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昆明 《眼科》2005,14(5):351-352
随着社会的进步,斜视门诊儿童就诊的年龄越来越小,由此对眼科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儿童斜视手术方案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美容,更重要的是使其建立双眼视觉,即同时知觉,融合范围,立体视觉.  相似文献   

2.
儿童斜视矫正术后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168例儿童斜视术后有60例获得立体视觉,功能治愈率达35.7%。结果表明:斜视儿童术后立体视恢复与手术年龄、斜视度大小和术后眼位矫正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P<0.01)。作者认为,手术时机的最佳选择取决于斜视类型和儿童初诊年龄。手术正位率是立体视重建和恢复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儿童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斜视不但影响容貌 ,更重要的是没有双眼单视功能。为改变外观 ,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 ,儿童时期矫正斜视非常重要。斜视矫正手术只有在患者能充分合作的前提下 ,才能顺利地操作及保证手术前估计的手术量能较精确地实施。因学龄前后的儿童多难以承受局麻下手术 ,故我们对 13岁以下儿童都施行全麻。随着医学的发展及麻醉学的进步 ,在全麻下行儿童斜视矫正手术的年龄大大提前。故对护理的要求也更高。自 1993年以来 ,我科成功地在全麻下施行儿童斜视矫正术 30 0例 ,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下面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  相似文献   

4.
吴西西  赵堪兴 《眼科》2002,11(3):176-179
先天性内斜视是儿童较为常见的一种斜视,多见于婴幼儿,Costenbader又称之为婴幼儿内斜视,一般斜视出现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该病的特点为:斜视度较大30^Δ-60^Δ(一般>50^Δ),但与屈光调节关系不大,屈光度多在+1-+3D,能交替注视,双眼外展轻度受限,一般不发生弱视,神经系统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可合并有下斜肌亢进,A和V型斜视,DVD和隐性眼球震颤等,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但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很多:发病年龄,斜视度大小,手术年龄,有无合并其它斜视,手术方式和手术量等。随着近年的发展,对该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就一些问题做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人的手术疗效,分析计算机辅助儿童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在间歇性外斜视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不同年龄段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50例1~7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运用“计算机辅助儿童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进行斜视角度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比对临床资料与随访信息,分析术后不同时期各年龄组间的正位率,及术后半年及1年双眼视功能的获得比率有无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组间之间、术后不同时期正位率无显著差异。将4—7岁患儿按年龄分为4组,各组间术后1年融合功能的获得比率有差异,4岁组的获得比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增长存在显著下降趋势(P〈0.01)。结论“计算机辅助儿童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对婴幼儿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也可以获得斜视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在获得准确的斜视角的基础上,婴幼儿期的间歇性斜视手术可以获得与大龄儿童一样的正位率。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人,越早手术获得双眼同时视功能和融合功能的机会越大。  相似文献   

6.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韩惠芳范贵云张丽英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儿童多发眼病。对于手术矫正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国内外争论颇多。现将我院记录完整的50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情况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7.
儿童斜视88例手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88例儿童斜视的手术年龄,适应症,手术方法及手术量的估计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效果作了评定。在随访观察中,I级治愈63例占71.60%,其中内斜视22例,外斜视16例,A-V征12例,麻痹性斜视11例,上斜视2例,Ⅱ级良好20例占22.72%,Ⅲ级差5例占5.68%,并提出儿童斜视早期手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儿童共同性斜视除少部分通过配戴眼镜矫正外,大部分仍需手术治疗,早期实行手术纠正眼位不仅是为解决外观,而是使双眼视功能沿正常生理途径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就儿童共同性斜视的手术应注意的问题阐述如下。一、手术时机的选定儿童时期正处于视功能和双眼视觉发育的阶段,因此对于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经保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外斜视。起病较早,发病年龄通常为6月龄~ 4岁。与其他类型的斜视不同,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可维持正常眼位和双眼视功能,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及治疗方式对临床医师是个挑战,同时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效果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旨在对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简要介绍,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使斜视患者得到功能治愈和美容。方法 对300例不同类型的斜视进行了手术矫正。术后随访半年 ̄3年。结果 成功率达94%,共同性斜视中大部分经矫正视力达1.0,存在弱视者,采用遮盖加弱视训练。结论 影响斜视矫正效果及术后功能恢复的因素;手术年龄、术前检查、手术设计、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儿童几种不同斜视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儿童斜视早期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时机的关键性.方法 对168例儿童不同斜视的手术年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量的估计进行了探讨及分析.对调节性内斜视根据AC/A比值;融合力的大小及戴全矫远视镜后出现的内斜度数来确定手术方法,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根据外斜视的3种类型选择手术方法.并对其效果作了评定.结果 在追踪随访中,Ⅰ级治愈119例,占70.83%.其中内斜视46例(包括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外斜视29例,A-V征14例,麻痹性斜视26例,上斜视4例.Ⅱ级良好35例占20.83%,Ⅲ级差14例占8.33%.结论 通过总结分析认为儿童斜视应当尽早手术矫正,这不仅有助于儿童立体视觉的恢复,而且还可防止弱视的发生.建立和维护正常立体视功能,是对儿童斜视早期手术的根本目的 .  相似文献   

12.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59例平均随访17.7(3~64)mo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术式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眼位:正位43例(73%);内斜3例(5%);外斜13例(22%)。眼位正位率与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斜视是否为间歇性、术式有关。学龄前手术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仍为间歇性、融合功能未丢失之前手术疗效较好。术式对术后眼位有较大影响。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外直肌后徒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方法:对16例接受双外直肌后徒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记录第一次手术的年龄,屈光度,斜视度和术后6月的眼位。结果:随访末12例(75%)眼位矫正,欠矫和过矫各2例(12.5%),5例(31.25%),接受第二次手术,1例出现单眼固视综合征。结论:双外直肌后徒术可使大多数间歇性外斜儿童猁眼位矫正;但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和屈光度不预示手术的成功,与兴6个月时的眼位相关。  相似文献   

14.
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最常见的斜视类型,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年龄较小、检查欠配合、外斜视控制良好或不愿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随访观察或其他非手术治疗。然而,由于对间歇性外斜视的自然病程、手术时机以及不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适用对象、有效性和可能风险缺乏深入理解,针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处理,尤其非手术治疗还存在诸多误区。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63例平均随访12.3(6~35)个月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眼位:正位48例(76.19%);过矫3例(4.76%);欠矫12例(19.05%)。术后眼位正位率与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斜视是否为间歇性有关。学龄前手术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仍为间歇性、融合功能未丢失之前手术疗效较好。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主眼与非主眼手术治疗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告我科1991年2月~1995年2月主眼手术的40例外斜视病人,并就主眼与非主眼手术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主眼手术既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又可以减少手术量,这在儿童外斜视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对10例先天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随访1年~2.5年,正位者7例,欠矫者2例,回退者1例,欠矫及回退者经二次手术矫正均正位;术前无1例具备双眼单级视功能:术后6例出现Ⅰ级同时视功能,其中3例有Ⅱ级功能,均不具备Ⅲ级视功能。结论先天性外斜视发病早,多数病例外斜角度大且恒定,无双眼单视功能,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外斜视的最佳方法,手术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调整缝线术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整缝线技术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应用及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设计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使用调整缝线技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按术后眼位是否矫正满意(-8^△~+8^△)将患者分为矫正满意组(46例)和不满意组(24例)。比较二组患者的发病时间、手术年龄、手术是否涉及下斜肌和内直肌等。结果矫正不满意组患者中,欠矫者1例,过矫者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时间、手术年龄、性别构成、手术是否涉及下斜肌减弱,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是否涉及内直肌加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设计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状况,手术涉及内直肌加强时,应适当减少手术量。调整缝线技术应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有其独到的优势,不仅可使手术设计更加充分,保证术后早期眼位矫正的满意,更可提供追求远期效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斜视儿童在经过系统的屈光矫正,弱视治疗后,如斜视未能得到纠正,尽早为其施行手术矫正斜视,对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和恢复有着极重要的临床意义。学龄前后的一些儿童斜视患者有时难于承受局麻下手术,这样的患者在全麻下手术是必要的。自86年以来,我院眼科为部份学龄前后的斜视儿童  相似文献   

20.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斜弱视门诊的常见病,约占外斜视的80%,发病于幼年。多数自幼被其家长发现,少数是在临床检查中发现。由于其融合功能不稳定,斜视角经常发生改变,严重影响儿童视觉功能的发育。如何掌握该病的手术最佳时机及减少对视觉功能的影响,一直是眼科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我院自1998年以来,86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