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的发生与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胃肠黏膜炎症、局部免疫功能异常及肠道菌群改变等相关,上述机制均与脑-肠轴异常有关,脑-肠轴异常在FD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人体肠道内的菌群参与了许多生理功能的维持和疾病的发生。作为大脑和胃肠道功能相互调节的重要桥梁,脑-肠轴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肠道菌群维持稳定的条件。脑-肠轴紊乱可激活肠黏膜免疫,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使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反之,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亦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脑-肠轴功能紊乱,其中迷走神经和血清代谢物质在脑-肠轴功能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功能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对人体代谢和肠外器官产生广泛的影响。最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心血管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由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和中枢神经系统构成的肠-脑轴在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肠-脑轴与心血管疾病的详细机制日渐清晰,现就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促进心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病因是多因素的,如社会心理因素、遗传或环境因素、脑肠轴功能失调、肠道运动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及肠道菌群的改变等。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包括肠道菌群的组成或其代谢活性的变化,激活黏膜免疫和炎症,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和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起肠道感觉运动功能失调和脑肠轴功能紊乱。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S的病理生理学上的重要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肠道内数量庞大的菌群对宿主的生理病理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显示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合成和释放一些重要的神经递质及调节因子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肠道菌群的紊乱与血脑屏障完整性降低有关.肠道菌群的稳态在预防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拟综述血脑屏障完整性与菌-肠-脑轴相关性的最新进展,为从肠道出发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最新罗马Ⅳ标准指出FGIDs不仅仅是胃肠道疾病,脑-肠互动障碍可能贯穿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的始终。肠道微生态失衡被认为是导致脑-肠互动障碍的重要始动因素,参与构成菌群-肠-脑轴,成为新兴研究热点。尤其是在IBS的研究中,肠道微生态失衡已被证实与IBS免疫异常和临床症状相关;使用益生菌调节IBS肠道菌群取得良好成效,其他相关菌群干预策略也在不断探索中。  相似文献   

7.
肠神经系统在功能性胃肠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秀才 《胃肠病学》2009,14(2):65-68
肠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运动、分泌和血液供应具有独立的调节作用,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慢性症状如腹泻、便秘和疼痛与肠神经调控的胃肠道功能异常有关。某些FGIDs存在肠神经递质表达异常,甚至神经元退行性改变;肠神经系统与肠道Cajal间质细胞、胶质细胞和免疫细胞连接和功能的异常亦可能参与了FGIDs的发病;脑-肠轴功能紊乱是应激和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之一。肠神经系统在FGIDs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以肠神经为靶点为开发治疗FGIDs的有效药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症状显著的FD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对这一群患者的诊治是目前消化领域研究的热点。FD的发病机制包括遗传易感性、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功能失调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脑肠肽在脑肠轴各个环节的交互作用中起到了连接和调控介质的功能。目前发现与FD有关的脑肠肽多达10余种,随着相关脑肠肽研究的不断进展必将给FD的诊治带来改观。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作为人的"第二大脑",不仅从免疫、炎症方面影响脑肠轴,而且内分泌、神经、代谢通路等都会调节脑肠轴,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如缺血性脑卒中。同时,CNS功能的改变,亦可通过上述作用机制改变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态性,影响肠道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以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本综述主要就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提出的"肠-脑轴"理论指出,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均存在联系.肠道菌群与卒中的联系亦受到关注.文章对肠道菌群与卒中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肠道微生物群参与维持肠道内稳态平衡。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亦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进行双向沟通, 即"菌群–肠–脑轴"。多项研究表明, "菌群–肠–脑轴"失调在一些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脑小血管病和卒中。文章介绍了肠道菌群和脑血管病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从而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选择。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无器质性改变但存在消化功能异常的疾病,是消化科门诊中常见疾病之一。在 最新的罗马Ⅳ标准中将功能性肠胃病定义为脑-肠互动异常疾病。肠道菌群在脑-肠互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功 能性胃肠病发生的多种病理生理机制。肠道菌群失调主要通过增加肠道渗透及内脏高敏感性、改变肠道动力和激活 免疫反应参与FGIDs症状产生。因此,重塑肠道菌群稳态的策略在治疗FGIDs中显示出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来研究发现FD患者胃肠道黏膜存在低度炎症,其中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轴活动异常可能促进炎症形成,并且可能与FD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就胃肠道黏膜低度炎症在F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脑-肠轴功能紊乱、遗传、肠道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多个因素相关。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脑-肠轴功能紊乱是IBS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目前对于幽门螺杆菌(Hp)是否参与了IBS的发生仍存在争议。有些研究提示Hp可能通过影响脑-肠轴的功能而导致IBS的发生。此文就Hp对IBS患者脑-肠轴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被认为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复合作用下,引起脑肠轴功能失调的一系列综合反应.胃肠动力障碍与精神情志障碍是导致FD发病的重要因素,脑肠轴功能异常是发病的核心机制.FD的高发病率已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本文综述了FD在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中枢神经和肠道神经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即脑肠轴.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肠道,还可以通过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影响全身的代谢、心血管功能甚至人类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肠道微生物通过脑肠轴的这种双向系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对全身的代谢和行为产生影响.另外,反过来神经系统也通过脑肠轴改变肠道功能,因此肠道和中枢两者交互作用,互相影响.本文对肠道微生物及脑肠轴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作一综述,期望能对相关疾病治疗提供线索及思路.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脑肠轴的活动在FD中作用重大,脑肠肽作为脑肠轴作用的分子基础,多通过影响胃肠动力及内脏敏感性来调节胃肠功能.脑肠肽水平变化在FD中的作用成为目前研究热点.此文就与FD相关的脑肠肽相关激素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发育和胃肠道疾病的生物和生理学基础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关注。肠道菌群和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支链氨基酸)等多种途径相互交流。影响宿主菌群组成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分娩方式、感染、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环境压力源、生活习惯和昼夜节律等。焦虑症、抑郁症...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研究表明其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关系密切,目前调节动力治疗仍是一线选择,此类药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直接动力效应,二是作用于脑肠轴的间接改善动力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目前针对IBS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遗传易感性、社会心理应激、内脏高敏感、脑-肠轴调节紊乱、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黏膜免疫异常等方面。本文就IBS肠道菌群失调与脑-肠轴调节紊乱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