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次全视网膜冷凝联合抗代谢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尤其晚期病例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40 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随机分为次全视网膜冷凝(SRC) 组和对照组。前组23 例(23 只眼) 单纯用SRC 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后组17 例(17 只眼) 行抗青光眼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局部应用5 - Fu 和地塞米松。术后随访1 m o ~5a ,平均6 mo 。结果 SRC 组的治疗成功率(73 .9 % ) 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41 .2 %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结论 单纯次全视网膜冷凝术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及术后抗代谢药物的应用是一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较有效的方法,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屈光间质混浊的、晚期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4.
全视网膜光凝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2005-01/2006-12间对36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6眼分别多次行视网膜光凝,部分患者由于屈光间质混浊不能行视网膜光凝,即行全视网膜冷凝,1wk后行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12mo,30眼眼压控制正常,成功率达83%,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达100%。结论:全视网膜光凝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到2013年2月间在我院住院的18例18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使用全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2-15月,15眼眼压控制正常,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消退,成功率达83%。2眼术后眼压在31-34mm Hg,给予贝特舒眼药水后眼压控制正常。1眼术后眼压大于35 mm Hg,一月后给予第2次冷冻治疗,术后眼压控制正常。结论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仅是一种简单、经济、而且是一种控制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压,解除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2005年7月至2007年8月,对收住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4例24只眼,均行全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 对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0月,其中有20例患者眼压在20mmHg以下;21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或保持不变;18例患者虹膜新生血管不同程度地消退;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地前房出血,但治疗后都能完全吸收;未见1例眼球萎缩.结论 全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确实可行有效,且费用较低,患者能够承受,在基层医院深受欢迎. 相似文献
7.
全周边视网膜及睫状体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2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因某种原因不能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进行全周边视网膜睫状体冷凝治疗的效果。方法:对失明的屈光间质混浊或小瞳孔不能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2例12眼进行全周边视网膜及睫状体冷凝术,根据病史长短及高眼压程度不同选择不同数量的冷凝点,每点冷凝30~40s。结果:所有病例眼压均得到控制症状缓解,虹膜新生血管消失,眼球萎缩2例。结论:对于屈光间质混浊等无法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尤其是已丧失视功能全周边视网膜及睫状体冷凝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a来住院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6例58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5例25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1例23眼,视网膜血管炎5例5眼,颈动脉狭窄4例4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例1眼,平均年龄50.6岁,均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治疗,其中47眼于手术前后行全视网膜光凝,11眼于手术中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术,平均随访18.0±6.2mo,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力:术后43眼有不同程度地提高,15眼无变化,无视力下降者。眼压:随访6mo时眼压由术前49.56±8.25mmHg降至17.86±5.25mmHg,总成功率为85%;随访12mo时,眼压由术前50.25±7.18mmHg降至18.80±6.81mmHg,总成功率为78%;24mo以上随访19眼,眼压由术前51.05±8.10mmHg降至20.12±7.01mmHg,总成功率为74%,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并发症主要有前房出血、前房延缓形成、引流管内口堵塞、引流盘纤维包裹,经术后处理均得到了恢复。结论: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均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术后随访6 ~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一般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46眼中手术完全成功38眼,条件成功6眼,失败2眼,手术成功率为95.7%.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眼压(38.9±3.2)mmHg(1 kPa =7.5 mmHg),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8.2±1.2) mmHg、(17.8±1.6) mmHg、(17.2±1.5)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周形成功能性滤过泡39眼(84.8%),非功能性滤过泡7眼(15.2%);术后6个月形成功能性滤过泡42眼(91.3%),非功能性滤过泡4眼(8.7%).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积血、浅前房、前部葡萄膜炎、玻璃体出血等.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显著控制眼压,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全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2008年11月至2012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的15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5只眼的患者,进行3—4次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光凝治疗约一周后行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患者出院后均要求术后随访12—15月,随访过程中观察眼压、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及眼球有无萎缩。15例患者12只眼眼压控制良好,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均消退,无明显眼球萎缩,成功率达80%。结论全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0.4 g·L-1).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 a、3 a、6a的眼压、视力及中晚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 a、3 a、6 a的眼压控制率分别为100%、97.37%、92.11%、84.21%、82.26%、82.35%;术后1个月眼压控制率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月与1 a、3 a、6 a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6个月与1 a、3 a、6 a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1a、3 a、6a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38例中均有12例视力较术前提高,无视力下降者;术后1 a时38例中10例视力较术前提高,2例下降;术后3a时29例中6例视力较术前提高,4例下降;术后6a时17例中3例视力较术前提高,5例下降.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黄斑水肿、黄斑变性、黄斑出血和白内障等.结论 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经长期随访证明大部分患者能有效安全控制眼压,部分患者可提高视力,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20眼),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a,18眼眼压得以控制;各眼视力无明显变化;功能滤过泡占80%:出现一过性高眼压、前房积血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均在1周内恢复。结论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以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3.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应用国产CO2 ECS-20型冷凝器对32例(31眼)晚期青光眼进行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结果术后随访1月~1年,眼压控制正常者25例,3例眼球萎缩,4例仍偏高。结论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术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合并丝裂霉素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对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5例45眼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术后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并采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检测患者健侧眼与患侧眼术前及术后2 wk的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术后6 mo手术成功率为84%,功能性滤泡形成率为82%,并发症发生率为27%;术后1、3、6 mo的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3、6mo的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1、3、6mo患侧眼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合并丝裂霉素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高,能有效控制患者眼压,改善视力和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前部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31例(3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接受治疗。31眼玻璃体内注射0.05mLBevacizumab后行视网膜光凝,6眼因屈光间质混浊予以后极部视网膜光凝术后行巩膜外冷凝,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眼压、视力及虹膜新生血管变化。结果 虹膜表面新生血管22例术后3d完全消退,9例明显变细;术后7d后完全消退。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23.68mmHg(1kPa=7.5mmHg)、22.35mmHg、18.27mmHg、16.53mmHg。术后1个月,23例视力提高,8例视力无变化,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3例眼压稳定,5例应用噻吗心胺、派立明滴眼后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3例眼压未控制,其中1例因无光感行睫状体冷冻术,2例行青光眼阀植入后眼压稳定。结论 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及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改善视网膜缺血状态,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少,为目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7例(37眼),以降低眼压,解除症状。术后随访4~12个月。结果30眼1次手术眼压控制,4眼2次手术眼压控制(第2次手术为睫状体冷凝术),13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1眼术后长期观察眼压高且症状不能缓解行眼球摘除术。结论对于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本术式可以有效控制眼压,保留残余视力。 相似文献
18.
青光眼阀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光眼阀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6例36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0例采用青光眼阀联合全视网膜光凝,16例采用单纯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采用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光凝术组术后视力提高率、眼压控制率均高于单纯全视网膜光凝组。且其术后发生前房出血、引流管阻塞明显低于后者。结论采用全视网膜光凝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既增加了房水外流,又改善了视网膜缺血、缺氧,使新生血管退化,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1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全周边视网膜冷凝+睫状体冷冻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24个月,12例眼压控制良好,手术成功率为80%,3例再次行睫状体冷冻术,2例眼压控制良好。结论小梁切除术+睫状体冷冻术+全视网膜冷凝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我院共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2例(32眼),均采用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一般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2眼中手术完全成功28眼,条件成功2眼,失败2眼,手术成功率为93.8%。术后25眼视力有所提高,2眼丧失视力,其余患者保持术前视力,未有明显变化。28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2眼眼压在术后3个月、4个月时升高,给予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眼压得以控制;2眼眼压高于30mmHg(1kPa=7.5mmHg),二次手术后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前房积血、浅前房、前部葡萄膜炎、玻璃体出血等。结论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