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病例共191 例(279 只眼),行白内障术后3mo以上,随访视力、眼屈光度及并发症,计算测量误差及SRK-II公式误差。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 .5 者200 只眼,占71.7 % ;矫正视力< 0.1 者13 只眼,占4 .7 % - 眼轴越长,近视性眼底病变越重。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2 只眼(0 .7%) 。眼轴长度测量误差值平均为0.53mm ,SRK-II公式计算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为1.12D。结论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效果较一般人群差,且眼轴越长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主要致盲性疾病之一,而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更是一种高致盲风险的复杂性白内障,目前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由于高度近视可导致眼内一系列复杂改变,相比正常眼轴眼而言,术后更易产生屈光误差以及屈光漂移,本文就术前生物学测量准确性、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选择、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变化等几部分对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手术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目的对白内障手术患者中高度轴性(≥27.00mm)近视眼的发生率、屈光特点、手术结果及人工晶体植入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方法连续住院手术1000只眼。术前常规检查,预算人工晶体屈光度,凡≥+3.00D眼行植入术;<+3.00D及负性屈光眼,只行单纯囊外摘除术。术后观察20.0±8.5个月。结果高度轴性近视81只眼(8.1%),轴长27.00~34.71mm(平均29.87±2.11mm),平均角膜曲率为43.91±1.81D,所需人工晶体屈光度为+11.30~-11.57D(+2.10±5.41D)。植入组39只眼,轴长28.04±0.68mm,术后矫正视力≥0.5者占82.1%;非植入组42只眼,轴长31.68±1.47mm,术后矫正视力≥0.5者占42.9%。结论高度轴性近视眼发生率高,手术并发症少,视力差的主要原因为眼底病变,并随轴长增加而加重。需要负屈光度人工晶体用于极长轴眼。  相似文献   

5.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54例74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进行分析,74眼眼轴均≥26mm,最长34.48mm,探讨其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囊内摘出2眼,现代囊外摘出27眼,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45眼,手术方法同常规白内障,采用球后加面神经阻滞麻醉.结果术后视力<0.1者5眼,0.1~0.2者26眼,0.3~0.5者20眼,0.6~0.9者19眼,≥1.0者4眼.1例2眼术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眼底病变及眼轴长度与术后视力关系明显,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视力明显好于非植入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以及角膜曲率(K)的变化,以及对术后屈光误差(MFE)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行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患者126例126眼,依据不同手术方式与AL将其分为3组:A组42例42眼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 B组42例42眼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IOL植入术; C组42例42眼为正常眼轴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测量3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3mo的ACD、AL、K及视力值,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A、B两组间术前、术后ACD变化(△ACD)和AL变化(△AL)均无差异。A、B组与C组间△ACD、△AL均有差异(均P<0.01)。三组△ACD与△AL均呈现正相关(rA组=0.855,rB组=0.856,rC组=0.639,均P<0.05),三组术前AL、△AL、△ACD与MFE均呈正相关(rA组=0.874、0.877、0.858,rB组=0.875、0.879、0.858,rC组=0.428、0.766、0.862,均P<0.05)。A、B两组标准化回归系数△AL>△ACD(1.32、1.31倍),C组标准化回归系数△ACD>△AL(1.66倍)。

结论:不同手术方式对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的K值和MFE无明显影响,其术后MFE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手术前后AL的变化,正常眼轴患者术后MFE更多因为ACD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白内障摘除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高度近视眼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术已在临床广泛开展。高度近视眼的特殊性使白内障摘除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增大,成为近年临床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本文针对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术前检查、IOL的选择、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中华眼科杂志,2015,51:548-551)  相似文献   

8.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实际屈光力与术前目标屈光力存在差异,常见远视漂移。针对这类患者术后的屈光误差,除了传统的预留近视度数的方法外,国际上出现了更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法,如优化眼轴长度、采用新一代公式(Barrett Universal Ⅱ、Olsen、Hill-RBF、Ladas Super公式以及FullMonte方法)、术中屈光生物测量。本文将以高度近视患者的术后屈光误差为核心,阐述现有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误差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运平 《眼科新进展》2001,21(4):308-308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临床疗效亦得到了公认。近 2 a来我院开展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 ,疗效满意 ,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术后屈光误差 ,我们对其中 2 4例进行分析总结 ,以减少术后屈光误差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近 2 a我院开展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 44 3例 ,其中轴性近视者 96例。本组病例均为近 2 a我院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 ,随访 3个月以上 ,术后矫正视力≥ 0 .2 5 ,术后屈光误差≥ 2 .0 0 D,其中散光≤ 1.0 0 D。共计 2 4例 2 5眼 ,男 9例 ,女 15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后房型人工晶体更换术矫治 7 例 (7 眼) 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所致较大度数屈光误差及屈光参差。结果: 手术中顺利取出原后房型人工晶体 6 例 (6 眼), 1 例 (1 眼) 原人工晶体下襻与囊袋间固定粘连难以旋转取出, 剪断下襻后取出含人工晶体上襻的光学部, 后均顺利植入矫正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随访 6 个月至 3 年, 裸眼视力 04~10, 双眼屈光力差0~10 D。患者均可适应工作及生活需要。利用后房型人工晶体更换术为解决因人工晶体所致的难以适应的屈光误差及屈光参差提供了有效的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11.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眼轴>26mm的84例(112只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其中级核4只眼,级核81只眼,级核18只眼,级核9只眼,施行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者57只眼(50.89%);矫正视力≥0.5者74只眼(66.07%)。并发症主要包括后囊膜破裂4只眼(3.58%),角膜水肿6只眼(5.36%),视网膜脱离2只眼(1.79%),后囊膜不同程度混浊5只眼(4.46%)。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适合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患者。但对棕色或黑色的级核应慎重考虑其术式,以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伴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共56例(70眼)。术前B超测量后巩膜葡萄肿深度。术后2个月时测量患者屈光状态,计算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ean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并将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MAE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预期屈光度为(-2.91±0.85)D,术后实际屈光度为(-2.63±1.15)D,MAE为(-0.74±0.56)D,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3,P=0.008)。本组患者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为0~6.27(2.13±1.45)mm,其中64眼能测出后巩膜葡萄肿深度;6眼无法测量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776,P=0.00);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MAE呈正相关关系(r=0.522,P=0.00);MAE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540,P=0.00)。结论 随着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深度增加,术后屈光误差增大。  相似文献   

13.
孙琼琼  于燕  方严  谢驰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7):1202-1207
目的:比较Wang-Koch眼轴矫正公式SRK/TWK、HolladayⅠWK与SRK/T、Haigis、HolladayⅠ、Hoffer Q公式计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度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9-09/2022-03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2例57眼,根据眼轴长度(AL)分为A组(27mm≤AL<30mm, 31眼)和B组(AL≥30mm, 26眼)。术后3mo随访,记录实际屈光度,计算平均屈光误差(MNE)和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E)。结果:纳入患者术后各公式MAE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HolladayⅠWK和SRK/TWK公式术后MAE[0.31(0.08,0.57)、0.34(0.17,0.63)D]均较其余各公式低,但与SRK/T、Haigis公式[0.61(0.27,1.02)、0.63(0.22,1.01)D]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27mm≤AL<30mm)术后各公式MA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 SIA )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患者103例145眼,角膜曲率计测量术前及术后3d,1wk,1、3mo的角膜水平屈光力值(K1)、垂直屈光力值( K2)及其轴位,采用正弦定律和余弦定律计算法计算SIA值。结果:术后3d,1wk平均角膜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wk,1、3 mo SIA 值分别为+1.34±0.12,+0.89±0.27和-0.42±0.2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较,术后3d, K1增大1.59D, K2减少1.98D,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1);术后3mo内K1和K2与术前的差值均迅速减小,术后3 mo内K1差值比K2差值绝对值小,两者之间各时间点差值的绝对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后短期角膜散光较大,手术方式需进一步改进以减少散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及体会。方法:对32例(40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3d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27眼(67.5%),术后1mo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35眼(87.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适合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但应注意术前准备及术中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眼生物测量参数进行分析,为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1-01/2017-05我院收治的152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所有患眼眼轴≥26mm,测量白内障手术前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以及手术后3mo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分析各参数之间相互关系,并对术后前房深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术前眼轴长度与术前角膜曲率、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236、0.216,P<0.05)。术前眼轴长度与术前前房深度无相关关系(P>0.05)。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前角膜曲率无相关关系(P>0.05)。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前晶状体厚度呈负相关关系(r=-0.513,P<0.05)。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眼轴长度、术前前房深度、术前角膜曲率、术后角膜曲率呈正相关关系(r=0.374、0.364、0.333、0.356,P<0.05)。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晶状体厚度无相关关系(P>0.05)。术后前房深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术后前房深度=-2.592+0.091×术前眼轴长度+0.078×术前角膜曲率+0.491×术前前房深度。

结论:通过测量术前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利用术后前房深度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计算出术后前房深度,从而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