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白内障手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的原因,证实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uch Endothelial Dystrophy,FED)是白内障术前检查不可忽视的眼部疾病.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因白内障手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角膜移植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白内障手术方式、人工晶状体类型及合并的眼部疾病.选取其中行单纯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为研究对象,检查患者角膜情况,包括裂隙灯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角膜内皮镜、眼前节照相,确诊FED,计算FED的检出率.结果 共收集85例患者,其中62例曾行单纯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龄19~85岁,确诊为FED的8例,男2例,女6例,年龄66~85岁,检出率为8%.角膜手术与白内障手术间隔为6个月至7年,首次角膜移植术7例,再次角膜移植术1例.确诊病例的裂隙灯下表现角膜内皮针尖大小、银箔样反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见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形态和大小不一,内皮面滴状赘疣形成.角膜内皮镜下见内皮黑区.结论 FED是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的原因之一.白内障术前FED漏诊率较高,术前对患者进行角膜内皮的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5年角膜内皮失代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膜内皮失代偿是内眼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白内障摘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5年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大泡性角膜病变者少见。我们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效果。方法共收集17例18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500/mm^(2)白内障患者,由同一医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观察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5.4%-14.3%,平均10.2%±1.6%。无角膜内皮失代偿发生。结论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做好评估,术中注意操作,行超声乳化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术后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经透明角膜切口的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2例(22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6月,观察视力、滤过泡、眼压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22例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22例滤过泡均无影响,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22例均有不同程度角膜水肿,用药后恢复。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经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水肿43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着重分析和讨论用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modern cxtracapsular cataract cxtraction,ECCE)方法行后房型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cns,IOL)植人术发生角膜水肿及角膜失代偿的原因。方法本组病例来源于408例435眼ECCE后房型IOL植人术所发生并发症。结果本组408例435眼中发生角膜水肿及失代偿43眼,其中角膜水肿42眼,角膜失代偿1眼。结论作者认为后房型IOL植入术所发生角膜水肿及角膜失代偿与下面因素有关:①与眼内灌注液有关,②与患者的年龄有关,⑧但更主要与医生的操作关系密切,于术操作时间长,机械性对角膜内皮损伤,导致角膜内皮部分功能丧失,最终发生角膜水肿及失代偿,因此提高医生的于术的熟练程度是减少此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手术源性角膜内皮失代偿的原因.方法 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因内眼手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而行角膜移植术的患者,记录患者的原发病,合并的眼部疾病,手术方式,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的类型,手术次数等.所有患者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共聚焦显微镜、眼前节照相等.结果 共有9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3例,女性45例.年龄19~85岁,平均年龄65岁.研究中造成手术源性角膜内皮失代偿的手术术式有:白内障类手术共67例占69%(包括单纯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54例;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3例,合并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10例);前房内人工品状体14例占14%(前房型人工晶状体13例,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脱位至前房1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14例占14%(接受单次手术4例,接受多次手术10例);抗青光眼手术3例占3%.结论 显示在手术源性角膜内皮失代偿中,白内障类手术占第一位;前房相关人工晶状体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占第二位;抗青光眼手术后发病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角膜内皮细胞功能不良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技巧及其疗效分析.方法 对24例(24眼)角膜内皮细胞功能不良者分别采用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随访时间为术后1d、3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脱盲率为91.7%,脱残率为75%,无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发生.结论 对角膜内皮细胞功能不良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时,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高效能黏弹剂、高质量的灌注液,配备White Star的超声乳仪及术者娴熟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防止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白内障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Xie LX  Yao Z  Huang YS  Ying L  Wang ZP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0):597-600
评价Fue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D)患者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连续的2026例(2026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术前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确诊为FED患者17例(17只眼),记录手术方式、术中保护角膜内皮细胞的方法,观察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以及术后视力和角膜状况。结果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FED的发生率为0.8%(17/2026)。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为16.2%(324/1998)。94.1%(16/17)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随访时间6-36个月,无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者。结论白内障摘除术前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白内障摘除术中对FED患者的角膜采取保护措施和由技术熟练的术者完成手术,是手术获得满意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所致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原因及有效诊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7-1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2 006例2 069眼,对术中或者术后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26例26眼患者的诊疗及预后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发生不同程度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26例26眼患者经相应治疗,未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角膜水肿消退,恢复透明,视力不同程度地提升。UBM检查证实后弹力层复位。

结论:白内障术中术后及时发现,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治疗白内障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恢复患者视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儿童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行晶体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和人工晶体植入加前部玻璃体切割两种术式对角膜内皮的损伤作用.方法随机选12例16眼先天性白内障住院患者,分两组,第一组行晶体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第二组行人工晶体植入加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前、术后两周分别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评估内皮细胞丢失率、变异系数的改变和六角形细胞的变化.结果手术后第一组平均内皮细胞丢失254.35个/mm2,第二组平均内皮细胞丢失297.05/个mm2,两组间内皮细胞计数和形态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晶体植入加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对角膜内皮损伤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白内障不同手术方式大泡性角膜病变临床分析。方法 20年来所遇到6例白内障大泡性角膜病变中,1例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采用囊内摘除术,6个月后行后房性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1例行白内障大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2例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1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1例行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12个月随访视力〈0.01者2例,眼前指数2例,眼前手动1例,光感1例;2例行人工晶体取出术,2例行角膜板层烧烙术。临床症状缓解,角膜浑浊。结论 要减少白内障术后的并发症,维持角膜的正常功能,不但要有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必须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有条件的需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晶体植入角膜内皮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60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和后房型人工晶体(IOL)植入术后3~6个月,使用接触型内皮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的变化。其中45只眼老年性白内障IOL植入术后内皮细胞损失率为13.58%,10只眼幼年和青年性白内障IOL植入术后内皮细胞损失率为16.60%。从内皮细胞损失率的角度评价我国目前行IOL植入术的手术水平现状,同时评价可能发生的手术意外造成的内皮细胞失代偿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吸除术在治疗低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患者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方法对10例(12只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500个/mm^2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Fuchs角膜营养不良3只眼,抗青光眼术后4只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2只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3只眼。使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观察术后视力及角膜水肿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1-0.4者8只眼,≥0.5者4只眼。术后角膜水肿为轻中度,常于术后5-7 d恢复,无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内皮细胞损失率8.83%。结论低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注意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和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完成手术是疗效满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陈曦  严宏 《眼科新进展》2020,(10):981-984
白内障患者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水肿、干眼、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致大泡性角膜病变等严重影响着患者满意度和视觉质量。长期以来,穿透性角膜移植是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患者视力恢复的有效方法,但角膜供体缺乏及移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等问题仍然无法解决。近年来,角膜内皮移植、局部角膜后弹力层撕除、人工培养角膜内皮细胞植片的移植、Rho激酶抑制剂调节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等方面的进展和新手段,为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患者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林振德  李绍珍 《眼科研究》1991,9(4):243-244
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在白内障术后,有发生大泡性角膜炎的危险。近年来,随着国内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不断增加,对这一并发症的认识更为深入。本文报告三例老年性白内障病人,在植入国产虹膜平面型人工晶体后,由于角膜内皮失代偿而发生大泡性角膜炎。  相似文献   

16.
向前  刘双珍  许雪亮  谭浅  吴小影  马雯 《眼科学报》2000,16(4):249-251,278
目的:评价角膜伤口修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角膜穿通伤患者施行角膜伤口修补的同时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人工晶体前膜、后发性白内障给予YAG激光切除。角膜中央疤痕严重影响视力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所有病例进行3-12个月的随访。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裸眼视力0.1-0.3者8例(22.8%),0.4-0.5者14例(40%),0.6-0.8者13例(37.1%)。无因人工晶体植入术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好手术适应症,在角膜伤口修补的同时行人工晶体植入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损伤情况。方法 使用Konan非接触型角膜内皮分析仪观察28眼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后角膜中央区内皮细胞变化。结果 28眼术后1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21.74%、其中14眼术后3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18.12%,经统计学处理(P〈0.01)。细胞形态学表现为代偿性扩大。结论 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测定,对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评判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角膜植片低内皮细胞密度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方法 PKP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500个/mm2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患者15例(15只眼),根据晶状体核硬度分别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行相应的围手术期处理,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裂隙灯观察角膜植片情况。结果术前内皮细胞计数为(1195±315)个/mm2,术后3个月内皮细胞计数为(1044±301)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内皮损失率为12.6%。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分别为0.06±0.09和0.35±0.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提高>5行标准视力表。白内障术后6个月之内无一例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及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角膜植片均保持透明。结论 PKP术后角膜植片内皮细胞计数<1500个/mm2的患者,只要注意围手术期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注意术中保护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常发生角膜线状浑浊及角膜水肿,多数经治疗后在1周内逐渐消退或消失。经过积极而有效的治疗,仍不能消退的严重水肿,有的可能最终发展成为角膜内皮失代偿及大泡性角膜病变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无晶体眼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角膜内皮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外伤性无晶体眼患者角膜内皮的分布特点及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2004年12月至2005年5月于中山眼科中心外伤科2组的所有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测量患者术前术后角膜5个方位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结果21例患者纳入研究,11例行上方角巩膜缘植入PMMA人工晶体,10例行在平坦部玻璃体腔内灌注下经上方角巩膜缘植入PMMA人工晶体缝襻固定术。术前伤口附近及上方角膜比其他位置的角膜的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低417.8个/mm2及141.0个/mm2。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周角膜内皮损失约129.2个/mm2,术后1个月比术后1周角膜内皮密度进一步下降。有眼内灌注及缝襻固定比无眼内灌注无缝襻固定的患者术后多丢失的角膜内皮数目大概为124个/mm2。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大,手术丢失的角膜内皮细胞的数目与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呈反比。结论多点测量角膜内皮为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提供更客观全面的依据。手术丢失的角膜内皮细胞数目与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呈负相关。人工晶体手术切口应避免角膜穿通口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