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体重儿P—VEP改变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低体重儿视功能发育状态及影响因素,用日本NeuropackⅡ电生理仪,对3-10岁138例LBWI进行图形视诱发电位检查,31例3-10岁足月正常体重儿作对照组,记录146’、73’、36.5’三种空间频率的P100潜伏期和N1-P振幅。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VEP研究了31例52眼6个月到9岁的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前后的视功能发育状态。结果表明,手术前VEP检查140'、70'、35'和17.5'方格刺激60-85%的P1波为平坦型。手术后95%以上可以记录到VEP波形;四种空间频率的N1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四种空间频率的P1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且随空间频率的增高潜伏期延长明显增加;除140'方格刺激外,其它三种方格刺激的N2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先天性白内障组的VEP振幅(N1P1、和P1N2)较正常对照组低2-3倍。作者建议婴幼儿期应避免单眼或双眼的遮盖,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应及时检查视功能的发育状态。视功能发育不良者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VEP研究了31例52眼6个月到9岁的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前后的视功能发育状态,结果表明,手术前VEP检查140',70',35'和17.5'方格刺激60-85%的P1波为平坦型,手术后95%以上可以记录到VEP波形;四种空间频率的N1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四种空间频率的P1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四种空间频率的P1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  相似文献   

4.
黄斑部病变的局部视网膜电图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黄斑病变局部视网膜电图(localelectroretinogram,LERG)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ernvisualevokedpotential,PVEP)的变化,评价二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54只眼)正常人进行黄斑部视角5°、10°和15°LERG测定,并对25例(35只眼)黄斑病变患者进行LERG和PVEP的测定。结果黄斑病变患者5°、10°和15°LERG的a、b波振幅均值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36.5′、73′及146′PVEP的P1波潜伏期及振幅均值分别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和降低(P<0.01)。在LERG(15°)与PVEP(14.8°×19.0°)刺激野相近的条件下,黄斑病变LERG异常率为62.2%、PVEP的异常率分别为48.5%(146′)、54.5%(73′)及48.5%(36.5′),LERG和PVEP的异常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LERG与PVEP的异常率相接近。由于LERG不受视路功能的影响,故认为此项检查是一种较有效和较直接的黄斑功能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外斜视儿童多导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en X  Guo J  Cai H 《中华眼科杂志》1997,33(6):440-443
目的探讨不伴有弱视的恒定性外斜视儿童的多导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s,VEPs)的临床意义及外斜视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14个盘状作用电极行全视野及半视野棋盘格翻转刺激,记录正常对照组与不伴有弱视的恒定性外斜组儿童的视觉诱发电位。结果斜视组全视野刺激所记录的双眼与单眼VEPs潜伏期(LP1)、振幅(AN1P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不同;斜视组主眼和非主眼LP1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0.01),斜视组非主眼AN1P1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斜视组鼻、颞侧视网膜LP1、AN1P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VEPs检测可为恒定性外斜视者的双眼视功能异常提供客观依据;恒定性外斜视者视力虽正常但VEPs并非正常,提示有初级视皮层功能障碍存在;不伴有弱视的恒定性外斜视者在单眼半视野刺激条件下,无颞侧视网膜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硬化及其视觉诱发电位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11例多发性硬化(MS)和它们的视觉诱发电位(VEP)。在22眼中21眼为MS视神经炎,1眼视功能正常。21眼MS视神经炎的VEP全部异常,另1眼VEP正常。MS视神经炎的VEP检查结果是:1.PVEP6眼不能记录到波形,12眼的P100成分峰时延迟(124.6±9.7ms,P<0.001)、振幅降低(7.6±2.8μv,P<0.001);2.FVEPP1的峰时全部延迟(86.5±8.9ms,P<0.05),振幅降低(10.4±6.5μv,P<0.05),具有统计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慢性青光眼的图形视诱发电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图形视诱发电位(patern-visualevokedpotential,P-VEP)对慢性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眼慢性青光眼采用P-VEP检测,以P100波峰潜伏期及杯/盘面积比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杯/盘面积比(SC/D)>0.2与SC/D≤0.2两者P-VEP潜伏期阳性检出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SC/D与P-VEP潜伏期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038,P<0.01)。结论P100波峰潜伏期延长与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青光眼损害轻时,P-VEP潜伏期阳性率低,而青光眼损害重时,P-VEP潜伏期阳性率较高。提示应用P-VEP检查对青光眼的病情追踪观察及疗效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11例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并且第1次发生CMV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给予膦甲酸钠和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通过多焦视网膜电图对每例患者的视功能进行评估,以未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正常人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患眼视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CMV视网膜炎患者mfERG一阶反应中心区域N1-P1的振幅密度,治疗前为(36.98±17.93)nV?deg-2,治疗1个月后为(41.33±16.78)nV?deg-2,治疗3个月后为(36.12±15.46)nV?deg-2,正常对照组为(76.99±11.27)nV?deg-2。患眼发病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1~4环区域mfERG的一阶反应N1-P1的振幅密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眼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1~6环区域mfERG的一阶反应N1波和P1波的潜时,以及N1-P1的振幅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没有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经过积极地抗病毒治疗后,视力虽然能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恢复,但视网膜外层仍然受到不可逆的损伤,视网膜的功能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外斜视儿童的视觉诱发电位双眼总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外斜视儿童VEPs的双眼总和(VEPBS)进行了探讨。测试不伴有弱视的外斜视儿童39名。结果显示,恒定性外斜组及间歇性外斜组的VEPBS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1),VEPs的VEPBS减小与眼位偏斜有关;恒定性外斜组VEPBS小于间歇性外斜组(P<0.01),该结果与临床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贾义  钟乃凤  周静 《眼科新进展》2015,(11):1021-1024
目的 探讨蛋氨酸亚砜还原酶B1(methioninesulfoxidereductaseB1,MsrB1)基因沉默对过氧亚硝酸根(ONOO-)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lensepithelialcells,HLEC)细胞周期的影响和ERK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培养的HLEC分为两组:正常组和MsrB1基因沉默组,分别用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和300μmol·L-1ONOO-处理20min后,继续培养12h。用RT-PCR法检测MsrB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水平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MsrB1基因沉默和ONOO-对pERK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300μmol·L-1ONOO-处理HLEC会导致MsrB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当MsrB1基因沉默细胞经300μmol·L-1ONOO-处理后,MsrB1表达水平进一步显著下调(P<0.05)。经200μmol·L-1或300μmol·L-1 ONOO-处理,HLEC细胞周期分别阻滞在G2/M期和S期,当MsrB1基因沉默细胞经200μmol·L-1或300μmol·L-1ONOO-处理后,更多的细胞阻滞在G2/M期或S期(P<0.05)。pERK检测结果表明,MsrB1基因沉默前后经ONOO-处理导致的细胞周期阻滞和pERK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有关(P<0.01)。结论 ONOO-可以下调HLECMsrB1表达水平,MsrB1基因沉默细胞经ONOO-处理,pERK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导致更多细胞阻滞在G2/M期和S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枸杞多糖(lyciumbararumpolysaccharides,LBP)对体外高压诱导调亡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cells,RGCs)钾电流的影响。方法 生后2~3d的SD乳大鼠RGCs原代培养,分为对照组、加压组和LBP组,对照组为常规培养6d;加压组为常规培养6d后用自行设计的加压装置加压1h80mmHg(1kPa=7.5mmHg);LBP组为常规培养5d后,加入LBP共培养24h后,再加压80mmHg1h。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各组钾电流、半数最大激活电压(V1/2)、斜率(K)、最大电导(Gmax)的变化。结果 加压能使电流幅度显著增加,LBP能抑制加压引起的电流增加。在刺激电位为-10~60mV时,加压组的电流密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n=5/6);LBP组电流密度明显小于加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n=6/8)。三组钾电流V1/2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0,P<0.01),加压组V1/2(11.65±1.30)mV与对照组(21.42±1.33)mV、LBP组(19.33±13.75)m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LBP组V1/2与对照组V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K值分别是17.09±1.24、16.58±1.18、18.13±1.29,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9,P>0.05)。三组Gmax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7,P<0.05),加压组Gmax(0.59±0.13)与对照组Gmax(0.46±0.06)、LBP组Gmax(0.46±0.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BP组Gmax与对照组G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BP能抑制加压引起的RGCs钾电流增加,对RGCs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常组儿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10名年龄在35岁至65岁之间正常儿童在不同空间频率下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进行了研究。在35岁与65岁之间的正常组儿童PVEP的振幅和潜伏期基本与年龄无关,最优空间频率下的振幅在27μV左右,N1、P2和N2波的潜伏期分别为65ms、105ms、153ms左右;左右眼PVEP的有关参数值无显著区别;女性儿童PVEP的振幅略高于男性。以上结果为弱视儿童PVEP的诊断提供了正常参照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紫外光A/核黄素角膜交联(ultravioletA/riboflavincornealcross-link-ing,UVARCXL)后兔角膜基质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1的短期含量变化。方法 1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角膜交联后3d,C组为角膜交联后7d。B、C两组行UVARCXL。各组取角膜后去除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应用ELISA法检测角膜基质内MMP-1的含量。结果 A组角膜基质内MMP-1/总蛋白含量为(0.140±0.036)×10-6,B组为(0.242±0.059)×10-6,C组为(0.372±0.061)×10-6,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051,P=0.000)。UVARCXL后3d,兔角膜基质内MMP-1含量显著升高,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其含量进一步升高,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VARCXL后7d内,兔角膜基质内MMP-1含量持续增加,推测MMP-1可能对UVARCXL后的角膜基质重塑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进一步评价弱视治疗前后全视野图形反转视诱发电位P100波变化。方法随机选择29例(58眼)弱视儿童及30例正常儿童,两组年龄均4~12岁,采用Nomadle电生理仪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发现弱视组PR-VEPP100振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潜伏期则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弱视经治疗后,其视力达09~10时,PR-VEPP100潜伏期与治疗前的P100潜伏期比较明显缩短。结论弱视儿童的PR-VEPP100振幅降低,P100潜伏期延长。弱视经治疗,视力达基本正常时P100潜伏期可以逆转;但VEP振幅恢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正常婴幼儿视发电位P1波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视诱发电位研究了年龄为2周-9岁正常婴幼儿150人的P1波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生后8周内,VEP由简单的阳性波组成;2-4个月,P1波的潜伏期迅速缩短,低空间频率的P1波潜伏期于4个月发育成熟,中空间频率的P1波于4岁发育成熟,高空间频率的P1波于9岁发育成熟达到成人水平,婴幼儿的VEP振幅显著高于成年人,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视功能的发育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出生至生后4个月,第2阶段为生后  相似文献   

16.
弱视儿童治疗前后PR—VEPP100波变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进一步评价全视野图形反转刺激的弱视治疗前后与正常儿童的图形反转视诱发电位P100波变化,随机选择我院29例(58眼)治疗前后弱视儿童及30例正常儿童,两组年龄均在4~12岁,采用Nomadle电生理仪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弱视组PR—VEPP100振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11.16±6.74μvn=56vs16.78±5.55μvn=60)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110.39±10.01mgn=56vs101.81±4.38msn=60)。弱视经治疗视力达基本正常时的PR—VEPP100潜伏期与治疗前的P100潜伏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弱视儿童的PR—VEPP100振幅降低,P100潜伏期延长。弱视儿童视力降低同时有PR—VEP参数异常的趋势。弱视儿童的PR—VEPP100潜伏期经治疗视力达基本正常时P100潜伏期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17.
发光二极管刺激器引起的图形视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MK15发光二极管刺激器(lightemittingdiodestimulator,LED)对67例(114只眼)患者进行图形视诱发电位测定,其中视神经病变患者38例(59只眼),白内障患者23例(46只眼)。比较LED-PVEP和TV-PVEP的P_(100)的潜伏期和振幅,二者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LED-PVEP可用于估价视神经病变患者和白内障患者的视功能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正常婴幼儿模型视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正常婴幼儿视功能的发育特点及发育成熟达正常成年人水平的年限。方法:随机选择正常婴儿115例,从出生后满3个月开始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模型视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测量,直到1岁。之后每隔1年继续观察其中48例模型视诱发电位的变化至3岁。同时还测定了36例4-5岁正常幼儿模型视诱发电位。结果:3个月婴幼儿低、中空间频率(1°40'、25'方格)P1波潜伏期与6个月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6个月以后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空间频率(6'方格)P1波潜伏期于1岁前各年龄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空间频率P1波潜伏期于6个月以后,中空间频率于4岁,高空间频率于5岁时与成人相比均数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视觉系统的发育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低空间频率P1波潜伏期于1岁前、中空间频率于4岁、高空间频率于5岁时达成人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过氧亚硝酸根(peroxynitrite,ONOO-)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human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共同作用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ONOO-导致白内障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培养的HLEC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未经ONOO-和bFGF处理)、bFGF单独处理组、bFGF+ONOO-处理组[bFGF预处理1h后加入不同浓度ONOO-(5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处理1h]和ONOO- +bFGF处理组[不同浓度ONOO-(5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预处理1h后加入bFGF处理1h]。检测各组细胞内ERK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bFGF单独处理组和bFGF +ONOO-(5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处理组中磷酸化ERK相对表达值分别为5.17±0.35、4.42±0.12、3.91±0.15和0.49±0.08,与对照组(1.00±0.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2.83,P<0.001),结果显示ONOO-可以抑制由bFGF诱导的ERK磷酸化水平的增加(F=310.34,P<0.05)。ONOO-(5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bFGF处理组中磷酸化ERK相对表达值分别为3.36±0.04、3.32±0.06和2.92±0.08,与对照组(1.00±0.02)相比,所有处理组的ERK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增加(F=518.94,P<0.001);50μmol·L-1和100μmol·L-1ONOO-处理细胞后经bFGF处理,ERK磷酸化水平较bFGF单独处理组(3.04±0.05)显著增加(F=35.53,P<0.05),而200μmol·L-1ONOO-处理组与bFGF单独处理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NOO-诱导的白内障的发生可能与ERK磷酸化的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微量皮质类固醇与抗病毒药物合用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疗效。方法将160例HSK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5g·L-1可的松、1g·L-1无环鸟苷(ACV)和25g·L-1三氮唑核苷(RBV)3种眼液,对照组用1g·L-1ACV和25g·L-1RBV2种眼液交替滴眼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随访14~24mo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临床上用微量皮质类固醇联合足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对上皮型和实质层型HSK都能促进其痊愈过程,并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