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瘤是起源于中胚叶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肿瘤,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可出现,是一种在婴幼儿中发病最高的先天性皮肤或皮下组织的良性血管病变。1863年,Virchow把血管瘤分为单纯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20世纪以后,Virchow所称的单纯型血管瘤被改为意义相同的毛细血管瘤。在我国,基本沿用Virchow分类,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1982年Mullikcn根据血管瘤内皮细胞生物学特征将传统分类中血管瘤划分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两类。前者具有以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密度增高为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后者是胚胎血管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异常。大部分血管瘤在幼儿均可缓慢自行消退,其消退速度和程度因人而异,但有相当一部分婴儿血管瘤会出现并发症,如感染、溃疡、出血等。另外,位于某些特殊解剖学部位的血管瘤可压迫周围器官,甚至引起死亡,故也需早期干预治疗翻。近20年来,随着激光医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各种激光治疗血管瘤的方法,由于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已成为治疗部分儿童皮肤血管瘤的常用方法。本文就其临床激光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婴儿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组织学和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弥漫型蔓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经手术治疗并病理检查确诊为弥漫型蔓状血管瘤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23例完全切除者术后均无复发,6例不能完全切除者,术后残余病灶继续生长。结论手术完整切除瘤体是弥漫型蔓状血管瘤的最佳治疗选择,手术切除前行经导管动脉介入栓塞术和/或经皮穿刺瘤腔内注射术可以增加血管瘤完整切除机会,减少出血量,减少复发及致残、致死可能。  相似文献   

4.
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增殖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相似文献   

5.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常见的血管性疾病 ,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以往均采用形态学的分类方法 ,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 ,这种分类方法将“血管瘤”一词不加区分地应用于多种血管性疾病。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血管性疾病 ,它们的生长方式、治疗方法和预后均不相同 ,所以很有必要对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进行讨论。1 生物学分类1982年Mulliken[1] 报告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生物学分类方法。他在培养血管瘤组织的内皮细胞时 ,发现有些增殖活跃 ,有些却相对稳定 ,与临床结合后 ,将形态学分类中的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本院血管外科十年来处理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至2007年收治的830 例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病变性质、部位、范围分别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激光治疗、光动力治疗及手术切除,部分病例接受2耀5 次手术或介入手术治疗.结果 830 例患者术后治愈442 例;显效238 例;好转123 例;无效27 例.本组830 例中,无手术死亡.7例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合并Kasabach-Meritt 综合征,其中2 例术后切口出血不止,经注射肝素后控制;2 例淋巴管瘤术后合并淋巴瘘,经同位素照射或再次手术缓解.本组有72.9% (605/830)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0.5耀9 年.89 例动静脉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因分次手术或病灶复发接受2耀6 次手术或介入手术,其中动静脉畸形患者因出血、疼痛或末梢因盗血而坏死等原因行截肢术7 例,截指(趾)术4例.3 例血管内皮瘤和1 例血管外皮瘤术后随访最长5 年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多属先天性病变,其分类取决于有否内皮细胞增殖;MR 和动静脉造影是主要诊断评估手段;手术、血管介入、激光等是主要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变特征采用个体化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血管外科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病变,病情复杂多样,治疗难度大,且术后容易复发。2006年3月—2009年5月,我院共收治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者4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皮肤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和分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瘤是婴幼儿较常见的疾病,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较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也可发生于肌肉、骨骼、内脏等部位。按传统的形态学分类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混合血管瘤等。20世纪80年代Mulliken等根据血管病变组织发生的不同提出了生物学分类方法,将“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即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的特点,有肿瘤生长倾向的为血管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结构蛋白及血管形成因子(VEGF)在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cavernous venous malformation,CVM)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1996-2000年CVM病理样本25例,取正常中、小型静脉各12例。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及VEGF、血管生成素-1(Ang-1)等血管形成因子的表达,半定量分析结果。结果:Ⅳ型胶原、Fn和Ln在海绵状静脉畸形与中、小静脉中的分类似,但表达量明显较少。畸形组织和小静脉VEGF表达明显强于中型静脉,小静脉Ang-1表达明显强于静脉畸形和中型静脉。结论:Ln及VEGF表达变化可能是海绵状静脉畸形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Ang-1表达减少可能参与海绵状静脉畸形的血管塑形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VEGF、TGF-α和TGF-β1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血管形成因子VEGF、TGF-α、TGF-β1在血管瘤中的表达,进一步认识血管形成因子在血管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ABC法对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VEGF、TGF-α、TGF-β1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皮肤血管中VEGF、TGF-α、TGF-β1不表达,VEGF、TGF-α在血管瘤中表达,而在血管畸形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P<0.05).TGF-β1在血管瘤中低表达,而在血管畸形组织中不表达.结论血管形成因子在血管瘤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VEGF及TGF-α可作为区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小儿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组织中性激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Liu W  Zhang S  Hu T  Jiang X  Hu X  Feng J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5):295-297
目的 了解小儿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雄激素受体(AR)水平,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对31例血管瘤和36例血管畸形患儿病变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和酶联组化法复染。光镜下检测ER,PR和AR。结果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组织中均含有上述3种受体,但血管瘤中ER,PR和AR水平明显高于血管畸形组(P〈0.01),而且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ER,PR和AR高于消退期血管瘤组织(  相似文献   

12.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中的美容原则探讨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血管瘤”虽然是常见病,但过去曾经因为分类及命名纷杂,而且交叉、治疗手段多、单一手段疗效不甚确切,而成为外科领域较疑难的疾病。在近20年的时间里,由于对“血管瘤”的概念出现了全新的理解,尤其是已被广泛接受的“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分类体系,使人类对这一组疾病的认识无论是在诊断还是在分类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总之,这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外科在颌面部血管畸形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及意义。方法:根据血管畸形类型、位置、范围的不同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并结合手术等方法综合治疗颌面部血管畸形。结果:经过6个月~9年的随访,综合方法治疗颌面部血管畸形总有效率为79.2%,其中平阳霉素组为74.0%,平阳霉素结合手术组87.2%,手术组为79.4%,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结合手术组总有效率为75.0%。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术作为微创技术的应用并采用适当的手术方法在颌面部血管畸形治疗中至关重要,可以大大减小组织创伤并简化治疗程序。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2020—2021年血管瘤和脉管畸形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 主要的进展:疾病的新概念、新认识的提出, 包括良性新生儿血管瘤病、迟发增殖性先天性血管瘤、PIK3CA相关疾病;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 包括传统口服、外用药及近年备受关注的靶向治疗;物理治疗的疗效, 包括光动力治疗和博来霉素载药泡沫疗法。随着血管瘤和脉管畸形领域研究的深入, 相应问题和挑战也越多, 更需把握现有的科研方向, 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Ki-67抗原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Ki-67抗原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测定各类血管瘤组织石蜡标本76例和正常皮肤11例中Ki-67抗原的表达.结果Ki-67抗原在增生期草莓状血管瘤中的表达阳性率为100%,与在消退期草莓状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测定Ki-67抗原的表达情况有助于区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以及血管瘤的分期,对于进一步进行病因学的研究和正确的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细胞凋亡及Bcl-2、Bax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及Bcl-2、Bax与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关系。方法 用SP法测定草莓状血管瘤和血管畸形68例及正常皮肤11例中Ki-67、Bcl-2、Bax的表达;用TUNEL法测定内皮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Ki-67在增生期草莓状血管瘤中的表达阳性率为100%,而在其他组中未见阳性表达;Bax在草莓状血管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Bcl-2均未见阳性表达;草莓状血管瘤的AI明显高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草莓状血管瘤中,伴随Bax的表达强度增加,AI逐渐增加,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细胞凋亡可能与草莓状血管瘤自然消退有关,Bcl-2和Bax在细胞凋亡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皮肤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平衡关系及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皮肤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中凋亡细胞比率及细胞周期分布,分析细胞凋亡/增殖水平。结果:血管瘤增生期和消退期凋亡/增殖水平出现下调和上调(P〈0.05),而血管畸形细胞凋亡/增殖水平与正常皮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细胞凋亡/增殖水平在皮肤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之间存在差异且可能与二者的病理演变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徐杨  魏蕾 《骨科》2016,7(3):213-214
海绵状血管畸形通常发生在颅内,很少发生在椎管内,并且椎管内血管畸形的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好发节段为胸段(54%~60%)、颈段(30%左右)、腰段(10%左右),患者多以肢体肌力下降为首发症状。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于2012年12月28日收治小儿椎管内血管畸形一例,以颈部活动受限为首发症状,国内外极少报道,现总结其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d静脉畸形(Virchow分类的海绵状血管瘤)是人体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疾患之一,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以面颈部、四肢为好发部位,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尽管为一种良性病变,但它能破坏组织形态或影响功能,可出现诸多并发症,有的因疼痛影响四肢功能甚至致残。位于头面部的病灶还会造成外观的缺陷并影响容貌美,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动静脉畸形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动静脉畸形又称高流量血管畸形,过去称为蔓状血管瘤,是指由于小动脉和小静脉相互吻合成为迂回弯曲有搏动性的血管性肿块。其结构特点是:在不同程度的静脉畸形或毛细血管畸形的基础上,合并有先天性动静脉瘘的存在。这种微瘘是弥漫或局限分布在组织中,具有阻抗小、血流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