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血管内膜的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原癌基因C-myc表达规律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手术组、ATRA治疗组,每组12只。手术组和治疗组均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用空气干燥法制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治疗组于术前3d开始给予ATRA灌胃。于术后1、4周处死动物,取病变血管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进行形态学、PCNA和C-myc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①正常动脉壁未见PCNA及C—myc表达;②手术组在术后第1周时内膜开始增生,第4周增生明显,且出现泡沫细胞、脂质核心形成、管腔狭窄;增生内膜中C-myc表达水平增高;③治疗组C-myc的表达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VSMCs的迁移、增殖、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显著减轻(P〈0.05)。④PCNA表达与C—myc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ATRA可通过抑制C-myc表达,抑制VSMCs的迁移和增殖,从而抑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和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内膜增殖和NF-κB、P-选择素及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9组(n=6):假手术组(A、B、C)、对照组(A、B、C)、治疗组(A、B、C)。假手术组给予普通饮食并分离暴露颈动脉但不损伤内膜;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损伤颈动脉内膜;治疗组给予ATRA灌胃,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7、14、28天处死A、B、C组动物,取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及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P-选择素及VCAM-1表达水平。结果 ①假手术组未见内膜增生,NF-κB及P-选择素仅有微量表达,未见VCAM-1表达;②对照组术后7天内膜开始增生,14、28天时内膜增生明显,管腔狭窄,管壁有粥样斑块形成,NF-κB、P-选择素及VCAM-1有多量表达;③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14和28天时内膜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NF-κB、P-选择素及VCAM-1阳性表达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ATRA能明显抑制粥样硬化病灶中内膜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和表达,下调NF-κB的靶基因P-选择素及V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膜损伤病灶中内膜增生和白细胞介素-8(IL-8)、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1(PE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3组。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用空气干燥法制作颈动脉内膜损伤病灶模型,治疗组于术前3d开始给予ATRA灌胃。假手术组给予普通饮食,2周后分离暴露颈动脉但不损伤内膜。于术后第7、14、28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损伤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8和PE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未见内膜增生,IL-8无表达,PECAM-1仅有微量表达;对照组术后7d内膜开始增生,14、28d时内膜增生明显,管壁有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IL-8和PECAM-1表达量增多;治疗组内膜增生相对于对照组较轻,14和28d时内膜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t=4.041、3.896,P<0.05),治疗各组IL-8和PECAM-1的阳性表达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t=3.368~4.421,P<0.05)。结论 ATRA可通过抑制IL-8和PE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动脉内膜损伤病灶中的内膜增生,维持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增生以及蛋白激酶B(AKT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A、B组,手术A、B组,手术并予atRA治疗A、B组(治疗A、B组),每组各6只。各组均给予高脂饮食14d后,手术组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治疗组于术前3d开始每天给予atRA灌胃,其余操作同手术组。假手术组手术但不损伤内膜。于术后7d处死A组动物,28d处死B组动物。采取颈动脉标本,对血管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粥样硬化病灶中AKT1、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手术组术后7d内膜开始增生,28d时增生明显,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AKT1、PCNA阳性表达明显。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28d时,内膜面积及斑块厚度低于手术组(t=3.797、3.704,P<0.01),AKT1、PCNA阳性表达指数亦低于手术组(t=4.741、2.890,P<0.05)。结论atRA能抑制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AKT1、PCNA的表达,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抑制内膜增生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增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6组:治疗A、B组,对照A、B组,假手术A、B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并行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假手术组手术暴露颈动脉而不损伤内膜,治疗组给予atRA连续灌胃.分别于术后7、28 d处死A、B组动物,取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病变血管VEGF、VCAM-1表达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动脉内膜光滑,无粥样硬化病变及VCAM-1表达.对照组术后7 d动脉内膜层出现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增殖,VEGF、VCAM-1表达明显增加,28 d时血管内膜明显增厚,有粥样斑块形成.治疗组动脉内膜增生较轻,28 d时内膜面积低于对照组(t=4.770,P<0.001),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轻于对照组(H=4.89,P<0.05),VEGF、VCAM-1表达低于对照组(t=3.280~4.288,P<0.01、0.05).结论 atRA可抑制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增殖,下调VEGF、VCAM-1表达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张玉保  董果雄  郭琳琳  张社华  姚如永  冯培青 《重庆医学》2011,40(25):2503-2505,2601
目的通过观察全反式维A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内膜增生、核因子κB(NF-κB)及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抗炎机制。方法选择新西兰雄性大白兔5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A、B、C组,n=6)、对照组(A、B、C组,n=6,)、治疗组(A、B、C组,n=6)。假手术组给予普通饮食并分离暴露颈动脉但不损伤内膜;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行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损伤颈动脉内膜;治疗组给予ATRA灌胃,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7、14、28 d处死A、B、C组动物,取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及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及P-选择素表达水平。结果 (1)假手术组未见内膜增生,NF-κB及P-选择素仅有微量表达;(2)对照组术后7 d内膜开始增生,14、28 d时内膜增生明显,管腔狭窄,管壁有粥样斑块形成,NF-κB及P-选择素有多量表达;(3)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142、8 d时内膜面积及斑块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F-κB及P-选择素阳性表达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TRA能明显减轻动脉内膜损伤后病灶区域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和表达,下调NF-κB的靶基因P-选择素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转型、迁移和增殖信号传导机制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2),手术组(n=12)及ARTA治疗组(n=12).三组均高脂饮食2周后,手术组用空气干燥法制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ARTA治疗组于术前3天开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灌胃,直至处死,其余操作同手术组.术后分别于14、28天随机处死.采取颈动脉标本,对血管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粥样硬化病灶中PKCα、MAPK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正常动脉壁PKCα、MAPK呈阴性表达.②手术组在术后第一周时内膜开始增生;第四周增生明显.增生内膜中PKCα、MAPK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③治疗组PKCα、MAPK的表达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VSMCs的迁移、增殖、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显著减轻(P<0.05).结论 ARTA能抑制兔颈动脉内膜损伤后新生内膜过度增殖,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α,PKCα)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血管内膜增生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大鼠球囊导管致血管内膜损伤后血管再狭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PNS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以球囊导管损伤主动脉内膜后第2天起灌胃给药,连续14d,末次给药后次日(术后第16天)取胸主动脉损伤段,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损伤血管内膜cyclin D1、cyclin E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增生内膜中cyclinD1、cyclinE表达显著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NS组cyclinD1和cyclinE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阿托伐他汀组cyclin D1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主动脉内膜剥脱后第16天出现因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血管狭窄,增生内膜中cyclinD1、cyclinE表达均增强,提示其内膜增生主要是由于VSMC增殖所致。PNS可抑制内膜损伤后的血管狭窄。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周期蛋白表达。抑制VSMC过度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益气活血复方对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V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复方(YQHXFF)对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新西兰白兔28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8周;模型组和益气活血复方组给予高脂喂养6周后,用球囊拉伤法建立兔颈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第8周末处死动物,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处颈总动脉组织中VCAM-1表达,HE染色观察颈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对比,益气活血复方可明显抑制损伤后的动脉内膜增殖反应,下调损伤局部VCAM-1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益气活血复方可抑制球囊损伤后动脉内膜增殖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用空气干燥加高脂饮食法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过程中纤溶系统活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变化。方法:54只日本大耳兔分为3组,分别给予空气干燥加高脂饮食(n=24)、单纯高脂饮食对照(n=24)和正常饮食对照(n=6),在实施空气干燥后的第3天、1w、2w、4w分别处死动物,观察颈动脉内膜和中膜的PCNA表达,测定不同时点的纤溶系统活性。结果:空气干燥加高脂饮食组出现较典型的AS病变,2w、4w时内膜增生明显,内膜与中膜PCNA表达明显增高,第4周时抗凝血酶Ⅲ(AT-Ⅲ)明显降低而纤溶酶原(PLG)明显升高。结论:空气干燥加高脂饮食法可以形成典型的颈AS病变,病变形成与纤溶系统活性改变、内膜中膜细胞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的方法及其形成机制,观察缺血肢体血运重建情况。方法将3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对照组11只,喂以普通饲料;实验组23只,喂以高胆固醇饲料并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6周后结扎离断股动脉,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观察血脂水平、颈总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和测定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I/M);10周后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6周后实验组兔均出现高胆固醇血症,其中12只见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组),9只未见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胆固醇组),TC、TG、LDL—C、I/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TC、TG、LDL—C、I/M亦明显高于高血胆固醇组(均P〈O.05)。血管造影示实验组兔新生血管明显少于对照组,镜下可见动脉内皮细胞损害、平滑肌细胞增生。结论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结合免疫反应损伤法可成功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靠,可引起内皮结构和功能损害、内膜增厚,其病理改变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相似,这为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两种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制作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单纯高脂饲养法与高脂饲养联合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的试验研究,比较两种方法在制模时间,模型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雌性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成高脂饲养组(n=10);高脂饲养+颈动脉球囊拉伤组(n=10),高脂饲养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颈动脉球囊拉伤组于喂养后第2周行颈动脉球囊拉伤术,术后继续喂养6周.所有试验兔在高脂喂养前后分别检测血脂水平,于第8周处死动物,取损伤段血管固定,切片,通过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后拍照,通过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血管内膜厚度和泡沫细胞面积率的变化.结果高脂饲养8周形成明显的高脂血症;与单纯高脂饲养组相比,球囊损伤法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泡沫细胞的阳性面积率高.结论与单纯高脂饲养法相比高脂饲养+球囊损伤组试验兔8周即可形成明显的动脉粥样性血管病变,成膜时间快,泡沫细胞的阳性面积率高,模型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RhoA/ROCK信号系统在血管外膜炎症介导的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表型变化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2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模型组(用硅胶管包裹大鼠颈动脉1周,造成血管外膜的慢性炎性损伤)和对照组,取材后HE染色,分别观察2组血管形态学变化,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组织中SM α-actin 与ROCK2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颈动脉血管外膜增厚,炎性细胞浸润,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紊乱,VSMC中SM α-actin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ROCK2 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 结论 RhoA/ROCK信号系统可能参与血管外膜炎症介导的大鼠颈动脉VSMC增殖和表型变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普通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饲喂普通饲料;模型组:饲喂高脂饲料(普通饲料+1℅胆固醇+5℅猪油);ATRA组:饲喂高脂饲料,同时ATRA灌胃5 mg/(kg·d).分别于2、4、8、12周后处死取血,检测血清中血脂指标;油红染色观察大体斑块形成情况;HE染色观察动脉的内皮结构变化;8周后,每组随机取3只实验兔进行离体动脉环实验检测兔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EDD).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2周后,模型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升高(P<0.05);4周后,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明显升高(P<0.05);油红染色表明2周时脂质斑块不明显,4周以后脂质斑块明显;HE染色显示内膜增厚,泡沫细胞增多,平滑肌细胞极性紊乱,向内膜迁移;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高脂组EDD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ATRA治疗组血清中TG浓度无差异,TCH浓度明显下降(P<0.05),HDL-C浓度4周及12周时明显升高(P<0.05),LDL-C浓度2周及12周时降低(P<0.05);油红染色表明4周后可见脂质斑块;HE染色显示内膜稍微增厚,泡沫细胞减少,平滑肌细胞排列较整齐;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检测表明当乙酰胆碱浓度为10-7 mol/L时,ATRA组EDD显著高于高脂组(P<0.05).结论 血脂升高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动脉内皮损伤使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下降,ATRA可能通过降低血脂改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血管损伤后细胞外基质以及TIMP-2和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ATRA干预组.分析动脉内膜增生、管腔狭窄和细胞外基质沉积情况,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肺组织MMP-2和TIMP-2表达.结果 内膜损伤后ATRA干预可抑制MMP-2蛋白表达,促进TIMP-2蛋白表达;ATRA干预组的内膜增生程度轻于模型组,血管新生内膜中细胞外基质沉积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 ATRA在血管内膜损伤早期能促进TIMP-2表达、抑制MMP-2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和平滑肌细胞迁移,抑制内膜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血管支架置放术后不同时间段血管壁增殖与细胞凋亡的变化过程.方法 对16只家兔进行颈动脉内膜损伤及支架置放术.于术后即刻、7、14、28 d,4个时间点处死.处死后取出支架部位及球囊损伤部位颈动脉血管段,进行细胞增殖与凋亡检测,包括电镜检查,病理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Western印迹检测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结果 HE染色显示内膜损伤及支架置入血管在各时间点,血管壁全层均表现轻度不均匀增厚.PCNA在支架置入组与内膜损伤组都表现为术后即刻为阴性,术后7 d为阳性表达,术后14 d表达最强,术后28 d表达为阴性;正常血管PCNA表达为阴性.电镜检查,内膜损伤及支架置放术都表现为较多胶原基质及纤维,细胞成分较多,可见含丰富分泌颗粒的细胞,可见吞噬细胞,术后28 d标本可见凋亡的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p53,正常颈动脉组织可见p63表达;支架组术后即刻可见表达,术后7 d表达减弱,术后14 d表达可见,术后28 d表达最强;内膜损伤组术后即刻、术后7 d均较弱,术后14 d表达稍有增加,术后28 d表达最强;bcl-2,正常颈动脉组织未见表达;支架组术后即刻未见表达,术后7 d表达增强,术后14 d及术后28 d未见表达;内膜损伤组术后即刻未见表达,术后7 d表达增强,术后14 d有微量表达,术后28 d未见表达.结论 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可见异常的凋亡现象,术后早中期细胞增殖活性较高,后期出现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羟基三甲基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层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A的表达影响。方法通过高胆固醇喂养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设正常对照组(n=8)、高脂组(n=9)、辛伐他汀组(n=9),第9、20周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25周留取兔升主动脉、胸主动脉标本,病理形态学观察升主动脉组织学变化并进行病理形态学定量分析;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测定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层GLUT-4 mRNA的表达。结果高脂饮食诱导兔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外周血TC、TG、LDL升高,病理组织学显示内膜(I)/中层(M)厚度比值(I/M)、I M、内膜/中层面积比值(SI/SM)增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层GLUT-4表达上调;辛伐他汀组血脂明显降低(P<0.05),I/M、I M以及SI/SM明显减小(P<0.05),同时可抑制GLUT-4 mRNA的表达,与高脂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早期应用可显著抑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诱导的兔血脂水平,减少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层GLUT-4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