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19-22+封三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和小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入住我院行DCB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8例,其中ISR 22例,小血管病变26例。另选取性别、病变血管及类型相同,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等相近的行药物涂层支架(DES)治疗的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以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AMI)、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等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为主要终点观察指标,记录复查冠脉造影或冠脉CT结果。结果 平均随访(9.15±5.46)个月。DES组MACE发生率为8.34%,高于DCB组的4.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心源性死亡病例,DCB组中无非致死性AMI,DES组发生1例(2.0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行TLR 2例(4.17%),低于DES组4例(8.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在(9.24±4.02)个月有19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和4例复查冠脉CT,ISR患者10例(1例血管狭窄85%),小血管病变13例(1例血管狭窄90%);DES组在(8.34±5.28)个月有14例复查冠脉造影,ISR患者6例(1例血管狭窄80%),小血管病变8例(1例血管狭窄99%的非致死性AMI,2例血管狭窄75%和80%)。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在随访过程中无MACE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结论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的疗效不劣于药物涂层支架,可作为临床冠脉血运重建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药物涂层支架(DES)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然而,支架植入也带来了些许弊端,如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ISR),支架晚期贴壁不良及血管内皮愈合延迟等问题[1]。因此,具有“介入无植入”这一新概念和新技术的药物涂层球囊(DCB)随之产生。DCB是普通球囊形成技术与药物洗脱技术的结合,它将抑制细胞增殖的药物附着在球囊表面,在扩张过程中将球囊上的药物运输到局部病变血管壁,以起到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防止血管再狭窄的作用。与DES相比,具有双抗时间短、出血风险率低和无体内异物残留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中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作息的不规律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如今临床上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成为了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其中,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CBL)占所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5%~20%[1]。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发展和科学的不断的进步,使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支架治疗,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n,DCB)已经作为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已经应用在了分叉病变治疗中,但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处理依旧充满了挑战,分叉病变的治疗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 DCB)治疗血液透析通路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血管外科应用DCB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血液透析通路各部位狭窄的57例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DCB扩张后的初级通畅率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再发狭窄患者DCB扩张后与之前高压球囊扩张后的效果,原发狭窄病变与再发狭窄病变及3种不同类型DCB扩张的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7.75±13.48)个月。DCB扩张后6、12、24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8.7%、40.7%和24.1%,初级通畅中位时间为11个月。其中24例曾行高压球囊扩张,DCB扩张后与之前高压球囊扩张后的初级通畅率相比较,DCB具有更好的初级通畅率(6个月初级通畅率为79.2%比25.0%,12个月初级通畅率为40.9%比12.5%,P值均<0.05);原发狭窄与再发狭窄患者DCB扩张的通畅时间和3种不同类型DCB扩张后通畅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累及较大分支开口的病变,其分支血管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目前已有几种不同支架置入术式可用于分叉病变的治疗,但手术过程复杂,仍存在远期预后不佳等问题。药物涂层球囊(DCB)是基于药物洗脱支架的抗细胞增殖药物递送系统,可在无异物残留的同时维持正常血管的直径和功能,且对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效果与药物洗脱支架相当。DCB现已作为治疗分叉病变的替代治疗,对DCB策略及药物洗脱支架联合策略在分叉病变临床应用中的深入研究将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有效的血运重建是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关键。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分叉病变作为一种复杂的冠脉病变,其处理仍面临巨大的挑战。药物涂层球囊(DCB)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新技术,研究证明,DCB在治疗分叉病变方面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就DCB在分叉病变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7.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涂层球囊是一种创新的选择。几个小型临床试验显示药物涂层球囊在处理小血管、分叉病变时安全可行。药物涂层球囊可以很好地保留原有的解剖结构,可被应用于不便置入支架的病变,比如一些小血管、支架内再狭窄以及分叉病变中侧支血管的治疗,可以有效避免药物涂层支架置入后持续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等。  相似文献   

8.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支架置入术已被公认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重要方法,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限制了其疗效。药物涂层球囊(DCB)含有抗增殖药物,可以抑制新生血管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发生,从而克服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局限性。近年来的临床试验显示,DCB在治疗股腘动脉的初次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方面,可明显提高一期通畅率(PP),降低晚期管腔损失(LLL),但DCB在膝下动脉(BTK)中的治疗作用仍不明确。本文对DCB在治疗LEASO病变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脉成形术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从而达到解除狭窄、改善心肌血供的一种治疗手段。介入相关材料不断发展,从裸金属支架到药物洗脱支架,再到近年流行的药物涂层球囊。金属支架的发明很大程度解决了冠脉狭窄的问题,但是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药物涂层球囊与传统支架相比拥有不少理论上的优势,因此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新选择。它能够向血管内膜均匀地涂布抗增殖药物,在减少内膜增生的同时不留下任何植入物,从而使血管保持原有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目前,多数临床试验证明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与药物洗脱支架拥有类似的效果,并且不会引入额外的支架,因此更能体现不植入永久性支架的理念。此外,在治疗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弥漫性病变时,药物涂层球囊也体现出相应的优势。现本文就药物涂层球囊在不同冠脉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 DCB)和普通球囊(common balloon, 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并符合纳排标准的症状性ICAS患者100例。根据术中使用的球囊类型分为药物涂层球囊组(n=50)和普通球囊组(n=50)。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术后30 d内任何卒中或死亡发生率、术后1年的再狭窄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普通球囊组和药物涂层球囊组术后30 d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4%(2/50)、2%(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普通球囊组和药物涂层球囊组再狭窄率分别为16%(8/50)、2.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症状性ICAS患者中,使用CB和DCB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与CB血管成形术相比,DCB血管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isis, ISR)发生率更低,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DCB血...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扩张术(PBMC)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辩狭窄5例,成功4例,失败1例。随防4年疗效好。提出右房高定位法简易、实用;二维超声心动仪指导房间隔穿刺及球囊导管进入左室有极大的实用价值。认为:PBMC是一种疗效高、安全、创伤及痛苦小、康复快的非外科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45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患者,均获成功。其二尖瓣瓣口面积从术前的1.05±0.31cm~2增至术后的2.10±0.51cm~2(P<0.001),二尖瓣跨瓣膜压力阶差从术前的2.6±0.7kPa(19.4±5.2mmHg)降至术后的1.1±0.2kPa(8.0±1.8mmHg)(P<0.001),左心房平均压从术前的3.0±0.9kPa(22.5±7.1mmHg)降至术后的1.4±0.5kPa(10.6±3.4mmHg)(P<0.001),左心房内径72h 内从术前的46.6±5.7mm 降至术后的38.9±5.1mm(P<0.001);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心前区舒张期杂音消失或明显减弱,且无任何严重并发症,提示该技术系一项非开胸治愈 MS 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究气囊仿生技术助产对孕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自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 683例孕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自然分娩的对照组以及气囊仿生技术助产的观察组,观察组832例,对照组851例,对2组孕产妇的产程、产后出血、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窒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短于对照组(P<0.01),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1);2组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气囊仿生助产对于降低剖宫产率、减轻产妇痛苦、减少母婴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助产技术,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自动气囊助产仪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3 -2011.5月入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分娩产妇随机分为A(观察组)、B(对照组)两组,A组45例,采用全自动气囊助产仪助产,B组45例,常规自然分娩观察处理,两组分别观察记录每例产程时间,新生儿评分,产后出血量。结果:产程时间(h):A组第...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1996~2005年1月,在临床各相关科室的配合下,利用各种型号的气囊导尿管进行辅助性检查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在胆管外科术中配合C臂X线机及纤维胆管镜行肝内、外胆管造影1·1器材与操作方法器材:olympusCHF-P201×P20型纤维胆管镜,F5~F19系列带导丝气囊导尿管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五例经皮穿刺气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患者均获成功。对比了他们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瓣口面积和血液动力学变化。自觉症状100%改善,80%杂音消失,20%减轻。瓣口面积扩大60.17%,肺毛嵌楔压下降44.09%,跨瓣压下降33.88%,肺动脉压下降27.5%。并讨论了手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和手术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述纳洛酮的临床应用进展。方法:以手工检索并参阅国内外近20篇文献资料。结果:由于阿片受体广泛存在于人体内,而当机体应激时所释放的β-内啡肽能与之结合,参与了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使用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能竞争性拮抗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介导的各种效应。结论:纳洛酮能有效地逆转应激情况下的循环和呼吸抑制,可以作为急诊抢救的必备药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116例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前后有关参数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术后左房室缩小(P<0.01),二尖瓣瓣口面积(MVA)增大(P<0.01),二尖瓣瓣口最大血流速度减慢(P<0.001),二尖瓣口蹄瓣压差(△P)降低(P<0.01);提示二维多普超声心动图可作为PBMV术前病例选择、术后疗效评价的简便、无创、可靠的诊断手段,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