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早期的角膜上皮损伤常使患者术眼疼痛难忍。自2001年起,我们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损伤,观察其对角膜上皮修复速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加干细胞移植术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的效果。方法静止期翼状胬肉200例(200眼),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翼状胬肉加干细胞移植。采用双盲法,设实验组100例(100眼),术后滴rhEGF滴眼液和迪可乐滴眼液或眼膏,对照组100例(100眼),术后不滴rhEGF滴眼液,其他同实验组。观察术后角膜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角膜刺激症状消失时间,实验组为12小时、对照组为1天。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实验组为3天,对照组为6天,复发情况,实验组为2%,对照组为3%。结论rhEGF滴眼液能明显控制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再生与修复,且复发率稍低。  相似文献   

3.
贝复舒滴眼液对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复舒滴眼液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可促进角膜等多种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我们用贝复舒滴眼液治疗观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情况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单纯性翼状胬肉患者 43例 5 7眼 ,年龄 41岁至 73岁 ,男 2 3例 ,女 2 0例。胬肉头部入侵角膜缘内 3毫米以上 ,右眼36例 ,左眼 2 1例。实验组 47眼 ,对照组 10眼。手术方法 :1%地卡因局部表麻 ,2 %利多卡因在胬肉周围结膜麻醉 ,手术从胬肉头部剥离 ,球结膜下分离胬肉体部到半月皱襞 ,剪除胬肉和增生组织 ,用大头针烧灼角膜缘及巩膜表面的小血管及出血点 ,在同眼角膜缘上方结膜下注…  相似文献   

4.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翼状胬肉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严重者可造成视力障碍 ,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美容及眼球运动[1]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6月 ,我院门诊及住院翼状胬肉 86例86眼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术后滴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ecombinant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hEGF) ,进  相似文献   

5.
表皮生长因子在翼状胬肉术后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的效果。方法 切除翼状胬肉后取术眼下方角膜缘上皮连同部分结膜上皮组织制成移植片,移植于角膜上皮缺损处,治疗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68例(72眼),术后实验组给予rhEGF滴眼剖局部治疗。随访6~12月。结果 术后角膜创面上皮修复自近移植片的周边部向中央移行,对照组角膜上皮痊愈时间为7天,实验组角膜上皮痊愈时间5天,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rhEGF局部滴眼能缩短角膜上皮缺损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包扎术眼及局部滴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的影响。 方法:单侧原发性翼状胬肉38例38眼,胬肉侵入角膜在2~5mm范围内。均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术后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19例术后每日结膜囊内涂氧氟沙星眼膏,绷带包眼至角膜上皮完全愈合;B组19例术后当日给予结膜囊内涂氧氟沙星眼膏包眼,自术后第2d起每日给予氧氟沙星眼水4次+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水4次滴眼。对两组病例的角膜情况进行观察,统计角膜上皮完全愈合的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A组为4.1±1.4d,B组为65±2.9d,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翼状胬肉术后包眼较局部滴用表皮生长因子眼水更能加快角膜上皮愈合。  相似文献   

7.
带角膜上皮自体角膜缘干细胞治疗翼状胬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自1999年至2002年作者采用带部分角膜上皮的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较大的初发性及复发性翼状胬肉,临床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滴眼液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 84例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病例 ,随机分成rhEGF滴眼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0 3 %氧氟沙星滴眼液 )各 42例。治疗组用rhEGF滴眼液 ,对照组用 0 3 %氧氟沙星滴眼液 ,每日滴眼 4次 ,共 10天。隔日观察上皮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rhEGF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rhEGF滴眼液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能有效地促进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单纯切除联合巩膜暴露术后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的临床反应以及角膜上皮缺损区的愈合过程,评价该药物对角膜上皮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对60例(60眼)翼状胬肉患者进行胬肉单纯切除联合巩膜暴露术,术后在给予每位患者完全相同的抗菌、抗炎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眼),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滴眼2周;对照组30例(眼),不加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即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胬肉大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术后的症状指标,如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混合性充血并予评分,同时记录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及速度。结果实验组术后的症状指标总体评分在术后第3、第5、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分值分别为7.19±2.16/8.23±3.54、4.87±2.55/6.26±2.39和3.15±2.28/5.03±2.57)。角膜上皮修复的客观体征:实验组患者角膜上皮的完全修复时间为(4.53±1.32)d,对照组为(6.01±2.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单纯切除联合巩膜暴露术后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能够减轻术后早期疼痛、畏光、流泪、充血、异物感等眼表刺激症状,并有效缩短角膜上皮缺损的愈合时间,有助于术后角膜上皮机械性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60例(82眼)。结果随访观察6月~2年,仅3眼术后复发(3.6%)。结论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可有效防止翼状肉的复发,是治疗翼状胬肉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60例单眼不同时期翼状胬肉患者患眼与对侧健康眼泪液中EGF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止期翼状胬肉患眼组泪液中EGF的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期翼状胬肉患眼组泪液中EGF的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期翼状胬肉组泪液中EGF的含量与静止期翼状胬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的发展可能与泪液中的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自体角膜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2004年1月采用纯自体角膜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共92例95只眼,均为原发型,男性55例,女性37例。右眼48例,左眼47例。胬肉超过角膜缘至瞳孔缘者82例,遮挡部分瞳孔者13例。  相似文献   

13.
球结膜与角膜缘上皮移位治疗翼状胬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从1995年1月~1996年12月,采用球结膜与角膜缘上皮移位覆盖胬肉切除后的巩膜面的方法治疗胬肉,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治疗44例44眼,其中男18眼,女26眼。年龄40~61岁,平均48岁。胬肉均位于鼻侧睑裂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角膜缘上皮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32眼)翼状胬肉患者在显微镜下做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上皮联合羊膜移植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2年以上,2例复发,其余全部一次治愈,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复发率为6.25%。结论 角膜缘上皮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安全、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有效方法,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在翼状胬肉上皮内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Liu Z  Xie Y  Zhang M  Pflugfelder SC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5):372-374,I025
目的 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家族的EGFR、ErbB2及ErbB3蛋白在翼状胬肉上皮内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地15例初发期翼状胬肉患者切除的翼状胬肉组织进行EGFR、ErbB2及ErbB3蛋白的检测,并与正常人结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正常结膜上皮中,EGFR蛋  相似文献   

16.
角膜缘上皮双向转移联合丝裂缝素C治疗翼状胬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翼状胬肉(简称胬肉)手术方式多种多样,传统的巩膜暴露法其术后复发率可高达20~30%[1]。采用术中一次性应用MMC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辅助措施[2],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我们采用角膜缘上皮带蒂双向转移联合MMC术中一次件应用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对象:1998年1月至1999年10月随机选择28例32眼翼状胬肉患者。右眼17例,左眼15例,其中4例为双眼患者,男19眼,女13眼。年龄35~61岁,平均54岁。32眼均位于鼻侧。胬肉组织浸及角膜缘内≥2mm,其中…  相似文献   

17.
自体角膜缘部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巍  金凤琴 《眼科研究》1995,13(4):271-272
采用自体角膜缘部上皮移植治疗原发性胬肉55眼,复发性胬肉6眼,经3-6个月随访,原发性胬肉全部治愈无复发,复发性胬肉有一例复发。研究表明本手术法与结膜移植法相比有复发率低、眼部不充血、角膜上皮恢复时间短、角膜无新生血管等优点,并对自体角膜缘部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促进损伤动物角膜上皮细胞的修复作用。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和Wistar大鼠,用低浓度乙醇烧灼其双眼中央部角膜,随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后指定右眼为治疗眼,滴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左眼为对照眼,滴用不含rhEGF的赋形剂,每2小时2滴,6次/d。分别于术后1,24,48,72,120,168h各处死一组动物。新西兰大白兔处死后,取其中央部角膜,对其上皮细胞的微绒毛等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且在扫描电镜下进行随机低倍视野内角膜上皮明、暗细胞的计数。Wistar大鼠处死后取其角膜,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膜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角膜损伤后随即行裂隙灯检查,发现兔角膜上皮缺损和水肿。术后24h角膜上皮基本恢复正常。扫描电镜下,治疗眼兔角膜上皮的暗细胞数量与其对照眼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治疗眼的兔角膜各层恢复情况优于相应各对照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rhEGF治疗眼的大鼠角膜上皮以及内皮的EGFR表达水平高于相应对照眼,而且EGFR高表达的时间提前,持续的时间延长。结论:rhEGF可促进角膜上皮的微绒毛修复,对角膜全层的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体结膜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自体结膜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 对82例90眼翼状胬肉采用自体结膜角膜缘上皮移植手术并进行追踪观察。结果 随访观察2月-2年,植片全部存活,无一例复发。结论 自体结膜角膜缘上皮移植手术方法简单有效,安全可靠,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自家纯角膜上皮移植术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家纯角膜上皮移植术取材方便,易于生长,无排斥反应,术后不留胬,健康上皮复盖角膜创面,其愈合早于结膜面,能起到栅栏及屏障作用,以减少胬肉的复发。我们自1989年开始将此法用于翼状胬肉手术共70例74只眼,效果尚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