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Oddi括约肌(sphincterofOddi,SO)形态结构特点,为SO切开术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53例正常Vater区标本进行巨微解剖,免疫组化,Masson染色和体视学技术综合性观测.结果①SO可分为固有肌和十二指肠延续肌纤维两类,前者有内纵、外环两层;②SO与十二指肠环肌间有肌束联系;③自十二指肠大乳头尖至胆总管(commonbileduct,CBD)括约肌上界距离(15.92±4.97)mm;SO长(13.99±3.84)mm;从大乳头尖至CBD穿十二指肠肌层处间距(11.34±3.07)mm;SO最厚处(0.83±0.18)mm.结论SO形态特点可支持SO生理活动特征;为临床操作ERCP、SO压力检测和Oddi括约肌切开术等,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独立分量分析在表面肌电信号分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独立分量分析中的信息极大化快速算法初步探讨了表面肌电信号的分解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独立分量分析对肌肉轻度收缩力水平下 (<10 %MVC)表面肌电信号的分解有较好的效果 ,可以作为表面肌电信号分解的一种预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3.
背景: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与分析对临床诊断人体功能状况以及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表面肌电信号的采集、信号处理、特征分析和特征值提取方面进行分析。方法:在人体屈伸肘部的过程中,选取人体上肢4块肌肉(肱三头肌,肘肌,肱二头肌,肱桡肌)分别检测表面肌电信号,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陷波和带通滤波等预处理(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并应用不同的特征值提取方法对优化后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了特征提取。结果与结论:时域方法最早应用于肌电信号分析,易提取、方法简单;频域方法提取的特征值较稳定,使得频域方法成为肌电信号处理技术的主流;以小波变换为代表的时-频分析方法因结合了时域、频域两方法的特性,在肌电信号分析方面颇有潜力。  相似文献   

4.
在采用肌电信号进行颈肩肌肉疲劳特性分析中,为提高非平稳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信噪比,抑制传统强制去噪时在信号奇异点处产生的伪吉布斯(Gibbs)现象,采用平移不变(translation invariance,TI)小波新阈值去噪的方法对肌电信号进行去噪。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保留颈肩肌电信号主要特征的前提下,与传统强制去噪方法比较,信号的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提高了7倍,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降低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故该方法更适合在充分保留肌电信号细节特征的前提下,去除颈肩肌电信号中的白噪声和50 Hz工频谐波干扰。  相似文献   

5.
针对表面肌电信号的非平稳特性,采用自回归模型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对短时间内的表面肌电信号肌肉疲劳迅速做出判定。应用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时变系统建模方法对10例受试者疲劳前、疲劳后表面肌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建立时变参数自回归模型,通过引入Legendre基函数将线性非平稳过程参数辨识转化为线性时不变系统参数辨识,结合相关指数可以获得时变系统参数估计的最优Legendre基函数维数,进而可以获得最佳模型拟合效果,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解出时不变参数。用疲劳前、后的自回归模型的第一个时变参数(ARC1)的变化率作为检测肌肉疲劳敏感性指标,并采用双尾t检验,分别与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值频率(MF)的变化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ARC1、MPF和MF疲劳前后的变化率分别为34.33%±2.41%、25.68%±2.03%、22.80%±2.19%,且ACR1的变化率分别显著高于MPF和MF(P<0.05).所提出的方法通过表面肌电信号对肌肉疲劳检测时,具有时间短和敏感性高等优点,可用于在线实时分析肌肉疲劳程度,为肢肌肉劳损的评估、康复治疗及人体工效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潜在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体表子宫肌电信号的分析实现宫缩和非宫缩状态的识别。方法利用Monica AN24母胎监护仪采集10名孕期和10名临产期孕妇的子宫肌电信号,然后提取了子宫肌电信号线性和非线性特征参数及其变化率,特征参数包括均方根、峰值频率、中值频率、平均频率、小波包分解系数方差和时间可逆性。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提取的数据特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临产组和孕期组中宫缩段和非宫缩段信号的差异。结果组内宫缩段信号与非宫缩段信号、组间宫缩段信号与非宫缩段信号的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电信号的研究为子宫收缩的识别与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眼球直肌联结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30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和 4具新鲜尸头眼直肌动脉进行了显微解剖学观测。结果 :眼直肌的动脉主干可分为单干、双干和三干三种类型 ,上、下、外直肌动脉多为单干型 ,分别占 53.3%、91.7%、68.3%。上、下、外直肌动脉干的长度分别为5.7± 1.4 mm、8.2± 1.8mm、5.9± 1.9mm。上、下直肌动脉入肌点距肌止点距离分别为 2 8.1± 4 .0 mm、19.2± 3.6mm。将各直肌分为前、中、后三段 :上直肌入肌动脉共有 2 81支 ,其中在肌的后 1/ 3段入肌者2 52支 ( 89.7% )、中段 2 3支 ( 8.2 % )、前段 6支( 2 .1% ) ;外直肌入肌动脉有 398支 ,在肌后 1/ 3段入肌者 2 76支 ( 69.3% )、中段 10 2支 ( 2 5.6% )、前段2 0支 ( 5.0 % ) ;下直肌入肌动脉共有 34 3支 ,在肌中1/ 3段入肌者 170支 ( 4 9.6% ) ;后段 167支 ( 4 8.7% ) ;前段 6支 ( 1.7% )。下直肌动脉干入肌前分支最多 ,各直肌内小动脉走行与肌束平行。结论 :行眼球直肌联结术时 ,应注意保护肌动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胫骨后肌神经血管蒂为肌瓣移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30侧人下肢标本上进行了显微解剖并观察了胫骨后肌神经、血管的关系。结果 :胫骨后肌神经起自胫神经 ,始部横径左侧 1.30± 0 .0 5( 1.0 2~ 1.68)mm;右侧 1.36± 0 .0 7( 1.0 2~ 1.98) mm。蒂长左侧 3.2 1± 0 .33( 1.82~ 5.60 ) cm;右侧 3.0 5± 0 .19( 1.80~ 4 .16)cm。伴行动脉外径左侧 1.36± 0 .12 ( 1.0 2~ 2 .38) mm;右侧 1.50± 0 .10 ( 1.0 2~ 2 .36) mm。结论 :选用以神经肌支和伴行血管为蒂的胫骨后肌神经血管蒂可转位修复因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损伤引起的小腿外侧群、前群肌瘫痪  相似文献   

9.
不同状态下家兔Oddi括约肌肌电活动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不同状态下家兔Odd i括约肌(sph incter ofOdd i,SO)肌电活动实验模型。方法利用电生理方法记录家兔Odd i括约肌的肌电活动,并建立空腹、进食、药物兴奋和药物抑制等四种状态下Odd i括约肌肌电活动的实验模型。结果空腹状态下家兔SO肌电表现为规律的、单发性的锋电位(sp ike potentials of SO,SPSO);禁食18 h后,给予50 m l牛奶,SO肌电表现为规律的、间断的肌电簇(myoelectron ic activity of SO,MASO);静脉注射1 mg吗啡和2 mg新斯的明后,SO肌电活动首先表现为数个长时间、不间断的SPSO组成的肌电串,120~150 m in内完全抑制,抑制期过后又恢复单个SPSO;静脉给予山莨菪硷1 mg,SPSO随即消失。结论成功建立了四种状态下家兔Odd i括约肌肌电活动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0.
肌电生物反馈的非线性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中肌电与脑电活动间的相关联系及其机制。方法动态同步采集肌电生物反馈中肌电和脑电信号后,在评价肌电幅值和频率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动力学参数——近似熵(ApEn)和互近似熵(Cross-ApEn),分析肌电信号内部以及肌电-脑电信号间的非线性改变。结果随生物反馈次数的增加,对照组及生物反馈组实验前后肌电振幅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都明显降低(F=3.85~25.59,P<0.05),生物反馈组实验前及实验后肌电频率明显上升(F=6.71、8.67,P<0.05);同时,肌电信号的ApEn明显降低(F=5.42、2.81,P<0.05),肌电与脑电信号间的互近似熵也明显升高(F=13.77~19.52,P<0.05)。最后2次反馈中上述指标均明显不同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中肌电变化的机理,可能与生物反馈加强了大脑的有意识的调控作用而减弱了大脑对下运动神经元-肌肉系统的非线性易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控制用肌电信号的测试方法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控制用肌电信号的测试方法,包括:时域描记与频域显示,电极的比较和选用,测试肌肉位置的选择与固定,以及测试与统计项目的确定等。对27位前臂截肢者和10名正常人前臂反复进行了肌电测试。利用快速付里叶变换方法(FFT)实时分析仪进行数字处理的结果,发现受试正常人的不同肌肉的肌电信号,其频率、幅值不仅在数值范围上有区别,在分布上也各有它的特征,其肌电频率特性曲线形状各不相同。正是这一肌电信号发放特征上的区别,对肌电信号用于控制,有很重要的意义。并对生物电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提供了有益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喉后外侧进路杓状软骨定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喉后外侧手术进路杓状软骨的定位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观察 3 0例 60侧 (男 19例 ,女 11例 )喉软骨架标本杓状软骨肌突与甲状软骨板的位置关系。结果 :(1)杓状软骨肌突距甲状软骨下角下端距离 :男 (12 .5± 1.8)mm ,女 (10 .5± 1.8)mm ;距甲状软骨板后缘间距 :男 (8.0± 1.7)mm ,女 (6.7± 1.8)mm ;距甲状软骨板内面间距 :男 (3 .4± 1.7)mm ,女 (3 .5± 1.1)mm。 (2 )杓状软骨肌突投影点位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下部 ,该投影点距甲状软骨下缘距离 :男 (6.6± 0 .1)mm ,女 (4 .9± 0 .4)mm ;距后缘距离 :男 (6.8± 1.8)mm ,女 (5 .5± 1.3 )mm。结论 :经喉后外侧进路手术可从甲状软骨后缘、下缘、环甲关节下缘或去除部分甲状软骨板来定位肌突。肌突距甲状软骨板内面最近 ,若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开窗寻找肌突可以缩短手术进路距离。  相似文献   

13.
正中神经返支的观测及表面解剖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00侧正中神经返支的形态进行观察、计测,82±3.84%源于正中神经主干分叉处。依其形态分为多支形(85±3.57%),双支型(10±3.60%),单支型(1±0.99%)、重复型(4±1.96%)。鱼际肌群(拇收肌除外)各肌神经分布呈多源性,拇对掌肌98%由正中神经返支支配。设计自舟骨结节中点与手掌第2指胰中点连线为纵轴线,通过第1掌骨小头顶端作纵轴线垂线为横轴线,以此座标测计正中神经返支的表面Ⅰ解剖定位。采用距纵轴线尺侧10~15mm设计适于临床应用的纵行切口,可避免损伤正中神经返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利用大腿残肢肌电信号进行下肢运动模式识别的方法,探讨肌电信号控制下肢假肢的可能性。方法采集15名大腿截肢者残肢侧股直肌、股外侧肌、阔筋膜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臀大肌6块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提取肌电信号的6种时域、频域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对平地行走、上楼梯、下楼梯、坐下、起立5种下肢运动模式进行识别。结果利用残肢肌电信号可以实现5种下肢运动模式的在线识别,对同一受试者同次测试数据识别率为94%,同一受试者的多次混合数据识别率为85%,对不同受试者混合数据识别率为74%。通过特征优化,仅利用3块肌肉的2个特征,对同一受试者的同次测试数据识别率仍可达92%。对平地行走、上楼梯、下楼梯3种动作的识别,同一受试者同次测试数据识别率为100%,同一受试者的多次混合数据识别率为98.33%,对不同受试者混合数据识别率为93.33%。结论仅仅利用残肢肌电信号能够实现运动意图的在线识别,通过对同一患者使用前的多次数据训练,有望达到较高的识别率。研究结果为肌电运动识别用于下肢假肢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阔筋膜张肌的动脉血管分布、神经支配、肌腹和肌腱的长度等。结果 阔筋膜张肌动脉来源有旋股外侧动脉和臀上动脉 ;该肌由臀上神经支配 ,肌腹长度为 (1 1 2 31± 3 1 3)mm ,髂胫束的长度为 (31 5± 6 8)mm ,髂前上棘水平至腹直肌外侧缘的距离 ,男性为 (1 68± 7 5)mm ,女性为 (1 76± 6 8)mm。结论 阔筋膜张肌血供丰富 ,肌腱膜长 ,位置邻近腹股沟区 ,可作为巨型腹股沟疝修补的供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杓状软骨相关手术的术中定位提供解剖数据。方法观测30例60侧正常成人喉标本杓状软骨声带突和肌突形态及其与甲状软骨板的位置关系。结果 (1)测量了顶底间距等10项杓状软骨形态指标,除了甲杓肌附着深度外,其余指标具有性别差异(P0.05)(;2)肌突距甲状软骨下角下端距离:男(13.05±1.92)mm,女(11.76±1.79)mm;距甲状软骨板后缘间距:男(8.11±1.17)mm,女(6.95±1.26)mm;距甲状软骨板内膜间距:男(3.71±1.31)mm,女(3.65±1.23)mm。(3)杓状软骨肌突投影点位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下区域,该投影点距甲状软骨下缘距离:男(7.12±1.43)mm,女(5.92±1.26)mm;距后缘距离:男(7.27±1.52)mm,女(5.81±1.47)mm。结论杓状软骨相关手术可根据甲状软骨后缘、下缘、环甲关节下缘来定位肌突。肌突距甲状软骨板内面最近,若从甲状软骨板斜线后区开窗寻找肌突可以缩短手术进路距离。  相似文献   

17.
为使脑卒中偏瘫病人在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中得到更加有效更加安全的治疗手段,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皮肤表面肌电信号(s EMG)作为反馈的功能性电刺激康复治疗仪系统。系统中包含皮肤表面肌电信号拾取电路、刺激信号发生电路、残余电荷释放电路(用于释放刺激堆积在人体组织和电极上的刺激信号残余电荷,降低刺激信号对肌电信号的干扰)和STM32单片机控制电路。该系统是一种以皮肤表面肌电信号作为反馈的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系统,具有较高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拥有前景广阔的医疗应用市场。  相似文献   

18.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手腕动作模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肢体动作模式识别是假手仿生控制的基础.为提高动作模式识别率,从肌电信号的产生机理出发,选取分别表征肌电信号形态特征——细节复杂度和整体自似性的近似熵指标和分维数指标,作为模式识别的特征向量;同时提出一种具有增量学习能力的K最近邻(KNN)模型增量学习算法作为模式识别的分类器.在对10位受试者手腕的4个精细动作(腕伸、腕屈、腕内旋、腕外旋)的识别实验中,取得了92.5%以上的正确识别率.同时对增量学习能力对分类器动作模式识别率的影响做对比实验,当假肢使用者生理变化时,以KNN模型增量学习算法作为分类器比采用不具增量学习能力的KNN模型算法的识别率高4.5%.实验表明,该肌电信号动作模式的识别方法方案合理,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成人女尸,左侧臂丛神经根、干穿中斜角肌两束之间向前外侧进入腋窝(见附图)。 左侧的斜角肌为四束,前三束附着于第一肋上面,肌束的宽为10mm,厚6 mm,第四束宽为4mm,厚2mm的细小肌束,以长腱附着于第二肋。第一、二两肌束于肋骨上附着点  相似文献   

20.
针对假手无法根据使用者的意愿来控制其握合速度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握速可调的智能肌电假手。在该肌电假手系统中,电极引入的表面肌电信号,放大150倍后,在频域进行信号处理。经过阈值和等值计算,最终输出控制信号到驱动电路对假手的直流微电机进行控制。10名受试者参加了抓握试验,每人重复5次,记录输入肌电信号强度为500、1 000、1 500 mV时的输出电流、输出电压和握力等值,并拟合假手输出电压、输出电流、握力与输入肌电信号大小的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假手速度与输出电压成正相关,在带有负载且不过载时,握力随着输出电流增大而增大。本假手系统具有稳定性,同时和假手握速可通过检测到的肌电信号强弱进行调节,提高了假手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