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因突发胸痛、胸闷1h入院。既往有晕厥史,心电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体检:T37.1℃,BP130/80mmHg,神志清。化验室检查:CK700U/L,CK—MB160U/L,LDH530U/L,HBDH490U/L,CTNT0.75ng/ml,余未见明显异常。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1次/min,P—R间期0.16s,QRS时限0.12s,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2岁,因突发胸骨后烧灼样疼痛1h入院,患者自诉:既往心电图提示完全生右束支持传导阻滞(RBBB),并有高脂血症病史。曾间断服用降脂药物和持续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入院时症见:胸骨后闷痛不适,呈烧灼样感觉,紧张,汗出,无泛酸及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听诊心音低钝。心率48次/min,律齐,偶可闻及早搏,查十二导心电图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其预后。方法对住院治疗的5例AMI合并RBBB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AMI合并RBBB可能是心肌大面肌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作为一个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危险性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姜某,男,71岁。因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2h而入院。过去无心脏病史。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0次/min。P-R同期0.23s,无P波及QRS皮群脱落现象。I,avL导联呈qR型.Ⅱ、Ⅲ、avF导联呈rs型,且RavL>RⅠ、RavR,SⅡ>SⅠ、SavF、电轴左偏-74°,QRS波群时限0.16s,多数导联终未S波宽大、粗钝。  相似文献   

5.
赖丽娅 《重庆医学》2008,37(3):F0003-F0003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80岁.患高血压10余年,因心前区疼痛24h加重12h就诊.门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律86次/min.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其形态在V1呈qR型,q波时限正常,V2~4导联 呈qRs 型,多导联S波增宽伴切迹,电轴右偏 106°,STⅡ、Ⅲ、aVF、V5、V6水平压低0.05~0.1mV.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4岁。既往体健,于2005年12月3日于睡眠中突然尖叫一声,后意识丧失,急被家人送入我院。查体:意识丧失,呼吸表浅,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出。心电图示室颤,立即给予电除颤(300J)2次,肾上腺1mg静注,利多卡因50mg静注。患者转为窦性心率,约100次/分,心电图Ⅱ、Ⅲ、avF、V5、V6导联ST段轻度上抬。血压110/65mmHg,患者仍意识丧失,双侧肌张力轻度减低。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7岁.因反复阵发性心悸8年,加重1年,于2008年10月28日入院.患者于2000年在劳动时突然出现心悸,胸闷不适,休息10分钟后自行缓解.以后在劳累或感冒后反复发作,每年2~3次.近1年来,心悸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最长达9小时.当地医院诊断为B型预激综合征(WPW)伴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给予安定口服或异搏定静脉注射后缓解.无心前区疼痛、晕厥、夜间呼吸困难及双下肢水肿等,无冠心病、糖尿病史,家族史无特殊.PE:T 36.5 ℃,R 20次/min,P 80次/min,BP 20/13 KPa,心肺无异常.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5年收住我院的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为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70例,为同期收住院的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心肌梗死部位、心肌酶水平、心功能情况、并发症、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示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病例简介患者女性,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图'记录于%&&'年G月%!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次8分,H=D间期&6'I,JD-时限&6'"I,各大D波,!、"相似文献   

10.
我科收住一患者,因突然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冒冷汗,四肢冰冷。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ICU病房,其后即行ECG、CK、CK-MB检测,患者的血清肌酸酶(CK)及其NT酶(CK—MB)水平明显升高,与临床病理学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其后以2小时描记ECG一次,行24小时心电监护。临床诊断为:急性膈面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介绍 患男,55岁,1h前活动后突发心前区疼痛,呈压榨性,无明显发绀,伴有胸闷,心悸,稍休息后未见明显好转而急诊入院。入院体查:神清合作,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率68次/分,血压138/104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6例AAMI患者,将合并新发CRBBB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50例不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的AAMI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超、Killip分级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Killip分级观察组为1.63±0.93,对照组为1.22±0.62(P=0.013)。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组为(41.6±4.2)%,对照组为(48.2±4.4)%(P=0.00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观察组为(276.6±63.5)U/L,对照组为(171.5±29.4)U/L(P〈0.001)。肌钙蛋白I峰值(TNI)观察组为(11.01±2.39)μg/L,对照组为(6.03±1.52)μg/L(P〈0.001)。冠脉造影结果观察组前降支近段病变(26/43,60.5%),对照组前降支近段病变(15/50,30%)(P=0.003)。结论:合并CRBBB的AAMI患者多为前降支近段病变,心肌梗死面积更大、心功能更差,应对这些患者尽早采取再灌注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李肖莉  谢扬  饶邦复 《广东医学》2002,23(4):327-327
患者 ,男 ,83岁。患高血压、糖尿病及颈椎病。因突发性旋晕伴呕吐 1d ,加重 1h于 2 0 0 1年 10月 12日入院。无晕厥及心律失常病史。体查 :体温 36 2℃ ,脉搏 10 5次 /min ,血压 2 1/9kPa。心界不大 ,心律齐 ,无杂音 ,A2 >P2 ,肺、腹部正常。血、尿、大便常规正常。血钾 4 32mmol/L ,钠 139mmol/L ,氯 10 1mmol/L ,葡萄糖 10 39mmol/L。胸片 :心脏大小形态基本正常 ,心胸比 0 5。颈椎摄片符合颈椎病。心脏彩超示左右心房、心室大小正常 ,主动脉瓣钙化 ,活动度减低 ,未见室壁节段性运动。ECG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4.
15.
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室性期前收缩后的第一个QRS波形态是否正常与其联律间距、代偿间歇有关 [1]。现就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2例进行分析。1 病例资料例 1 患者男 ,6 5岁 ,因胸闷 1 0天入院。临床诊断 :冠心病。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动态心电图示QRS波群有两种形态 ,Mv1呈 rs R′、r S,R- R规则 ,Mv1呈 rs R′时 ,QRS波群畸宽 ,Ms ,v5粗钝 ;Mv1呈r S时 ,QRS波时限为 0 .0 9s,两种形态出现 R- R长短无关。联律间距为 0 .46 s的提早宽大畸形 QRS后的第一个 QRS波形态…  相似文献   

16.
17.
邢玉娥  陈红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356-1356
患者,男性,49岁,患者无不适症状,来门诊健康体检。既往:历年教工体检I期高血压、血脂异常4a(拒绝服药),近1年胸闷胸痛发作2次,心电图检查正常,无糖尿病史。体检BP:140/90mmHg,心率平均60次/min,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1.7mmol/L,总胆固醇5.4mmol/L,低密度脂蛋白3.5mmoL/L,高密度脂蛋白0.8mmol/L,血糖5.4mmol/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意义。方法比较分析19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和461例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化、临床事件、心电图、冠脉造影和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72.36±19.21 vs 62.97±12.21,<0.05),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6.23±15.36 vs 146.32±30.74,93.69±10.42 vs 78.25±17.58,<0.05),其中52.6%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冠脉造影显示100%有前降支病变,89%为多支病变,溶栓和介入治疗后生存率达79%。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血管病变多为伴前降支病变的多支病变,早期溶栓和介入治疗可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董留琴  邵晓鸿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18-11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近12年来收治的AM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为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对照组(90例)为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进行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观察组CP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AMI患者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例1,男性,患者,58岁,心电图示:PⅠ.avl倒置,QRS波主波向下;V1~V6R波渐低而S波渐深,R/S比值渐小;各导联QRS时间宽达0.14s,SⅠ.Ⅱavl,V3~V6及RavR均粗钝。左右上肢电极互换并加做V3R-V6R导联,呈现典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型,据此诊断为右位心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