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在临床上它是双眼视功能异常最常见的原因。通过手术治疗以矫正眼位,纠正了异常视网膜对应和视觉抑制,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随着对双眼视觉研究的深入,斜视手术方式不断更新、改进,手术目的也从当初的单纯改善美容逐步向恢复双眼视觉功能发展,尤其对于具备条件的斜视患者,治疗斜视的首要目的应是努力恢复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本文就斜视手术治疗方式的进展、手术时机和手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作一综述,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斜视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及不同双眼视检查方法的评价。方法89例共同性斜视分为间歇性外斜、恒定性外斜及恒定性内斜3组。定量测量斜视度;检查双眼视觉状态及视网膜对应情况;测定远近立体视锐度。并观察斜视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月的斜视度、双眼视觉状态及远、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术后双眼视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与1月双眼视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恒定性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好于间歇性外斜视,且近立体视恢复好于表视;立体视检查非随机点画片(Titmus与Optec3500)与随机点画片(TNO)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状镜较Worth四点检测阳性率高;大于9岁患者术后双眼视觉较术前增加32%。结论斜视手术是恢复、重建双眼视觉的有效方法,不同检测方法结果不一致,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斜视手术对双眼视觉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斜视术后双眼视觉恢复重建的临床过程,探索术后双眼视觉恢复与诸因素的关系.方法:通过术前视功能分析及术后视功能比较,采用不同角度和不同分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术前双眼视觉良好率,内斜为45.16%,外斜为23.81%,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按病程分组0.5~3年组为62.07%,3~10年组为40.68%,>10年组为10.64%.按发病年龄分组<3岁组为18.75%,3~6岁组为44.12%,6~9岁组为46.15%,≥9岁组为58.33%,<3岁组与任意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等.结论:各种类型的斜视可不同程度地损害其双眼视觉,损害的程度取决于病程、发病年龄及斜视类型,而斜视术后可迅速恢复其双眼视觉,恢复的程度取决于病程及发病年龄与斜视类型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共同性斜视手术后的双眼视觉差异。方法:收集75例共同性斜视患者,用同视机检查手术后的双眼视功能,Titmus检查近立体视。结果:共同性内外视患者术后Ⅰ,Ⅱ级功能恢复无差异,而远近立体视均有显著性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度数组和7岁以上儿童组。结论:手术矫正眼位有利于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的重建,内斜视对立体视的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5.
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的双眼视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斜视性弱视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斜视性弱视90例按年龄分为4~7岁组、8~11岁组、12~15岁组,共3组,每组30人.观察项目术前和术后视力、PVEP P100、双眼视功能.治疗方法手术矫正斜视,术后进行弱视和双眼视功能训练.术后随访时间1、3、6月.各项目结果经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4~7岁组视力、PVEP P100和双眼视觉和恢复均优于8~11岁组和12~15岁组(P<0.01),基本达到正常水平.结论4~7岁年龄组是治疗斜视性弱视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的重建及手术特点。方法对123例年龄≥18岁两眼视力相等或相差1~2行的共同性外斜视,术前术后检查视力、眼位、眼底,以同视机检查融合机能,以颜氏立体图检查立体视。结果术后1周113例视觉抑制或异常视网膜对应者中60例恢复正常视网膜对应,16例建立了立体视;术后6周80例视觉抑制或异常视网膜对应者中40例还恢复正常视网膜对应,并且其中14例还重建立了立体视。结论成人共同性外斜视手术不仅达到美容矫正。而且其中一部分还达到功能治愈。成人共同性外斜视在手术设计时要避免过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患者接受斜视矫正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进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191例。方法 将患者按斜视类型分为共同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和间歇性外斜视组;按手术时年龄分为≤9岁组和>9岁组。观察术前、术后1、3个月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 同视机双眼视觉三级功能及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91例患者中,术前分别有26.7%、19.4%、11.0%及41.9%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1个月分别提高至90.1%、64.4%、33.0%及57.1%,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4.8%、79.1%、37.7%及63.9%,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术前,间歇性外斜视组38.1%、29.5%及72.4%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0.01)。术后3个月,间歇性外斜视组93.3%、48.6%及87.6%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均<0.05);恒定性外斜视组55.8%的患者具备近立体视功能,共同性内斜视组为14.0%(P<0.001)。>9岁组,术前28.1%、21.9%、14.6%及31.3%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3.8%、75.0%、37.5%及58.3%,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斜视矫正术有助于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视觉功能优于其他类型斜视;大龄斜视患者术后也可能获得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Wu QZ  Wu X  Lu W  Wang JH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1):968-97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觉的变化规律,为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提供依据。方法171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照手术年龄分为两组,〈9岁者为组1,≥9岁者为组2。检查手术前后的远、近双眼视觉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后正常近双眼视觉的重建率:组1为40.0%,组2为63.8%(P=0.002);而同样是4岁前发病,术后组1的重建率为53.1%、组2为23.8%(P=0.032)。手术后同视机远双眼视觉的重建率组1Ⅰ级98.2%、组2Ⅰ级81.9%(P=0.027),组1Ⅱ级96.4%、组2Ⅱ级84.5%(P=0.024)组1Ⅲ级81.8%、组2Ⅲ级73.3%(P=0.844);经Logistic相关性检验,表明手术预后与术前的近双眼视觉及发病年龄有相关性(P〈0.01)。结论手术治疗对两组远、近双眼视觉的重建均非常有效。发病年龄对术后双眼视觉的形成和恢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发病年龄早于4岁的患儿,应及早手术。对4岁后L越过视觉发育敏感期发病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也应尽量在9岁以内手术,以提高正常远双眼视觉的重建。(中华眼科杂志,2007,43:968-971)  相似文献   

10.
外斜视儿童的视觉诱发电位双眼总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外斜视儿童VEPs的双眼总和(VEPBS)进行了探讨。测试不伴有弱视的外斜视儿童39名。结果显示,恒定性外斜组及间歇性外斜组的VEPBS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1),VEPs的VEPBS减小与眼位偏斜有关;恒定性外斜组VEPBS小于间歇性外斜组(P<0.01),该结果与临床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共同性斜视矫正手术前后双眼总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共同性斜视手术时机及其在斜视性弱视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18岁以内在院接受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治疗,且术后斜视矫正正位(斜视度≤±10△)的病历资料67例。按手术前斜视类型、接受手术时年龄、弱视程度分组,对各组术前、术后1,3 mo分别进行双眼总和P-VEP检测。结果以双眼反应/单眼反应( B/M)比值作为评价指标。 结果:所有病例术后1 mo B/M值均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内斜视组术后3mo的B/M值升高较外斜视组明显(P〈0.05);(2)≤6岁组,术后3mo B/M值升高较〉12岁组明显(P〈0.05)。(3)重度弱视组术后1mo的B/M值升高较轻度弱视组明显(P〈0.05);术后3mo,重度弱视组B/M值升高较轻度、中度弱视组明显(P〈0.01)。 结论:经过弱视治疗后视力仍难以提高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建议6岁前行斜视矫正手术,特别是重度弱视及内斜视患儿(调节性内斜视除外)。早期手术有利于弱视的进一步治疗及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龄组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烨  郝友娟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200-1202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早期变化规律,对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双眼视功能预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9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9,无明显屈光参差者。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3~5岁),B(6~8岁),C(≥9岁)3组,每组30例。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20±1.20,3.80±1.50和4.08±1.78岁;病程分别为2.15±1.45,3.42±2.42和6.80±5.10a;斜视度分别为30.50±5.50,47.50±12.56和63.25±13.80。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6m及33cm的远近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术后2,4,6wk随访。结果:三组术前平均发病年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程、斜视度数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观察6wk,双眼视觉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与术后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及功能治愈有密切关系,发病年龄越早,病程越长,对双眼视觉损害就越大,术后恢复越差,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及功能治愈所需时间长。视觉发育成熟后(≥9岁)行斜视手术,术后双眼视觉恢复慢,所需时间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儿童V型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变化及术后双眼视觉训练对术后双眼视觉建立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4~12岁V型外斜视患儿,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组(4~6岁)、B组(7~9岁)、C组(10~12岁),每组20例。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及同视机检查33 cm及6 m处正前方及向上、向下注视的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同视机检查同时视、融合视,Titmus立体视图检查近立体视。对术后1 wk未能建立同时视功能的患儿给予双眼视觉训练,术后1,2,4,8 wk随访。结果:A、B 组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 wk C组较A、B组双眼视觉功能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wk 3组间双眼视觉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手术矫正眼位正位,及术后积极有效的双眼视觉训练对于 V 型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的重建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4.
非共同性斜视手术与双眼视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 1987年 1月~ 1998年 10月手术治疗 95例非共同性斜视 ,对术后视觉情况做一回顾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5例均为在我科行斜视矫正手术的非共同性斜视 ,门诊观察达 1a以上。男 48例 ,女 47例 ,年龄 4~ 5 2岁 ,平均17.2 5岁 ,平均随诊时间 88个月。病例选择标准为 :(1)术前采用角膜映光加遮盖去遮盖法、三棱镜中和法证实斜视存在 ,并明确斜视性质及度数 ,其中麻痹性斜视 5 4例 ,V型外斜视 35例 ,眼球后退综合征 6例 ;(2 )术后斜视角≤± 5°者为正位 ,>± 5°者为欠矫 ;(3)术前 ,术后均行三棱镜中和及同视机检查双眼视觉。2 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8~25岁5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双眼矫正视力≥0.8,斜视角度为40△~60△(三棱镜遮盖去遮盖及交替遮盖法)、25°~30°(角膜映光法),其中31例(男18例,女13例)为恒定性外斜视,21例(男10例,女11例)为存在间歇期的外斜视.均采用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方式,术后恢复正位.术前及术后7 d、术后6个月应用同视机检查患者远立体视觉和双眼远融合范围;应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觉.应用SAS系统广义线性数据分析模型分析两种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差异.结果 术前近立体视和远融合范围间歇性外斜明显优于恒定性外斜,术后7 d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而远立体视2种斜视间差异不显著,术后7 d改善不明显(均为P>0.05);术后6个月双眼视功能均明显优于术前和术后7 d(均为P<0.05),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影响有差异,而斜视矫正术是矫正双眼视觉的有效手段,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以提高患者斜视术后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觉的重建问题,现对我科手术矫正资料完整的274例共同性斜视病例进行总结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卢炜 《眼科》2009,18(5):289-292
本文在复习正常双眼视觉的概念及检查双眼视觉的常用方法和双眼视觉正常范围的基础上,介绍了单眼深度感知和双眼立体视觉近年来神经生理学及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进展,即单眼深度线索和双眼深度线索获得的深度感知在顶叶皮层的CIP区(顶尾侧)被整合,强调了单眼及双眼均可感知立体视觉。重点阐述斜视、弱视患者双眼单视及双眼立体视觉受到损害的状况,以及应用脱抑制训练、融合训练、立体视训练等方法矫治双眼视觉缺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0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了术前双眼视觉检查,发现大部分患儿具有完好健全的双眼视觉。但因检查手段不同,可影响客观反映评价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觉功能。为巩固、改善其双眼视觉,手术应在间歇性外斜视不能控制正位,双眼视觉功能开始恶化之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以术后正位、欠矫、过矫分为三组,行术后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训练前后的视远立体视锐度及最后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三组视远立体视锐度经双眼视觉训练后比术后2周时显著改善P〈0.01;最后眼位正位率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过矫组比欠矫组最后眼位正位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双眼视觉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和双眼视功能改善十分重要。术前有一定双眼视功能的患者术后早期的轻度过矫,加上双眼视觉训练将有利于达到远期眼位的正位与双眼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双眼视是双眼输入的视觉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形成三维立体视觉的过程,属于大脑皮层的高级认知活动。斜视因为眼位的偏斜产生复视和混淆视,进而引起视觉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注视异常、三级视功能受损等一系列双眼视异常,严重影响了双眼视觉形成和发育。手术治疗为斜视的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斜视矫正术后大部分患者无法获得正常的双眼视功能,而斜视的治疗应以重建双眼视功能为目标。斜视治疗不仅要重视眼位的恢复,更要重视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重建双眼视功能在减少斜视的复发率,提高斜视的治疗效果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并大大提高斜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所以双眼视功能重建应在斜视治疗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斜视的早期手术治疗是建立双眼视觉的先决条件,同时应重视术后正确的屈光矫正和弱视的治疗,正确选用训练手段,个性化制定训练方案,才能促进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