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变化,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并且在1周内对同一患者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48例)及冠心病组(72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1支血管病变亚组、2支血管病变亚组、3支血管或左主干病变亚组。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亦增加,亚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75.0%,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1.7%。结论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
77例中老年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超声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方法:对77例中老年患者进行详细的颈动脉超声检测,并按不同年龄段分为A、B、C组,观察各年龄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77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共38例,发生率为49.4%;其中A、B、C三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2.3%、51.7%和76.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16.1%、37.9%和64.7%;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随年龄增加而增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通过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从而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线阵高频探头对100例(冠心病组)冠心病住院患者和10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常规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检测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结果冠心病组有82例检出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2.0%,斑块检出数为124个;对照组有22例检出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22.0%,斑块检出数为30个。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检出个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6.23、7.12,均P〈0.01)。冠心病组危险性斑块数109(71+38)个,对照组危险性斑块数11(5+6)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5,P〈0.01)。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89例,增厚率89.0%,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24例,增厚率2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超声及SonoCT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粥样硬化特点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6例高血压患者行超声检查颈部血管检查,并与120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116例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为72%,IMT明显增厚,高血压组中以软斑、扁平斑为多见。患者随着血压分级的增加,斑块的发生率也增加。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SonoCT技术能动态地观察、评价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正逐渐成为评价颈动脉疾病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05月至2012年0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拟诊冠心病患者,给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对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斑块积分,以及斑块发生率,并在1周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冠心病组,分别为50例和30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0.73±0.21),冠心病组IMT明显增高(0.96±0.77),P<0.05;与对照组相比(1.13±0.83),冠心病组斑块积分明显增高(2.11±1.25),P<0.05;与对照组相比(16.7%),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明显升高(60.0%),P<0.05.对于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的诊断敏感性为86.0%.结论 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了解是否存在,或者冠心病的病变程度,相应地进行预防性治疗,或者及时的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二维超声分析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情况,探讨IMT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据冠状动脉造影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应用超声测量CCA—IMT。选用ROC曲线确定IMT预测冠心病的最适临界值。结果对照组及冠心病组IMT分别为(0.79±0.11)mm及(1.11±O.37)mm,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其中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IMT分别为(0.99±0.21)mm及(1.19±0.11)mm,两亚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确定的CCA—IMT临界值是0.90mm,此临界值预测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87.5%。结论CCA—IMT增厚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IMT≥0.90mm对预测冠心病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8例临床诊断颈动脉硬化患者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22例,颈动脉斑块101例,闭塞5例;颈总动脉狭窄6例,颈内动脉狭窄23例,颈外动脉狭窄13例;颈动脉轻度狭窄28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4例;颈内动脉血流阻力增高29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经济、无创、可反复动态观察等优点,能准确获取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大小、位置和形态,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血管受阻程度,为颈动脉狭窄和栓塞性脑病提供简便可靠及无创的检查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受检者来自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或)住院的疑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共63例,男性41例,女性22例,年龄49~76岁。其中有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1种或1种以上者51例。1·2方法:采用百盛公司DU—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 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沿颈动脉走行,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CCA)主干、分叉处,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应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之间的紧密联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费用低廉、重复性好、无创性的超声检查在CAS的诊断及颈动脉病变治疗的随访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联合心脏彩色超声(彩超)超检查在冠心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营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男68例,女46例,年龄32~78(58.76±7.54)岁,均接受颈动脉超声与心脏彩超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将其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  相似文献   

11.
段乃荣  关金玲  赵芳  曹毅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056-305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住院患者共131例,其中冠心病组54例,冠心病高危组46例,对照组31例,测量颈动脉管壁内-中膜厚度、斑块长度及厚度,所得数据用SPSS 17.0软件包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冠心病组与冠心病高危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率与厚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以上两组与对照组之间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率与厚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6、3.48,均P<0.05),三组之间的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8,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尤其以颈动脉斑块的特异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超声检查预诊冠心病的价值,寻找一个较理想的早期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方法 用超声观察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CCA)及球部,并与部分冠脉造影对照。观察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数量、是否钙化、彩色血流、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RI),计算颈总动脉内一中膜横切面面积(IMCSA)。结果 本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多为动脉内径增大、IMT增厚、IMCSA增大、血流速度(舒张期和平均血流速度)减慢、PI和RI增加。本研究还显示,斑块形成以心绞痛组发生率最高,高血压组和心肌梗死组次之,以软性斑快为主,多在双侧CCA及分叉处。结论颈总动脉尤其分叉处的IMT增加或内-中膜精糙,回声增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对预测冠心病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测量在老年冠心病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拟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80例分为冠心病组(50例)和非冠心病组(3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检测率高于非冠心病组(84.0%vs.53.3%)(P<0.05)。冠心病组22例单支病变、24例双支病变和4例三支病变患者的IMT均大于非冠心病组[(0.85±0.07)mm、(1.10±0.08)mm和(1.34±0.07)mmvs.(0.75±0.24)mm](P<0.05)。结论超声测定颈动脉对于老年冠心病筛查有较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彭鹏  葛圣林  张成鑫 《安徽医药》2018,22(9):1710-1713
目的 评价心外膜脂肪(EAT)厚度及CT值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51例,其中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者81例,纳入冠心病组,正常者70例,纳入正常冠状动脉组.回顾冠状动脉CTA影像资料,测量冠状动脉周围EAT厚度及CT值.对冠心病患者造影结果进行SYNTAX评分,据此将所有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低积分组(SYNTAX评分≤32分),高积分组(SYNTAX评分>32分).分析EAT厚度及CT值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冠状动脉组EAT厚度低于冠心病组(P=0.007),CT值高于冠心病组(P=0.003).冠心病患者中,低积分组EAT厚度低于高积分组(P=0.009),CT值高于高积分组(P=0.007),经Person相关分析显示,EAT厚度与SYNTAX评分显著正相关(r=0.857,P<0.01),CT值与SYNTAX评分显著负相关(r=-0.835,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EAT厚度及CT值与冠心病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 EAT厚度及CT值与冠心病及SYNTAX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对冠心病诊断及病变程度具有潜在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59例冠心病合并粥样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6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治疗;治疗组(33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分别在入院前、用药6周及2年后测量患者内中膜最薄及最厚处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最薄处与最厚处内中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年后,治疗组患者内中膜最薄处与最厚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治疗2年后,内中膜最薄处与最厚处均明显增厚(P<0.05).结论 在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中,阿托伐他汀有着明显的稳定斑块、减缓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冠心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将1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缺血性心肌病(ICM)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入院时的CR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CRP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SAP、UAP、ICM、AMI组的CR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UAP、ICM组的CRP含量与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的含量高低对判断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对于I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效果分析。方法:对本院2005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6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12导联静息心电图及CAG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65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CAG诊断确诊率为95.38%,与心电图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实用而可靠,并发症少,是诊断冠心病最有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在血管内超声技术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6 min步行距离,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