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慢性疼痛(chronic pain)被定义为一种疾病,全球众多病人受其困扰,口服镇痛药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大。通过鞘内给药(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ITDD)技术可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通过脑脊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脑、脊髓而发挥作用,快速、稳定、高效治疗慢性疼痛,同时低药物剂量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本文就当前鞘内给药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当下利用ITDD治疗慢性疼痛及后续ITDD的改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创口内给药在四肢骨折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科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 ,还影响术后康复 ,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 70年代后期开展病人自控镇痛以来 ,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本文就Baxter压力控制的镇痛泵采用皮下、皮下联合骨膜下、骨膜下、关节腔内在创口内不同部位给药镇痛 6 3例 ,临床疗效观察报告如  相似文献   

3.
鞘内镇痛(intrathecal analgesia)是将镇痛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髓与大脑产生镇痛作用的技术。现临床存在大量难治性疼痛病人,对常规镇痛治疗手段疗效不佳并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急需更多的疼痛管理模式更快更好地控制疼痛。鞘内镇痛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小、镇痛效果确切、药物不良反应轻等优点。鞘内镇痛通过植入式装置广泛应用于各种难治性癌痛与非癌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利福平鞘内给药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针对14例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常规全身抗结核治疗,激素、脱水治疗以及鞘内注射异烟肼(H)、地塞米松基础上,进行鞘内注射利福平(R),通过临床观察取得一定效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6.
张翠华 《护理研究》2004,18(18):1627-162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鞘内注射化疗药物 (以下简称鞘内化疗 )致不良反应病人中的作用。 [方法 ]将 47例鞘内化疗的白血病病人 ,随机分为干预组 2 5例 ,做鞘内化疗 15 4例次 ;对照组 2 2例 ,做鞘内化疗 13 2例次。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 ,干预组另加心理、行为干预。 [结果 ]干预组术后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腰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程度明显减轻 (P <0 .0 1或P <0 .0 5 )。 [结论 ]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鞘内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 ,可使其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7.
鞘内吗啡镇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明确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方法:选择经腹腔子宫切除、剖宫产、前列腺切除,ASA1-3级,无严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793例,其中采用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383例:吗啡0.5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腰麻病人伴以0.5%布比卡因2~2.5mL一起注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吗啡镇痛组410例:首剂量吗啡1.5mg,维持量吗啡80~100μg/h。观察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例数。结果:两组镇痛效果良好。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组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例数分别为286、211、8例;硬膜外吗啡镇痛组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分别为139、131、3例,P<0.05。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组副作用发生率高于硬膜外吗啡镇痛组。结论:蛛网膜下腔吗啡不适用于术后镇痛,但可用于晚期癌痛治疗。  相似文献   

8.
谭玉祥  吴崇天 《疼痛》1999,7(2):87-92
鞘内吗啡(即蛛网膜下腔吗啡intxathecal morphine)70年代末期首次用于临床治疗癌痛以来,许多疼痛专家对该疗法进行过比较全面的研究,发现鞘内吗啡对严重、顽固性疼痛有独特的功效,同时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有关献对鞘内吗啡镇痛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骨科硬膜外麻醉手术后使用硬膜外持续镇痛病人拔除导尿管的最佳时机,缩短留置尿管时间,降低再次导尿率,减少院内感染,增加病人舒适度。[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符合要求的142例骨科下肢择期手术病人分为4组。术前留置导尿管,术后均行间歇性引流夹管,甲组术后12h膀胱充盈时拔除导尿管;乙组术后24h膀胱充盈时拔除导尿管;丙组术后48h结束镇痛同时拔除导尿管;丁组术后48h结束镇痛后当病人膀胱充盈时拔除导尿管。[结果] 乙组、丙组、丁组排尿评分分值均高于甲组,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组、丙组、丁组之间排尿评分分值相差不大,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硬膜外麻醉手术后使用硬膜外持续镇痛病人术后应夹住尿管,2h开放1次,并于术后24h膀胱充盈时拔除尿管,而无需在停止镇痛后才拔除原警  相似文献   

10.
骨科硬膜外镇痛病人拔除尿管时机选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索骨科硬膜外麻醉手术后使用硬膜外持续镇痛病人拔除导尿管的最佳时机,缩短留置尿管时间,降低再次导尿率,减少院内感染,增加病人舒适度。[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符合要求的142例骨科下肢择期手术病人分为4组。术前留置导尿管,术后均行间歇性引流夹管,甲组术后12h膀胱充盈时拔除导尿管;乙组术后24h膀胱充盈时拔除导尿管;丙组术后48h结束镇痛同时拔除导尿管;丁组术后48h结束镇痛后当病人膀胱充盈时拔除导尿管。[结果]乙组、丙组、丁组排尿评分分值均高于甲组,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组、丙组、丁组之间排尿评分分值相差不大,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硬膜外麻醉手术后使用硬膜外持续镇痛病人术后应夹住尿管,2h开放1次,并于术后24h膀胱充盈时拔除尿管,而无需在停止镇痛后才拔除尿管。  相似文献   

11.
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给药治疗化脓性脑膜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注射辅助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化脓性脑膜炎125例,其中47例采用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7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针腰椎穿刺法置换脑脊液并配合鞘内注射抗生素和地塞米松,观察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的观察指标较对照组改善迅速,体温降至正常的时间平均缩短9 d左右,周围血象降至正常平均缩短7 d左右,脑脊液中白细胞降至正常平均缩短9 d左右,平均住院时间缩短9 d。结论加用脑脊液置换和鞘内注射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病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日益关注 ,因此患者对麻醉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他们不仅需要术中有完美的镇痛 ,术后也希望不痛。而既往对术后疼痛大多数采用间断肌注阿片类药物的方法 ,但是由于肌注药物本身的弊端及担心药物成瘾等问题 ,临床大多数病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镇痛不全。我院自1997年12月起在按需镇痛的基础上 ,采用病人自控镇痛技术 ,行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术 (PatientControlledEpiduralAnalgesia简称PCEA) ,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就我们的体会报导如下。临床资料一、一…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因各种原因导致躯体痉挛的病人,临床往往予以口服巴氯芬片治疗,但收效甚微,且不良反应较大.鞘内给予巴氯芬可发挥更优的疗效,鞘内巴氯芬 (intrathecal baclofen, ITB) 可有效缓解因上游运动神经元病理状态而导致的骨骼肌痉挛症状,并可以减轻骨骼肌肉疼痛 [1].此外,部分痉挛病人伴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制密闭式气管内给药器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气管内给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12月入住徐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80例NRDS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气管内给药,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制的密闭式气管内给药器给药。比较两组患儿给药期间的心率最低值、血氧饱和度最低值、面色改变以及药物反流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心率最低值为(125. 57±10. 21)/min、血氧饱和度最低值为(88. 23±3. 56)%,对照组心率最低值为(108. 31±18. 43)/min、血氧饱和度最低值为(85. 46±2. 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试验组面色发绀发生率为7. 5%、药物反流发生率为5. 0%,对照组面色发绀发生率为35. 0%、药物反流发生率为30. 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采用自制密闭式气管内给药器给药,可以降低NRDS患儿应用固尔苏过程中心率、血氧饱和度的下降程度以及面色发绀和药物反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给药治疗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解放军第一六三中心医院(410003)何伟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是严重颅内感染性疾病之一,通常采用降低颅内压及抗生素对症治疗。我科1989~1995年对30例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病人行脑脊液置换术及配合鞘内注射抗生素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责任护士全程陪同的护理干预对急性白血病病人鞘内注射化疗药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初次行腰椎穿刺鞘内注射三联药(地塞米松、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的住院病人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责任护士全程陪同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紧张、恐惧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病人好转等程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病人的紧张、恐惧程度,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管医生与责任护士密切配合,在鞘内注射全程中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病人紧张、恐惧的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操作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张淑青  寇丽红  王胜利 《护理研究》2014,(11):1344-1345
[目的]探讨责任护士全程陪同的护理干预对急性白血病病人鞘内注射化疗药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初次行腰椎穿刺鞘内注射三联药(地塞米松、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的住院病人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责任护士全程陪同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紧张、恐惧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病人好转等程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病人的紧张、恐惧程度,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管医生与责任护士密切配合,在鞘内注射全程中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病人紧张、恐惧的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操作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不同给药方法对开胸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开胸术后患者173例,按照术后不同给药方法分为3组,其中肌内注射组49例,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61例,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63例,比较3组患者镇痛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0,1~2,3~4级疼痛率肌内注射组分别为0.00%,16.33%,83.67%;PCEA组分别为55.74%,40.98%,3.28%;PCIA组分别为14.29%,69.84%,15.87,3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790,P<0.01).3组呼吸抑制、血压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A和PCEA镇痛效果优于传统肌内注射法,可以安全应用于开胸术后患者,但应注意用药量,同时加强生命体征监测,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
9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未鞘内给药组和鞘内给药组。其中未鞘内给药组41例,鞘内给药组52例,观察治疗效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治愈、好转和无效的例数分别为:16、27例;12、22例;13、3例。总有效率分别为:68.3%、94.2%,两组总有效率及脑脊液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鞘内注射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较为理想的给药方式,能明显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