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吴君  陈玉杰 《护士进修杂志》2013,(22):2087-2088
目的探讨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后局部使用利多卡因氯已定气雾剂对疼痛干扰的效果。方法将40例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后局部使用利多卡因氯己定气雾剂喷洒1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肌肉注射法使用苄星青霉索,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在使用利多卡因氯已定气雾剂后疼痛感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受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患者,在注射后局部使用利多卡因氯己定气雾剂能明显降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2.
青霉素皮试假阳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霉素是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药物过敏试验,只有皮试阴性者才可以用药。但在皮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患者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此类患者在试验后按常规观察20min,无全身反应,但局部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即为疑似阳性[1]:皮丘无增大,周围红晕大于1 cm,并有密集的小红点;皮丘增大,较硬,周围红晕大于1 cm;皮丘增大,较硬,周围有伪足;皮肤消毒处出现整片红晕。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4年4月~12月青霉素皮试共计4321人次,儿科980人次,其中出现过敏性休克1例,阳性53例,约占皮试患者数1%;假阳性424例,约占皮试患者数8%。其中3个…  相似文献   

3.
胸外科术后患者,常规用庆大霉素与化痰药物食用做局部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感染据临床观察,部分患者效果并不理想。在临床实践中,笔者用青霉素G替代庆大霉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头孢氨苄缓释片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20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孢氨苄缓释片外敷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0例门诊急性乳腺炎女性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用头孢氨苄缓释片研磨成粉,局部外敷于红肿疼痛处,每日2次;同时静脉滴注青霉素800万IU,每日1次.对照组单用静脉滴注青霉素800万IU,每日1次.治疗1周后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9%,对照组治愈率98%,但观察组高效率达69%,对照组为48%.结论头孢氨苄缓释片外敷用药治疗急性乳腺炎具有高效、经济、方便的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临床应用氨苄青霉素86例毒副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7):1034-1035
氨苄青霉素为半合成青霉素类的广谱抗生素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泌尿道、呼吸道、胆道肠胃系统等感染性疾病。其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肾毒性、血液学变化、肝功能变化等 ,现将临床应用氨苄青霉素 86例患者的毒副作用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本组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男 43例 ,女 43例 ,年龄最小 38日龄 ,最大的 81岁。其中小于 15岁 19例 ,15~ 35岁 15例 ,35~5 5岁 16例 ,5 5岁以上 36例 ;初次使用青霉素者 2 7例 ,其他病例以往都使用过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 ,均否认有青霉素过敏反应等。 86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或病房作…  相似文献   

6.
青霉素G试敏阳性,皮丘增大至1cm者较为常见,而在1周内逐渐增大至3.6cm×4.1cm的特大皮丘实属罕见。现报导如下。病例介绍患者女,30岁,身体较瘦,因大腿外侧患有较大脓肿,于1996年10月2日上午九时住院治疗(空军471医院)。护士询问无青霉素过敏史,家族中亦无青霉素及其他药物过敏史,按医嘱做青霉素过敏试验,采用新配制的青霉素G皮试液,浓度为400uml,在患者前臂掌侧下13处用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待干后皮内注射05ml(含20u),15min观察结果,见皮丘稍有增大,轻度红肿,30min后再观察,皮丘红肿明显,红润直径超过1cm,当时患者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mQY-1 A型青霉素快速过敏皮试仪与常规皮试法的假阳性率有无差异.方法 随机选择临床需要注射青霉素类的患者作为受试者,共2 000例,同时使用mQY-1 A青霉素快速过敏皮试仪和常规皮试两种方法做皮肤过敏试验并进行对照观察,选择有假阳性反应的例数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皮试方法,皮试方法的假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mQY-1 A青霉素快速过敏皮试仪做青霉素类过敏试验,其假阳性率较常规皮试法低.  相似文献   

8.
杨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343-6343
目的探讨中药结合西药青霉素对急性乳腺炎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70例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青霉素静脉滴注,局部用25%硫酸镁热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清热解毒、通乳散结类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和指标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时间、肿痛消失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临床效果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9.
小儿青霉素皮试阳性反应60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60树青霉素皮试结果阳性的小儿,采用注射用水做对照皮试,其中57例患儿接受了青霉素注射,无1例出现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且对冷与方法1.l观察对象1996年10月至1997年10月青霉素皮试结果阳性小儿6O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个月~14岁,平均5.1岁。1.2皮试方法按《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配制青霉素皮试液,做皮内过敏试验。20mln后观察结果,当皮试局部出现皮丘增大;皮丘周围皮肤红星直径>Icm;周围皮肤发痒及小丘疹。以上四种反应患者可有一种表现,也可同时存在两种以上表现。无法判断患者是否真正青霉素过敏时,作…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丹毒改良治疗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丹毒易反复发作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全身静滴青霉素及局部用 5 0 %硫酸镁湿敷等 ,临床疗效不甚理想。复发性丹毒使用传统方法治疗常使病情急性发作不易控制 ,缓解期延长。我们用改良法治疗 ,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丹毒患者 6 4例 ,男 4 2例 ,女 2 2例 ,2 5~ 78岁 ,平均 5 0岁。患者均有丹毒发作史 ,每次发作有片状红疹 ,并有疼痛、发热、畏寒等症状。其中下肢肿胀 2 6例 ,足癣 2 1例 ,肢体感染 17例。1 2 方法 随机将 6 4例分为传统组与改进组各 32例。传统组全身静滴青霉素 80 0万U ,每日 1次 ,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皮肤创伤后发生假性上皮瘤样肉芽肿(PEG)的原因,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1例PEG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并对组织样本进行微生物检查和组织学观察。结果PEG组织内培养出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B型溶血性链球菌、粪链球菌等,多数耐受甲氧苯青霉素而对万古霉素敏感。彻底清创后采用游离植皮或皮瓣覆盖创面,配合局部注射万古霉素可预防病变复发。组织学观察到很长的上皮脚呈蜂窝状包裹肉芽组织,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生长,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相对较少,符合PEG病变特征。结论早期创面处理不当和耐药菌感染是PEG发生的主要原因,外科清创一植皮手术和万古霉素局部注射控制感染可能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应用青霉素溶媒是为了减轻肌注青霉素时的疼痛 ,将 2 %苯甲醇作青霉素溶媒虽能减轻疼痛 ,但副作用大 ,(1)能使局部组织持久性麻木 ;(2 )可引起头痛、头晕、肢软、乏力、恶心等 ;(3)有溶血作用 ;(4 )局部硬结率可达 80 % ;(5 )降低药效率达 2 0 %。为减轻患者痛苦 ,避免副作用 ,我们用 0 2 5 %利多卡因代替 2 %苯甲醇作青霉素溶媒行肌注 ,注射 15 0 0例次 ,约 6 0 0例次局部形成硬结 ,硬结率约占 40 %。经分析为利多卡因浓度过高所致。将 0 2 5 %利多卡因改用 0 1% ,注射 840例次 ,约33例局部稍有硬结。为使硬结率降到最低限度 ,将 0 1%…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使用青霉素治疗前作皮试已成常规,即用青霉素生理盐水溶液(20~50u/0.1m1)在前臂内侧中下1/3交界处皮内注射0.05~0.1ml,使局部形成一桔皮样隆起,二十分钟后观察反应结果,阳性则不能使用。但笔者认为:在使用前免皮试也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此提出,供同道商榷。下面就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过敏反应屡见不鲜。目前, 多以有无青霉素过敏史来衡量是否可用或慎用头孢类药物。一般来说, 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 8% ~10%对头孢菌素过敏〔1〕, 说明对青霉素过敏者并不一定全部都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 反之亦然。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2002年 1月至 2004年 9月, 本所住院治疗的患者中, 1 136例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 计 1 307例次, 其中头孢曲松钠 576例次、头孢拉啶 316例次、头孢哌酮钠 232例次、头孢噻肟钠 131例次、头孢他啶 52例次。1 2 课题设计。为观察头孢菌素类药物试敏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青霉素是全世界最常用的药物之一,青霉素过敏是很有意义的临床问题。本文通过88篇文献复习回顾了近15年来这一问题的重要进展。自1949年青霉素致死首次报导以来,估计75%的药物过敏死亡为青霉素所致。对该药变态反应达1~10%,大约每十万次注射可发生10~40次,其中2次是致死性的。青霉素过敏从婴儿到老年皆可发生(以20—49岁最多),注射(最易)、口服、吸入乃至局部用药均能引起;患者不一定有青霉素既往接触史,也可能缺乏过去“过敏病”史;但随着与初次用药的间隔拉长,过敏反应有减少倾向,而且对青霉素曾过敏者,有85%再用药时并不过敏;说明青霉素的过敏性是暂时的。  相似文献   

16.
卜东明  查元新 《临床荟萃》1997,12(18):841-842
青霉素为临床常用抗感染药物,其针剂早已被临床医师所熟悉。口服青霉素Ⅴ在国外已使用多年,但在国内应用时间并不长,其特点为:对酸稳定,可以口服,不必做皮试,已被列入我国基本药物。本组观察了85例门诊口服青霉素Ⅴ钾片患者,疗效令人满意,副作用轻微,并设乙酰螺旋霉素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青霉素过敏现象,近年来已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并积极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但对青霉素高度过敏现象,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这些高度过敏患者,并没有直接注射青霉素,通常是“隐性接触”而致敏。如抢救不及时,严重者同样可危及生命。随着青霉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青霉素高度过敏患者已非罕见。现就近年来,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青霉素高度过敏患者,仅举数例,供大家参考。例1 男性,60岁,来注射室注射胎盘组织浆,主诉有青霉素过敏史。当患者伏卧床上注射毕坐起时,  相似文献   

18.
苄星青霉素是一种长效青霉素,肌注后贮存于局部缓慢游离出青霉素而发挥抗菌作用。由于苄星青霉素针剂颗粒大,在水中极微溶且必须快速注射,以免针头堵塞,故肌注时患者疼痛非常明显。本文就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产生疼痛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护理操作的改进提高参考,以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与老年人青霉素皮试阳性率及阳性表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各种药物所致的过敏中 ,无论是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还是致死率 ,青霉素均居首位。[1] 因此 ,使用前准确地判断其皮试结果 ,是避免发生过敏反应的关键。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 ,发现婴幼儿与老年人对青霉素皮试反应有较大差异。因此 ,在判断婴幼儿与老年人青霉素皮试结果时 ,应充分了解两者的不同特点 ,加以区别对待。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观察对象 :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5月进行青霉素皮试 3岁以下 (包括 3岁 )和 60岁以上 (包括 60岁 )的患者 ,共4882例 ,其中婴幼儿 2 63 2例 (男性 13 87例 ;女性 12 45例 ,年龄 3个月至 3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双黄蛇药散外敷治疗毒蛇咬伤致局部损害的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毒蛇咬伤患者1 162例,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给予毒蛇咬伤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局部外敷双黄蛇药散.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组织肿痛消退时间、伤口坏死率和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在局部组织肿痛消退时间、伤口坏死率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黄蛇药散治疗毒蛇咬伤导致的局部组织损伤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