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连续弧线形撕囊技术的发明,发展及掌握要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连续弧线形撕囊技术的训练方法。方法:将训练划分为体会,技巧训练,熟练撕囊三个阶段进行,结果:第一阶段撕囊成功率20%,第二阶段撕囊成功率50%,第三阶段撕囊成功率90%,成熟白内障撕囊成功率25%,结论:通过三个阶段的训练,对于有明显红光反射的未成熟白内障撕囊成功率可达90%,撕囊技术在术的不断训练中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连续环形撕囊术技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并总结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连续环形撕囊成败结果及原因。介绍手术技巧。方法 3000例300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房注入Healon,用截囊弯针做连续环形撕囊,获得一边缘光滑的晶状体前囊膜环形开口,直径为5-6mm。结果 在3000例(3000眼)连续环形撕囊中,成功2655眼,占88.5%;失败345眼,占11.5%,在345眼失败的病例中,开始的1500眼中占18%,后1500眼中占5%。结论 连续环形撕囊术有众多优点,但相对技术要求较高,需经长期大量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成功的关键是:(1)术前充分散瞳。(2)降低前囊膜表面张力;(3)维持前房深度;(4)控制撕囊直径在5-6mm;(5)合理用力控制方向;(6)撕囊速度宜慢。  相似文献   

4.
连续环形撕囊35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直径大小、失败原因及注意事项。方法:35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采用截囊针撕囊。结果:35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采用截囊针撕囊。结果:撕囊成功310例占88.9%。结论:要提高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必须使用功能良好的手术显微镜,注意保护角膜内皮的功能,使用高质量的粘弹剂保持前房深度,正确调整撕囊方向及控制撕囊速度。撕囊起点应靠近囊中央,撕囊直径以5-6mm为宜。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术中后囊浑浊的连续环形撕囊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后囊浑浊时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0年11月-2003年4月1973眼自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发现后囊浑浊的87眼(浑浊度达2—3级)。按常规完成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在后囊中央区作一直径3~4mm的连续环形撕囊,囊袋内植入PMMA人工晶体。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0.2-0.4者26眼占29.9%,0.5-0.8者37眼占42.5%,1.0以上者24眼占27.6%,裸眼视力0.5以上者共6l眼占70.11%。术后视轴光学通道清晰,无囊样黄斑水肿或视网膜脱离等手术并发症。结论 联合前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治疗后囊浑浊白内障,疗效显著,但技术性强,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水下连续环形撕囊对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成功率的作用。方法 对172例(196眼)连续环形撕囊随机分为水下组106眼(A组)和常规粘弹剂组90眼(B组),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术后5-7天,视力≥0.5者,A、B组分别为96眼(90.57%)和72眼(80%)和72眼(80%),χ^2=4.43,0.05>P>0.01。术后1月分别为102眼(96.23%)和86眼(98.11%)和88眼(97.78%),χ^2,P>0.05。结论 A组效果优于B组,且水下连续环形撕囊安全、简单易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连续环形撕囊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守志 《眼科》1995,4(1):3-5
采用截囊针撕囊法和撕囊镊撕囊法对29例31只眼白内障进行连续环形撕囊术,24只眼撕囊成功,成功率为77.4%。撕囊失败的7只眼中,4只眼因产生辐射状撕裂;2只眼因开始未形成反转小三角片;1只眼因首尾衔接不准确,均改为或补充行于罐式截整。采用水分离术游离晶体核,无一例发生娩核困难?娩核后无一例形成前囊膜开口边缘放射状撕裂。本文对环形撕囊术的基本技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连续环形撕囊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连续环形撕囊术的历史回顾 随着白内障手术的发展,各种不同的截囊技术也发展起来,近年来一项非常重要的进展就是连续环形撕囊术,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不仅可以将人工晶体稳固植入晶体囊内,而且也确保了晶状体囊内超声乳化过程的安全,因此特别适应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撕囊术是1985年由德国的Neuhann[1]和加拿大的Gimbel[2]两人在同一时期各自发明的,第三倡议者是日本的Kimiyashimizu。根据Gimbel提出的撕囊术(capsulorhexis)一词,是由词根 capsulo(它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10.
微量美蓝前囊染色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斌  汪子瑛  张鹰  王东初  易国武 《眼科》2001,10(6):333-334
目的:探讨以微量美蓝着色前囊膜提高白色白内障前囊在术中的辨别率的可行性和技术方法。方法: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水分离针抽取1%美蓝注射剂0.01ml,注入前囊中央表面,轻轻磨擦30s,粘弹剂置换出空气,撕囊镊完成连续环形撕囊术,结果:32例39例眼中35只眼中35只眼获得圆形或类圆形撕囊口,占89.7%,3只眼产生1个方位放射状裂口,1只眼产生2个方位放射状裂口,术后未见明显前房反应和裂隙灯显微镜下所见的内皮反应。结论:微量美蓝前囊染色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中,但必须注意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1.
生物活性染色剂在白色白内障撕囊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生物活性染色剂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显现晶状体前囊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等。方法 55例白色白内障随机编人台盼蓝和吲哚青绿前囊染色组。采用气泡下染色技术完成连续环形撕囊。结果 台盼蓝和吲哚青绿均可充分着染前囊。染色辅助撕囊的总成功率为98.2%。吲哚青绿组和台盼蓝组分别为96.7%、100%。尚未观察到术后染色剂残存于眼组织或人工晶状体异色。术后矫正视力0.5~1.2。结论 生物活性染色剂可显著提高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连续弧形撕囊的效果。方法 采用连续弧形撕囊行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出及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4例80眼;同时以开罐式截囊61例73眼作为对照。结果 术后1周散瞳后房角镜检查。连续弧形撕囊组72眼(90.0%)人工晶状体双襻在囊袋内,虹膜色素脱落16眼(20.0%)。而开罐组40眼(54.8%)双襻在囊袋内,虹以素脱落38眼(52.1%)。结论 连续弧形撕囊增加了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固定比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1140眼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临床经验。方法884例11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同时进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861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279眼。随访1m-91m。结果视力在1.0以上者309眼占27.1%,0.5-0.9者586眼占51.4%,0.1-0.4者225眼占19.7%,0.1以下者2O眼占1.8%。新生膜52眼,发生率4.6%。行新生膜切开术9眼,切开率0.8%。手术主要并发症有玻璃体内脱出。结论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是降低白内障手术后后囊膜混浊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因其可能的并发症和对操作的较高要求,临床应用须谨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前囊连续环形撕囊(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arhexis,CCC)所引起 的囊袋皱缩综合征的病因及其防治。方法:观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连续环行撕囊术后发生囊袋皱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囊袋皱缩综合征多发生于直径较小的连续环形撕囊,可引起明显的视力障碍 。结论:囊袋皱缩综合征是连续环形撕囊术后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少见的并发症,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大小 适宜 的前囊连续环形撕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连续环形后囊撕除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对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61例(68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其中55眼术中连续环形撕除后囊,52眼联合植入人工晶体。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61例(68眼)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41眼(70.7%)与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10.5者42眼(72.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未行连续环形后囊撕除组的13眼中分别有5眼和8眼发生了后发障(分别为46.2%和61.5%),而连续环形后囊撕除组分别为1眼和4眼发生后发障(分别为1.82%和7.3%)。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术中未能一期植入人工晶体组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组分别有8眼和4眼发生后发障(分别为50.0%和7.7%),差异亦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连续环形后囊撕除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可有效减低术后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水下连续环形撕囊在晶状体乳化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成熟期和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方法并评价.方法对484例513眼核硬度Ⅲ级以上的白内障,分别行黏弹剂下常规连续环形撕囊和水下连续环形撕囊,并常规行晶状体乳化吸出和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黏弹剂下连续环形撕囊237眼,成功206眼,占86.96%;水下连续环形撕囊276眼,成功272眼,占98.55%.二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4.07,P<0.001).所有病例均顺利进行了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眼底红光反射不足或皮质液化的成熟或过熟期白内障采用水下连续环形撕囊的方法效果良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前囊膜染色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中前囊膜染色的方法。方法 对128眼白色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手术.用0.1%台盼蓝(trypanblue)前囊膜染色后.再做连续环形撕囊。58眼先在前房内注入空气泡,置换房水,在气泡下进行前囊膜染色:70眼在前房内先注入弥散性强的黏弹剂,应用特制的前囊膜染色针头(其末端封塞.出孔位于近末端弯曲面下方).在黏弹剂下进行前囊膜染色。结果 12.8眼均获得满意的前囊膜着色。在气泡下染色前囊膜.同时伴有角巩膜隧道切口、辅助穿刺切口和虹膜隐窝着色。19眼染色过程中前房气泡逃逸,其中,4眼局部角膜内皮细胞着色。在黏弹剂下行前囊膜染色,术中前房稳定,无角膜内皮细胞着色.无角巩膜隧道切口、辅助穿刺切口和虹膜隐窝着色。结论 白色白内障的眼底红光反射缺失.连续环形撕囊操作困难。通过前囊膜染色增加了前囊膜与其下晶状体皮质的对比度.应用特制的前囊膜染色针头,在黏弹剂下行前囊膜染色,简单便捷,使前囊膜染色范围更具可控性.减少了染色剂对眼内其他组织的潜在损伤。  相似文献   

18.
儿童自内障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广森  刘平 《眼科新进展》2006,26(3):208-209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应用价值。方法127例179眼儿童白内障进行连续环形撕囊术,术后随访2个月~2a。结果术后除42例57眼(占31.8%)不合作未能测视力外,其余矫正视力≥0.5者69眼(39.1%)。随访期间160眼(89.4%)中央视轴区保持透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可行方法。[眼科新进展2006;26(3):208—209]  相似文献   

19.
儿童白内障I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I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应用价值。方法127例179眼儿童白内障进行连续环形撕囊术,术后随访2个月~2a。结果术后除42例57眼(占31·8%)不合作未能测视力外,其余矫正视力≥0.5者69眼(39·1%)。随访期间160眼(89.4%)中央视轴区保持透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I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