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疗产业集聚对区域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方法:利用2004—2017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基准面板回归模型,运用固定效应估计和GMM估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医疗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提升我国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具有区域差异。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医疗产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区域卫生资源利用效率,而西部地区医疗产业集聚对区域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抑制作用。结论:加快医疗体制改革,通过改善医疗资源配置方式,提升落后地区的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卫生医疗综合服务水平对健康产出的影响。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卫生医疗综合服务指标,再利用我国各地区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用模型。结果: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能够改善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分地区比较发现东部、中部、西部表现出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卫生医疗服务显著改善了该地区居民健康状况,而中、西部地区卫生医疗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作用不显著。结论:加大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投入,如卫生人员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增加;注重区域均衡分配,特别是增加中、西部地区投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当前我国卫生健康产业集聚与居民健康水平的非线性与空间依赖性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利用2002年至2017年我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面板门槛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与结论:基于区域内部视角发现,卫生健康产业集聚是否必然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受着集聚规模的门槛约束,只有当集聚规模处于[1.209, 1.763)的中位区间时,卫生健康产业集聚的健康产出效应才较为显著;基于空间溢出视角发现,虽然区域内的卫生健康产业集聚未能对本地居民健康水平提升作出明显贡献,但周边地区卫生健康产业集聚产生的正向健康"溢出效应"使得本地区卫生健康产业集聚的"健康短板"得到了补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国各省市医疗系统效率,检验区域医疗系统效率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DEA方法测算我国各省市医疗系统效率;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测算医疗系统效率提升的健康改善作用及变动趋势。结果:我国各省市卫生系统效率与居民健康状况均呈现东高西低的走势,区域失衡现象明显;医疗系统效率提升对居民健康存在改善作用,并且该作用随居民健康状况的提升而下降,在居民健康状况最好的区域,医疗效率提升对居民健康的改善效果已不显著。结论:应重点支持落后地区医疗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医疗系统效率提升对居民健康的改善作用,促进我国医疗系统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我国各地区民营医院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为推动民营医院发展、民营医疗产业集聚的形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卫生资源集聚度的评价方法,分析我国各地区民营医院集聚度以及与人口、经济和公立医院集聚度的相关性。结果 (1)经济集聚度较人口集聚度与民营医院集聚度的相关性更大。(2)我国少数地区民营医院集聚度与公立医院集聚度接近,绝大部分地区民营医院集聚度较低、规模偏小。(3)我国民营医院市场中综合医院比重较大,专科医院在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度较高。结论民营医疗产业集聚速度缓慢、规模偏小,亟待政府积极引导,加快民营医疗产业集聚,发挥市场有效配置卫生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医疗资源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为促进广东省各区域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方法:从医疗人力资源、医疗服务设施和医疗业务效益3个方面共10个指标构建广东省医疗资源集聚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和医疗资源集聚水平,同时借助GIS技术分析广东省各区域医疗资源的空间差异。结果:万元以上设备、房屋建筑面积和执业(助理)医师指标对广东省医疗资源集聚水平有重要影响;广州和深圳的医疗资源集聚水平超过0.6,汕尾、云浮、阳江、河源和潮州的医疗资源集聚水平低于0.1;珠三角地区的医疗资源集聚水平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结论:广东省医疗资源集聚水平呈现出两极分化和区域差距的特征,提出应制定科学的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培养和放宽医疗卫生机构准入门槛,以缩小地区卫生资源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计算我国2019年各省份居民健康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水平以及耦合度和协调度,探讨居民健康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影响关系,分析各省份居民健康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地区差异性,旨在为各区域居民健康水平和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利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综合水平指数计算子系统的综合水平,并引入耦合理论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计算各省份之间居民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 我国各省份耦合度均值为0.80,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5;从东中西区域上来看,东部地区(0.69)耦合协调状态最好,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中部地区(0.54)和西部地区(0.43)分别处于勉强协调和中级失调类,七大区域间和区域内存在差异。经综合水平指数计算,我国仅有6个地区为健康水平滞后型,其他25个地区均为区域经济滞后型。结论 从整体上看,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程度较高,但整体耦合协调性不高,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健康水平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需整体提升各区域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从区域上来看,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地区间和地区内差异较大,需重点关注低协调度地区和区域内差异大地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居民健康相关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健康不平等状况和区域健康的收敛性。方法:运用面板GLS法测度了区域健康状况的Beta收敛模型,并计算泰尔指数来度量健康不平等的现状。结果:无条件Beta收敛不成立,由最初的健康状况差异引起的健康不平等状况不会随着时间改善;条件Beta成立,收入、环境质量等外部因素会使区域健康状况的路径呈收敛趋势。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区域内健康不平等状况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中西部区域内则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区域间的不平等状况近年来呈扩大趋势。结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控制医疗卫生服务价格水平,并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各区域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均衡程度,为建立适宜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管理体系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选取2016—2021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集聚度、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测度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公平程度、集聚度匹配水平及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大型医用设备布局的均等化程度有所提升,东部地区的配置公平程度优于中部、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显著影响配置均衡程度;大型医用设备的总体集聚度匹配水平逐步改善,但区域间差异增大,存在两极分化风险。结论:科学评估区域大型医用设备需求,完善区域协调共享机制,统筹推进大型医用设备的均衡化布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我国省际健康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构建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并打分,根据空间数据探索分析(ESDA)的方法对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选择三个主成分进行解释时能够显著表达数据信息,通过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发现我国省际健康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而且检验了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集聚效应。结论:我国健康产业发展不平衡并存在空间集聚特征,在制定政策时应注意考虑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空间集聚带来的外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医疗服务水平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其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以促进两系统均衡发展。方法:以2019年我国城镇化和医疗服务水平状况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结合空间自相关进行分析。结果:城镇化和医疗服务水平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其耦合协调度呈显著空间相关性。其中5个地区处于勉强协调和濒临失调状态,26个地区处于失调状态;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较好。结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医疗服务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上较低,且耦合协调状态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应根据不同的区域空间集聚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以促进两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比较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区”与“一般区”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方法:运用集聚度法,从地理、人口和经济维度对2020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并比较。结果:“中心区”各类医疗资源集聚度(HARD)均>1,一般区各类医疗资源集聚度均<1,与中心区差距较大。人口集聚度(PAD)≥1的城市数量超过HRAD与PAD比值≥1的城市数量。结论:长三角区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聚,省会城市集聚度更高。长三角区域内部省域间、“中心区”与“一般区”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均存在差异。提升区域内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要重点考虑区域人口规模和密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健康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以及该经济增长效应在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的差异。方法:基于1997—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经济增长决定方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健康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呈现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结论:我国在继续加强各地区医疗健康投资水平的同时,还应向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进行政策倾斜,从而在实现健康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缩小地区经济增长和居民健康状况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微观和宏观人口健康指标,选取身体质量指数、四周患病情况、人口平均预期寿命3个指标综合评价我国居民健康的区域差异状况。方法:在控制相关因素的前提下,利用逻辑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空间滞后模型,验证区域对健康的多维影响。结果: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身体质量指数均呈现"东-中-西"下降的梯度格局,而患病率表现为"中-东-西"下降的态势。结论:为降低居民健康的区域差异,应该对东部和中部居民加强健康教育,推行健康管理,而对西部地区居民则应实施"精准教育扶贫"政策,通过提高教育水平来改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重点分析西部地区医疗卫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因子模型(FAM)及空间滞后模型(SLM),采用西部城市群省会城市医疗机构及相关卫生健康数据,提出"医疗投入缺口和医疗发展指数"的概念。结果:总体上,我国西部地区的医疗投入缺口较大,并且医疗指数处于较低水平。结论:城镇化的推进、地方财政支出的扩大、居民平均收入的提高均对医疗投入具有促进作用。西部城市群需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医疗投入在财政支出的比例,更好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投入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方法:利用泰尔指数从人力、物力、财力、城乡和区域5个方面构建卫生资源配置失衡指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对居民健康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城乡卫生财力资源配置失衡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程度最大,区域卫生财力资源配置失衡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要大于物力和人力。结论:政府要加大农村地区的卫生财政支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浙江省各地市卫生资源的数量、种类及分布进行评价,为在"十三五"期间缩小区域性差异,改善浙江省卫生资源可及性等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引入集聚度的概念对浙江省卫生资源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地市间城乡卫生资源的集聚度。结果:(1)经济发达地区的卫生资源的地理可及性和公平性要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杭州市的卫生资源集聚度明显高人口集聚度,卫生资源相对过剩,温州、台州等地的卫生资源则相对不足,丽水和舟山市的卫生资源较均衡。(3)大部分地市的医生集聚度要高于护士的集聚度,部分地市护士配置不足更为显著。(4)除杭州和温州外,大部分地市的卫生资源配置逐年趋近于最优。结论:为了促进浙江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应进一步提高丽水、衢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市的卫生资源可及性,改善护理人员在不同地市间分布的合理性,并科学设置资源配置标准,提高卫生资源布局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为优化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卫生资源集聚度和人口集聚度的方法,对全国31个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分析。[结果]从地理配置来看,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集聚度均大于1,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集聚度均小于1;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医疗床位集聚度均小于1;卫生技术人员集聚度仅北京和上海大于1。从人口配置来看,人口密集地区仅有4个省份的医疗卫生机构与人口的比值大于1,医疗床位、卫生技术人员的比值均小于1;人口均值地区仅3个省份医疗卫生机构集聚度小于1,且医疗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比值也小于1;人口稀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比值均大于1,仅有新疆和西藏的医疗床位比值大于1。[结论]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按地理和人口配置存在不均衡,主要是不同地区资源配置集聚度差异较大,医疗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资源集聚的公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医疗服务价格区域空间聚集性特征,为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区域协调、推动区域医疗服务均质化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三级医疗机构门诊诊查费为样本,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医疗服务价格的空间聚集性。结果:长三角地区门诊诊查费Moran’s I=0.284 (Z=3.334,P=0.000 8),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嘉兴市、绍兴市、南通市、苏州市存在高-高聚集;蚌埠市、亳州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存在低-低聚集;舟山市存在低-高聚集(P<0.05);其他地区无显著聚集现象(P>0.05)。结论:长三角地区三级医疗机构门诊诊查费存在集聚性,该地区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医疗服务价格协调发展,构建合理的比价关系,推动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我国疾控中心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及公平性分析。方法 采用集聚度和Theil指数对我国疾控中心卫生人力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我国疾控中心卫生人员数由2014年192397人下降至2019年187564人,平均每年以0.42%的速度下降;我国疾控中心各类卫生人力资源主要分布在人口较为密集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但2014-2019年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疾控卫生人力资源的集聚度均>1,西部地区各类疾控卫生人员的集聚度均<1;区域内部的差异是造成我国疾控中心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公平性的主要原因。结论 应进一步调控疾控中心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的区域布局,不断改善区域内部各省份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