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我院玻璃体视网膜中心收治了较多伴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其治疗不同于一般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为此在中心业务会上专门进行了讨论,现汇集各位专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3.
伴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脉络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原因不明和自发的特性。就其发生、表现和治疗存在很多的争议,在此结合文献讨论相关问题,希望增进对疾病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伴脉络膜脱离(脉脱)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的预后影响.方法139例140眼中Ⅱ级膜57眼(40.7%),ⅡA级膜62眼(44.3%).ⅢB级膜21眼(15.0%).64眼行环扎加压手术(scleralbucklingsurgery,SB),76眼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手术(closedvirteoussurgery.CV).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均大于3月,最长达2年,平均3.7月,一次手术复位109眼(77.9%),最终复位率89.3%(125/140).Ⅱ级膜中SB、CV一次手术复位率分别为82.1%、94.4%(P>0.05),其中裂孔大小合计>3PD的SB、CV一次手术复位率分别为58.3%、92.3%(P<0.05);ⅢA级膜中SB、CV一次手术复位率分别为64.0%、86.4%(P<0.05);ⅢB级膜均采用CV手术,一次手术复位率57.1%.结论对于膜形成不严重的Ⅱ级膜行SB手术比较合适,但裂孔合计>3PD的宜行CV手术,对于ⅢA级膜及以上的行CV手术更合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视网膜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手术不放液治疗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28眼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术中不引流视网膜下液,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8眼中一次成功25眼,视网膜下液在1~2天吸收为13眼,3天~1周内吸收为12眼,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结论 在成功封闭裂孔后,脉脱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液可自行吸收,手术成功率高,可有效减少放液所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对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连续治疗的12例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病人术前术后均用激素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率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10.42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1.67%(11/12)。再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连续治疗的12例(12只眼)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用激素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42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1.67%(11/12),再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RRD-CHD)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参数变化。
方法:连续收集RRD-CHD患者70例70眼,分为无高度近视组(A组)38眼38眼、高度近视组(B组)32例32眼,另收集正常组(C组)36例36眼。使用角膜内皮镜检测各组角膜内皮细胞最小面积(Smin)、最大面积(Smax)、平均面积、平均密度(CD)、细胞面积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及六角形细胞比例(HG)。
结果:RRD-CHD患者和正常组的角膜内皮细胞CD、HG均有差异(P<0.001)。A组的CD与B组、C组均有差异(P<0.05),B组与C组有差异(P<0.001)。在A组中,SD、CV与眼轴(rs=-0.426、0.494, 均P<0.01),CD与眼压、眼轴(rs=-0.025、0.368, 均P<0.05),HG与病程(rs=0.552, P<0.05)均相关。在RRD-CHD患者中,SD、CV与眼轴(rs=0.236、0.159, 均P<0.05),HG与病程(rs=0.142, P<0.05),Smax与眼压(rs=-0.314, P<0.01)均相关。
结论:RRD-CHD患者持续低眼压状态下角膜内皮细胞的HG和CD均明显降低,眼轴、病程和眼压可影响角膜内皮的形态学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0例(144眼)50岁以上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结果:发病年龄以50-65岁居多,PVCC级和D级发病率较高,临床脱离时间较长。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率高(14.0%),与高度近视(42.0%)、无锡状体眼(26.31%)关系密切。明确外伤史者少见(8.57%),无一例锯齿缘断高,视网膜裂孔形态以马蹄孔居多,结论:PVR较严重,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率高,马蹄形裂孔居多是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治疗的125例(125眼)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至35个月,平均(23.4±10.2)月,分析手术方法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巩膜扣带术的复位率为82.8%(24/29),再次手术率为27.6%(8/29);玻璃体切除术的复位率为94.8%(90/96),再次手术率38.5%(37/96)。125例最终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5.2%(119/12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对脉络膜脱离程度较轻,PVRB、PVRC1级患者也可行巩膜扣带术。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为探讨合并脉络膜脱离(简称脉脱)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简称网脱)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30只合并脉脱的网脱眼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0只患眼中,90%具有低眼压,60%有晶体晃动,50%有虹膜震颤,100%有房水闪光,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简称PVR),脉络膜睫状体脱离,经常规电凝,巩膜环扎,硅胶外加压并加玻璃体注气术后,70%网膜复位,20%好转,10%失败。结论:当 相似文献
14.
15.
伴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伴脉络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方法 术前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低眼压,视网膜下液少为手术时机不放液手术。结果 手术一次性复位率91.66%,裂孔封闭后炎症消退,玻璃体改善,眼压回升,视力提高。结论 术前不同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利于不放液手术和术中顶压找孔,缩短了术前等待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因常合并葡萄膜炎、低眼压以及迅速发展的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改变,其手术成功率显著低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之前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预防性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和评价预防性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临床效果。方法对1988年10月到1996年7月预防性治疗RRD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70例患者近视眼占70.7%。经预防性治疗后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其中16只眼经激光封孔失败后改行视网膜冷冻联合外加压术。经预防治疗后新裂孔出现为23只眼(7.04%),出现黄斑部视网膜前膜13只眼(4.32%)。术后视力不变及改善者占93.56%。结论预防治疗RRD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14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43例(147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般临床资料、眼部情况、手术类型及治疗结果。本组出院时136眼痊愈(92.5%);随访2月至6年的43眼中34眼痊愈(79.0%)。讨论了视网膜脱离的易发因素、术式选择、手术注意事项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方法:7例脉络膜血管瘤合并视网膜脱离者,采用单纯氩激光治疗。9例脉络膜膜务管瘤合并视网膜明显脱离,视网膜下积液较多者,采用巩膜冷凝,排出视网膜下液联合氩激光治疗。结果:治疗后13例的瘤体萎缩或缩小,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减少,视力幸或保持不变,单纯激光治疗组,有效率为71.43%。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8.89%。结论:脉络膜血管瘤合并视网膜浅脱离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