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韩宝红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3,25(1):34-35
为观察普罗帕酮和西地兰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作用 ,对 30例房颤持续时间 <4 8h的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 (n =14 )和西地兰组 (n =16 ) ,分别静脉注射普罗帕酮 70mg ,西地兰 0 4mg ,1h后普罗帕酮组和西地兰组未转复者交叉用药。结果 ,首次给药后普罗帕酮组的转复率为 71 4 % ,西地兰组的转复率为 12 5 % (P <0 0 1)。对未转复者行交叉给药后 ,普罗帕酮组的转复率为 0 % ,而西地兰组的转复率为 71 4 % (P <0 0 1)。认为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较西地兰能更有效转复房颤心律。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在48h内的房颤可无需抗凝,即进行复律。复律分为电复律和药物复律。除紧急情况外,药物复律仍作首选。本试验是随机对照研究,静脉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普罗帕酮快速转复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及其潜在副作用。方法:回顾2003年-2005年7月就诊本科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2小时~72小时的患者12例,均顿服普罗帕酮片600mg,并观察心率、心律、血压48小时。结果:12例入组的患者中,4例于服药后6小时内转复为窦性心律,2例于24小时内转复成功,3例于48小时内转复成功,1例于72小时内转复成功,2例未成功转复,总有效率为83%。其中1例出现低血压及胃肠道反应,另1例出现心动过缓。结论:普罗帕酮可有效转复房颤或抑制运动及静息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仅用药过程中要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静脉给药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95例被随机分成两组:48例接受胺碘酮治疗,即10分钟内缓慢静脉推注150mg,1mg/min维持静脉滴注6小时,0.5mg/min维持静脉滴注18小时;47例接受普罗帕酮治疗,即10分钟内缓慢静咏推注70mg,未转为窦性心律者,30—60舒钟后再静脉追加70mg,口服普罗帕酮450mg/d维持。主要观察终点是24小时复律成功率,次要观察终点是8小时复律成功率。同时观察两组死亡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24小时复律成功率两组无差别,但8小时复律成功率,普罗帕酮高于胺碘酮。两组不良反应轻微,无死亡病例。结论 和普罗帕酮相比,胺碘酮静脉给药在24小时内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静脉给药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8例接受胺碘酮治疗,即10 min内缓慢静脉推注150 mg,1 mg/min维持静脉滴注6小时,0.5 mg/min维持静脉滴注18小时;37例接受普罗帕酮治疗,即10 min内缓慢静脉推注70 mg,未转为窦性心律者,30~60分钟后再静脉追加70 mg,口服普罗帕酮450mg/d维持,观察24小时转复成功例数,同时观察两组病死率和不良反应。结果24小时内转复成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无死亡病例。结论和普罗帕酮相比,胺碘酮静脉给药在24小时内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44例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胺碘酮组(n=74)给予胺碘酮注射液负荷量150 mg静脉注射,10 min注射完毕,观察10 min未恢复窦性心律或心率大于100次/min,以胺碘酮0.5~1 mg/min维持静脉输注,24 h最大累积剂量为1 200 mg.复律成功后给予胺碘酮片口服维持窦性心律.普罗帕酮组(n=70)给予普罗帕酮注射液70 mg静脉注射,5~10 min注射完毕,观察10 min未恢复窦性心律或心率大于100次/min,重复静脉注射70 mg, 最大累积量为210 mg,复律成功后给予普罗帕酮片口服维持窦性心律.观察2组疗效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结果 胺碘酮组复律疗效及维持窦性心律疗效均优于普罗帕酮组(P<0.05) , 治疗1、3、6、12个月后胺碘酮组左心房直径渐缩小,E峰流速、A峰流速及E/A比值逐渐提高,使E/A倒置得到恢复.结论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均有较高的转复率, 胺碘酮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普罗帕酮, 胺碘酮对逆转心房心肌重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持续性心律失常,既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但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者增多,临床上常以西地兰静脉推注治疗,本文应用普罗帕酮转复非瓣膜阵发性心房颤动,并与西地兰对比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预激综合征(wolff-pakinson—white,wpw)伴房颤属临床急症,是一种危险性颇大的心律失常,临床可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发生房颤而猝死。WPW伴发房颤,应首选直流电转复,无条件者可用药物转复。我们采用普罗帕酮抢救8例,均转复为窦性心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普岁帕酮与洋地黄转复慢性心房颤动的作用。方法将心房颤动发作时间大于3周的患者随机分为普岁帕酮组和洋地黄组,普岁帕酮组先静脉推注2 mg/kg,再以5 mg/kg维持24 h,后改口服每天450 mg治疗4周。洋地黄组先静脉推注毛花甙C 0.4 mg,然后每6 h静脉推注0.2 mg,24 h后改口服地高辛每日0.25 mg。结果普罗帕酮组17例(48.6%)转复为窦性心律,洋地黄组仅2例转复成功。普罗帕酮组转复成功者与未转复者相比,左房内径明显较小(P0.001),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显著较短(P0.001)。结论普罗帕酮可有效地转复慢性心房颤动,洋地黄转复慢性心房颤动疗效不佳;左房内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是影响转复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将 5 2例发生在 48h内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西地兰组 ,分别静注普罗帕酮 70~ 2 10mg和西地兰 0 .4~ 0 .8mg。结果 :普罗帕酮组 2 8例 ,转复成功 2 2例 ( 78.9% ) ;西地兰组 2 4例 ,转复成功 10例 ( 41.7% ) ;转复成功时间 :普罗帕酮 62± 3 8.2min ,西地兰 96± 5 1.3min。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提示在阵发性房颤转复中普罗帕酮成功率明显高于西地兰 ,转复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普罗帕酮联合电复律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 3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电复律前服用负荷量普罗帕酮,房颤转复服用小剂量普罗帕酮100mg,每天3次维持.结果 29例患者均转为窦性心律,2例患者转复后窦性心律不能维持,早期有效率为90%.随访(12.3±2.0)月,期间5例(18.5%)复发,总体73.3%维持窦性心律.结论 普罗帕酮联合电复律是治疗持续心房颤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与普罗帕酮注射液对心房颤动患者转复的疗效及安全。方法持续时间90 d的心房颤动患者99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33例,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普罗帕酮组(33例,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及无药物转复组(33例),比较3组患者心房颤动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和不良事件。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72.3%vs 39.1%,P0.01),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组的转复成功率亦分别高于普罗帕酮组(83.3%vs 50.0%,60.0%vs 22.2%,P0.05),伊布利特组的转复时间明显缩短([32.12±4.37)min vs(60.73±13.73)min,P0.01]。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优于普罗帕酮,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旨在研究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与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 (房颤)的疗效,内容如下。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2000年1月-2003年2 月急诊和住院病人共98例,男53例,女45例,年龄30-7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心律平)+胺碘酮静脉给药与单纯胺碘酮静脉给药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8例接受心律平+胺碘酮治疗,B组以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2 h、12 h、24 h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A组2 h内心电图转复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12 h、24 h内转复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律平+胺碘酮静脉给药2小时内转复心房颤动成功率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16.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扑动的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持续时间<90d的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5个研究中心共入选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212例,随机进入普罗帕酮组和伊布利特组。伊布利特组107例,其中房颤75例,房扑32例;普罗帕酮组105例,其中房颤76例,房扑29例。两组分别在持续心电、血压监测下于10min内静脉推注伊布利特1mg或普罗帕酮70mg,如给药结束10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开始给药后1·5h内房颤/房扑的转复率及4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伊布利特组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78·1%vs.48·3%,P<0·05);而房颤的转复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7%vs.39·5%,P>0·05)。两组房颤和房扑总转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为61·7%和41·9%,P<0·05)。(2)两组平均转复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房颤/房扑持续48h之内者,两组间转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房颤/房扑持续3d以上者两组间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伊布利特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4·7%)、连发室性过早搏动(4例,3·7%)和一度房室阻滞(1例,0·9%)。普罗帕酮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交界性心律与低血压(2例,1·9%)、恶心与呕吐(2例,1·9%)。普罗帕酮组发生1例与试验药物无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与普罗帕酮比较,伊布利特对房扑的转复有明显的优势。房颤/房扑持续3d以上者(<90d)应用伊布利特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两药的不良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7.
静注普罗帕酮转复初发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国外的研究表明,房颤的总发病率为0.89%,其中大于60岁年龄组的发病率为5.9%,有16.0%~21.5%的缺血性脑卒中为房颤所致。恢复窦性心率或控制心室率,对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普罗帕酮是临床上常用的转复房颤的药品,具有安全、方便、经济的特点。本文旨在评价普罗帕酮转复初发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19.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房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 ,成人房颤发病率为 0 3 %~ 0 4% ,60岁以上发病率为 2 0 %~ 4 0 % ,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 8 0 %~ 11 0 % ,男性为女性的 2倍。患者死亡之危险较无房颤者高 1 5~ 1 9倍[1 ] ,所以积极转复房颤很为必要。本文旨在观察口服胺碘酮转复房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1 对象及方法1 1 对象所有病例均经心电图证实为房颤 ,共 3 5例 ,男 3 1例 ,女 4例 ,年龄 64~ 78( 67± 3 2 )岁 (因我院患者多数为复退军人 ,以老年男性为主 )。房颤病程 1~ 6个月 ,左房直径 2 …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38例房颤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按1: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治疗,观察组给予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后90min内的房颤的转复率及24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90min内,观察组和对照组转复率分别为57.89%(11/19)和31.58%(6/19),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1.65+5.23)min和(26.21±13.89)min,两组转复率和转复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24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1/1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2%(5/19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起效迅速、疗效昂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