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回顾分析近年来在我院施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而诊断为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病变的70例82只眼资料,根据其荧光血管造影病变出现荧光的时间,观察造影早期的各种病变形态。在82只眼荧光血管造影中,72只眼病变区于动脉前期至静脉早期出现荧光充盈,新生血管形态分别呈花边状、颗粒状、绒球状、辐轮状及不规则形等荧光图像,与视网膜血管毫无联系。10只眼由于病灶区出血较多而未见早期荧光显现。82只眼中,中心血管膜50只眼,傍中心血管膜24只眼,离心血管膜8只眼。29只眼病变范围大于1PD,53只眼病变范围小于或等于1PD。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病变荧光血管造影于动脉早期至静脉早期出现荧光,其新生血管形态不一,以中心病变居多。  相似文献   

2.
眼底无可见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的荧光血管造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检眼镜下未见到视网膜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对常规眼底检查未见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荧光血管造影正常44只眼,与眼底所见符合率为35.48%;异常表现共80只眼占64.52%,其表现主要为微血管瘤,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无灌注等。结论眼底镜下未发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眼底荧光造影出现了微血管瘤,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等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 方法 经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为ROP的84例患儿16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为双眼发病。其中,1期病变4只眼,2期病变52只眼,3期病变80只眼,4期病变8只眼,5期病变8只眼;急进性后部型ROP(AP-ROP)16只眼。伴有附加病变18只眼。均在全身麻醉下散瞳,采用二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行FFA检查。观察各期患眼视网膜动静脉形态特征、毛细血管充盈状态、新生血管形态和荧光渗漏情况。结果 FFA检查发现,1期病变周边部视网膜毛细血管分支增多并扩张纡曲,毛细血管末梢渗透性增加,可见少量荧光渗漏。有血管区与远端无血管区之间形成明确分界线。2期病变视网膜颞侧血管末梢分支增多并呈形似扫帚的平行分布,末端血管相互吻合形成环路,病变边缘纤维组织增生呈嵴样改变,并伴有“爆米花”现象(popcorn)。3期病变视网膜嵴继续增宽,新生血管纤维增生膜形成并突破视网膜内界膜向玻璃体方向伸展,大量荧光渗漏。嵴与远端无血管区境界清楚。4、5期病变视网膜非脱离区的血管改变与2、3期无异,脱离的视网膜部分显示为血管扩张伴荧光渗漏。伴有附加病变的患眼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纡曲、扩张,周边部大量无灌注区,同时伴有点片状出血呈遮蔽荧光。AP-ROP患眼后极部视网膜血管纡曲、粗大,毛细血管极度扩张。而在后极部以外的视网膜仅见少数纡曲的大血管,无毛细血管形成,在无血管区边缘可见大量团状新生血管荧光渗漏。 结论 ROP患儿1~3期病变周边视网膜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分界线明显,荧光渗漏情况逐渐加重;4期及5期病变,脱离视网膜焦距显示不清楚;附加病变主要以后极部动脉纡曲为主;APROP后极部动静脉均纡曲扩张,新生血管荧光渗漏明显。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和视力预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观察糖尿病患者252例501只眼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新生血管发生情况和视力预后。其中背景型302只限,增殖型162只眼,未发现病变者37只眼。增殖型患者病程5年以下者占6.1%,5~10年者占31.0%,10年以上者增至54.6%。新生血管位于视网膜者136只眼,合并视盘新生血管者49只眼。玻璃体出血51只眼,占增殖型眼的31.5%。本组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共515簇,多分布在距视盘3~6DD的范围。有新生血管眼视力0.5以上者仅占29.0%,而无新生血管者占62.9%(P<0.005)。  相似文献   

5.
老年黄斑变性已日益为临床多见,并已成为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我们对已经眼底检查和荧光血管造影确诊的53例(101只眼)老年黄斑变性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8例,女性15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为61.3岁,双眼患病的有48例,单眼的有5例,52只眼属右眼,49只眼属左眼,本病分成二型:干性型和湿性型。本文中,70只眼是干性型,其眼底表现为黄斑部色素紊乱,散在的玻璃疣,中心凹光反射溅弱或消失,荧光血管造影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窗样缺损和晚期的残留荧光,其中有65只眼(92.9%)的视力在0.6以上。另外31只眼为湿性型,其眼底和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多种多样,最多见的是眼底有黄色融合性玻璃疣,灰白色的视网膜轻度隆起,视网膜内出血,荧光血管造影为黄斑部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或伴有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脱离的高荧光区,及出血而致的遮蔽荧光,有17只眼(54.85)的视力在0.3以下,其中15只眼均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结果表明在本病早期不一定出现视力障碍,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脉络膜新生血管长人视网膜下。因而特别强调对老年黄斑变性的早期诊断和及早发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 ypio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6例PCV患者7只眼的临床资料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检查资料。 结果 PCV患者早期眼底仅可见橘红色病变,随病情进展出现出血 、渗出、水肿、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脱离,病程长者可出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FFA检查1只眼病变处脉络膜血管网扩张,6只眼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造影过程中荧光渗漏,晚期呈强度不均的强荧光片;ICGA检查5只眼早期显示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末端扩张呈息肉状,晚期脉络膜血管结构不清,息肉状扩张仍然可辨,7只眼均有形态独特的孤立或簇状分布的息肉状强荧光点,晚期仍有染料存留。 结论 PCV患者眼底可见橘红色病变及出血、渗出和RPE脱离,FFA及ICG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端息肉状扩张。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7.
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眼底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图像特征的异同。 方法 回顾分析34例(36只眼)典型性CNV患者的FFA和ICGA检查资料,并将FFA与ICG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FFA显示典型性CNV的早期形态,在15只AMD患眼中有3只眼呈绒团状或车辐状轮廓,占20%;7只病理性近视患眼中有5只眼呈绒团状,占71.4%;14只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有9只眼呈绒团状,占64.3%。36只典型性CNV患眼,ICGA显示清楚的CNV20只眼,占55.6%;ICGA显示欠清楚的CNV15只眼,占41.6%;ICGA未能发现CNV的1只眼,占2.8%;ICGA可显示FFA不能显示的滋养血管6只眼,占16.7%。 结论 典型性CNV的FFA早期形态,AMD中多呈不规则形,而病理性近视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绒团状居多。ICGA显示典型性CNV的轮廓边界不如FFA清楚,但可发现FFA显示不出的滋养血管。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17-219)  相似文献   

8.
高度近视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选择屈光状态-6 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 者30例57只眼,进行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比分析其FFA和ICGA检查图像。 结果 57只眼中FFA显示早期背景 荧光减弱25只眼,晚期显示新生血管形成10只眼,漆纹样裂纹形成40只眼;ICGA显示睫状后短动脉8只眼,背景荧光减弱35 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8只眼,漆纹样裂纹形成52只眼。 结论 高度近视眼的FFA和ICGA 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背景荧光减弱,漆纹样裂纹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FFA 和ICGA 同步检查能更全面地了解高度近视患者眼底视网膜与脉络膜的病理变化,有助于全面地了解病情和指导进一步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87-89)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tcentral seous chorioretinopathv,CSC)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rl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中的动态表现.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方法 采用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系统(Heidelbetg retina angiography,HRA)对46例CSC患者.行双眼FFA及ICGA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 46只主检眼中34眼在IC-GA早期见到一处或多处脉络膜血管充盈延迟,46只眼显示后极部一处或多处脉络膜异常高荧光;在FFA中.22只眼在相应位置出现低荧光区,44只眼于相应部位出现点或片状高荧光。对侧眼中42只眼在ICGA过程中出现一处或多处点或片状高荧光区,而FFA中,仅29只眼在FFA中见到点或片状高荧光,其病灶数量明显少于ICGA。部分病例在ICGA和FFA中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脱离区,结论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存在脉络膜循环异常、ICGA与FFA比较,前者在诊断上更有价值。ICGA与FFA对认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理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表达,探讨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 PDTC) 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通过相对缺氧的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FFA)的方法观察大鼠视网膜 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NF-κB在视网膜的表达;视网膜新生血管大鼠腹腔内注射PDTC,观察对视网膜 NF-κB 表达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结果 相对缺氧组10只大鼠的20只眼中13只眼FFA检查显示视网膜中纬部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荧光渗漏、新生血管形成,残存视网膜的大血管均纡曲、扩张;3只眼玻璃体积血,无法检查眼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从视网膜内核层、神经纤维层的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向细胞核转移。PDTC干预组10只大鼠的20只眼中2只眼FFA检查显示新生血管形成及荧光渗漏;1只眼玻璃体积血;17只眼未见新生血管形成及荧光渗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主要在细胞浆表达。 结论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与NF-κB的活化密切相关。PDTC能有效阻止NF-κB的活化以及从视网膜内核层、神经纤维层的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向细胞核的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全葡萄膜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特征.方法 对22例(22只眼)全葡萄膜炎患者的28只眼按常规方法 做FFA检查.其中4例(8只眼)做ICGA检查.结果 16例活动性病变的FFA均出现视盘及附近视网膜高荧渗漏,其中4例(6只眼)视网膜血管充盈延迟,狭窄或闭塞,管壁染色渗漏为主,6例(9只眼)毛细血管荧光素渗漏,7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荧光素渗漏;6只眼黄斑点状荧光素渗漏,4例(6只眼)黄斑囊样水肿,3例(4只眼)伴视网膜出血及棉绒斑.6例(6只眼)陈旧性全葡萄膜炎见视网膜弥漫斑驳样荧光部分合并小的遮蔽荧光.4例吲哚菁绿造影中1例特发性全葡萄膜炎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及高荧光,1例VKH早期脉络膜血管无异常,后期脉络膜不均匀的荧光渗漏.1例白塞病2只眼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充盈不良、低荧光遮蔽,1例白塞病患者双眼脉络膜及血管未见异常.结论 全葡萄膜炎的FFA特征为视盘、视网膜色素上皮、视网膜血管和黄斑出现不同程度的荧光素渗漏.ICGA以脉络膜的低荧光和(或)高荧光表现为主、早期脉络膜血管可以无变化.FFA及ICCG能客观地反映葡萄膜炎对视网膜组织的损害,对确定葡萄膜炎的类型及病程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孙悦  张士胜  廖华萍  王玲 《眼科研究》2006,24(4):359-363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青紫兰兔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健康成年青紫兰兔40只,随机分为2组。第1组实验组兔眼视网膜下注入0.005%(wt/vol)bFGF50μl,第2组对照组兔眼视网膜下注入0.9%生理盐水50μl,对侧眼均作为空白对照,不行视网膜下注射。术后3d,1、2、3、4、6、8、12周分别行眼底检查、摄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并行眼球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视网膜下注射后所有眼即见视网膜直径4~5PD的青灰色半球形隆起,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注射后2周和1周后平伏。术后2~12周FFA造影可见实验眼于视网膜隆起处下方早期斑点状高荧光,后期荧光增强并融合扩大。ICGA显示FFA高荧光相应部位荧光染料积存。对照组眼FFA、ICGA造影检查均未见类似表现。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视网膜下注射bFGF后2~12周,实验眼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下有新生血管形成。结论视网膜下注入bFGF能成功诱导青紫兰兔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3.
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荧光素灌注造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Kong YC  Han M  Zhao KX  Li ND  Lin JY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7):634-636
目的探讨使用一种具有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荧光素进行灌注造影,使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眼底血管显影的可行性。方法向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小鼠心脏灌注具有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荧光素,眼球经过短暂固定后,通过显微手术镜游离视网膜并铺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分布与形态。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清楚地观察到全视网膜血管形态、走行;通过调节焦点,使视网膜浅层、深层以及二者交通支都清晰显影。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主要发生在视网膜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的交界部位,可见渗出、出血、微血管瘤的表现。方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结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清晰、准确地动态了解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小鼠眼底血管的病变部位及形态学改变。采用此种具有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荧光素进行灌注造影可以较好地应用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虹膜荧光血管造影(irisfluoresceinangiography,IFA)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panretinalpho-tocoagulation,PRP)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PRP术后的65例123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IFA联合FFA检查。采用非参数检验法对比分析裂隙灯和IFA检测虹膜新生血管灵敏性的差异。结果 FFA显示123眼中,21眼视网膜无灌注区,39眼视网膜新生血管,12眼玻璃体积血和32眼黄斑水肿。IFA显示123眼中,97眼无糖尿病虹膜病变,13眼非增生型虹膜病变,11眼增生型虹膜病变,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所有非增生型虹膜病变眼不能被裂隙灯发现,能被IFA检测。IFA检查发现虹膜新生血管眼(11眼)比裂隙灯检查(5眼)更灵敏(P=0.03)。结论 IFA联合FFA检查能及早发现PRP术后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糖尿病虹膜病变患者,为及时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就115例(217只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进行分析。发现46例(86只限)有视网膜内新生血管,集中发生在Ⅲ期以后。并就其表现形式,与视网膜前新生血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视网膜内新生血管可以成为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殖前期的标志,视网膜内界膜的健康状况是视网膜内新生血管转变为视网膜前新生血管的关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眼底血管样条纹(angioidstreaks,AS)的临床特征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fundus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表现.方法 对7例(14只眼)血管样条纹患者行眼科常规检查,眼底照相.其中6例(12只眼)患者行FFA及ICG检查.结果 眼底表现:14只眼眼底见视盘周围血管样放射状条纹,7只眼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黄白色硬性渗出,大小不一的灰黄色病灶(50.00%),3只眼见黄斑区萎缩瘢痕灶(21.43%);FFA表现:血管样条纹10眼表现为透见荧光(83.33%),2只眼表现为中央低荧光,两侧高荧光(16.67%),7只眼在黄斑区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强荧光(58.33%),3只眼黄斑区萎缩瘢痕灶晚期荧光着染(25.00%);ICG表现:12只眼血管样条纹表现为早期不显影,中期呈强荧光,7只眼CNV表现为强荧光,3只眼黄斑区萎缩瘢痕灶中2只眼见边界不清斑状CNV.结论 眼底血管样条纹患者的眼底较典型,FFA及ICG能进一步明确诊断,对疾病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由视网膜缺血缺氧继发的眼病.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可早期诊断NVG,但其不能全面反映眼底血管情况.IF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全面检测视网膜及虹膜新生血管情况,但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NVG患者中此方法的应用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IFA联合FFA检查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IFA和FFA联合检查的PDR患者79例133眼,其中无虹膜病变100眼,I期青光眼红变期21眼,Ⅱ期开角型NVG 12眼.所有患眼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IFA联合FFA检查.采用McNemar非参数检验法对比分析裂隙灯显微镜和IFA检查在I期青光眼红变期患眼检出率的差异. 结果 IFA检查显示100眼无虹膜病变患者无异常虹膜荧光素渗漏,FFA检查显示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的32眼未发现视网膜新生血管,68患眼存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早期IFA检查显示,21眼I期青光眼红变期患者瞳孔缘或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FFA检查显示均存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早期IFA检查显示12眼NVG患者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FFA检查显示均存在视网膜新生血管.I期青光眼红变期患眼中IFA检查的检出率为100%(21/21),明显高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的71.43%(15/21),2种检测方法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 结论 IFA联合FFA检查可以及早发现PDR合并青光眼红变期,有助于及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氪激光治疗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20例(25只眼)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使用氪激光行超全视网膜光凝治疔。光凝术后3、6、12个月分别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新生血管如未完全消退则追加光凝。随访3~20个月(平均9.5个月)。结果超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视力提高者12只眼(48.0%),视力不变者12只眼(48.0%),视力下降者1只眼(2.0%);19只眼(76.0%)新生血管消退或部分消退,6只眼(24.0%)新生血管无变化或加重。16只眼(61.5%)需要补充光凝。平均激光量为2600点。结论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常规治疗需要更大的激光量,光凝术后应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补充光凝。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黄斑部出血的病因及眼底血管造影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42例152只眼黄斑部出血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结合病史、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0例98只眼黄斑部出血患者的眼底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其中老年黄斑变性湿性型39例44只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特发性CNV)23例23只眼,高度近视22例25只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4例4只眼,多灶性脉络膜炎1例1只眼,诊断不明1例.在非脉络膜新生血管所致的52例54只眼中,高度近视漆裂纹出血17例19只眼,视网膜大动脉瘤12例12只眼,黄斑区小分支静脉阻塞8例8只眼,黄斑前膜5例5只眼,脉络膜外伤4例4只眼,脉络膜血管瘤4例4只眼,诊断不明2例.结论 眼底血管造影对黄斑部出血疾病病因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永峰  张皙 《眼科研究》2001,19(2):135-137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后新生血管的形成及形态学改变。方法:采用玻璃体手术制备25只眼RRD模型,排除失败的5只眼后,将20只眼分为5组,每组4只兔(眼)。分别在RRD第1,4,7,14和28天,观察新生血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RRD1和4天,未见新生血管。7天可见视备用新生血管。14天眼底荧光造影可见新生血管末梢渗漏。但主干枝无渗漏。14-28天,以视盘为中心的新生血管范围逐渐扩大,部分新生血管已发育成熟。虹膜无新生血管形成。结论:随着RRD时间的延长,视网膜新生血管范围逐渐扩大,并逐渐发育成熟,新生血管是一种视网膜缺氧的代偿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