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对62例术后胃标本和182例残胃黏膜进行检测,Warthin-Starry染色阳性定为Hp感染.结果 手术后胃标本Hp阳性率为33.2%(21/62),胃术后4~6个月残胃黏膜Hp阳性率为53.1%(33/62),胃术后6~33年残胃黏膜Hp阳性率为71.7%(86/12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残胃癌Hp检出率为80.0%(16/20).残胃炎活动期(88.1%)、上皮内瘤变(76.9%)、萎缩性胃炎(77.9%)及黏膜糜烂(89.3%)H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11例吻合口溃疡均检测出Hp.结论 胃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但不是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2.
蒋永来 《天津医药》2006,34(10):681-681
自1983年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以来,许多研究认为该菌作为环境凶素之一与胃癌的发生有关。笔者观察96例胃癌患者组织学分型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n,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密切相关。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内环境发生变化,对于HP感染与残胃胃炎的关系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现将我院自1994年1月-2000年12月间行胃镜检查的67例术后残胃胃炎患者进行总结,就此初步探讨HP与残胃胃炎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密切相关。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内环境发生变化,对于Hp感染与残胃胃炎的关系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现将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期间行胃镜检查的183例术后残胃病人进行总结,并就各种条件下残胃Hp感染及其意义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p)是常见的慢性感染致病菌之一,其感染是引起某些临床疾病的危险因素。口腔是除胃以外Hp的另一个储存场所,口腔Hp和胃内Hp具有一定的同源性,而且影响胃内Hp的根除率。本文对口腔Hp和胃Hp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对我院200例幽门螺菌检测、胃镜检查和胃黏膜病理活检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分析,检出HP阳性112例,HP阳性组织不典型增生发生率明显高于无HP感染组织,显示HP作为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的致病菌,与胃黏膜腺体的增生、肠化,癌变有密切关系。HP感染时是胃黏膜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肠化生)发生率分别为9.1%和14.9%,显著高于无HP感染的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发生率2.9%和7.7%(P<0.05)。提示感染HP可使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发生率增高,增加了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与血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放免测定法测定80例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Hp感染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p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脑梗死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刘仲秋  梁静 《河北医药》2010,32(23):3421-342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仅是消化道疾病病因之一,且多胃肠道外疾病相关。Hp感染是涉及多系统、多学科疾病的研究课题,造成Hp感染的原因很多,本研究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活动性胃炎的3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乙醇消耗与Hp感染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已愈来愈受到重视。笔者将1998年8月至1999年间在我院作胃镜检查的200例病例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中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6岁,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的2种疾病,尤其亚洲儿童是Hp感染的高危人群。现回顾分析行~13C呼气试验患儿60例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1],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13C呼气试验阳性患儿60例,采用kx-21电阻法血细胞计数仪,血红蛋白(Hb)80~106g/L 55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RED)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确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及浅表糜烂性胃炎患者63例(对照组),均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再将60例GERD患者分为2组,25例常规三联抗HP治疗,为HP根除组,另外35例作为Hp持续感染组。随访1年。结果 60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58.3%,对照组Hp感染率82.5%,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组GERD复发率高于Hp持续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p根除后GERD的发病率为25.5%。结论 Hp感染可能在GERD的发病过程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卫文  杨景林  陈剑明  黎莉  谭松 《贵州医药》2002,26(12):1072-107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清肌钙蛋白T(cTNT)的关系。方法:乙肝后硬化患者140例,经检测HP后分HP阴性和阳性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的cTNT;对于HP阳性病例根治HP后再次测定cTNT,并与根治前进行比较;同时,将HP阳性病例分为大量感染组、中量感染组及少量感染组,分别比较各组的cTNT;另外,对于HP阴性和阳性组病例,根据肝功能Child分级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组的cTNT。结果:HP阳性组cTNT明显高于HP阴性组和对照组(P<0.01),HP阴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P根治后cTNT显著下降(P<0.01);大量感染组明显高于中量及少量感染组(P<0.01-0.05);中量感染组亦明显高于少量感染组(P<0.01);HP阳性组中肝功能Child C、B级组明显高于A级组(P<0.01)C级组又明显高于B级组(P<0.05),而HP阴性组中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使肝硬化患者血cTNT升高,易于并发心肌损害,根治HP有利于防治该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治疗中四联与三联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六盘水市人民医院2011—2013年收治的胃溃疡合并Hp感染患者86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三联组(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四联组(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p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四联组患者总有效率(88.4%)高于三联组(69.8%)( P<0.05)。四联组患者Hp清除率为86.1%(37/43),高于三联组的67.4%(2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合并Hp感染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Hp清除率,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胃炎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三联疗法组)30例和观察组(克拉霉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g、呋喃唑酮0.1g,2次/d,疗程7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克拉霉素胶囊0.5g,2次,d,疗程7d。观察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情况,并对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胃炎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相关性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关系并指导治疗。方法对93例过敏性紫癜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对合并HP感染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HP根治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93例过敏性紫癜中有41例合并HP感染44.09%,同时行HP根治后过敏性紫癜临床症状迅速消退,恢复快、复发率低,随访2个月~2年效果好。结论HP感染可能是HS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治HP有利HSP的治疗康复。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及胃异型增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南云  张泰和 《江苏医药》1994,20(7):350-352
对102例胃癌及35例胃异型增生的活检标本进行了光镜及电镜观察,其幽门螺杆菌(HP)检出率分别为52.94%、62.86%,与对照组22.0%比较,P<0.01。癌旁活动性胃炎的HP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P<0.01。萎缩性胃炎HP检出率高于浅表性胃炎,0.01<P<0.05。结果表明,HP的阳性率与癌旁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密切相关,推论HP对慢性胃炎的发展起加速作用。因此,控制HP感染对阻断和延长慢性胃炎癌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廖文  斯锞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3):325-327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00例Hp感染相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雷贝拉唑10mg、2次/d,阿莫西林1.0g、2次/d,克拉霉素500mg、2次/d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20mg、2次/d,阿莫西林1.0g、2次/d,克拉霉素500mg,2次/d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Hp根除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6.0%、溃疡愈合率88.0%、胃镜疗效总有效率94.0%、Hp清除率92.0%、Hp根除率为90.0%,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溃疡有较高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分子 机制。方法 胃镜活检及手术切除组织病理诊断为胃粘膜病变327例,免疫组化法检查抑癌基因与凋亡调节基因蛋白的表达。Hp阳性由CLOtest结合病理染色/∧14C尿素呼吸试验而确定。结果Hp阳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或异型增生p16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Hp阴性组(P<0.05、P<0.01)。而Hp阳性组肠化或异型增生bcl-2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Hp阴性组(P均<0.05)。p53阳性表达率在Hp阳性及阴性胃癌组之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在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存在较明显的p16基因表达低下bcl-2基因过度表达,并与Hp感染有一定的关系。p53基因过度表达是胃癌发展过程中较晚期事件,下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苏秀丽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543-3544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HpSA)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4例患者粪便标本,运用ELISA法定性检测HpSA,同时对照用快速尿素酶试验、Gram染色镜检联合检测的胃黏膜标本。结果HpSA的敏感度为96.7%(240/249),特异度为90.1%(44/49),阳性预测值为96.4%(240/249),阴性预测值为80.0%(44/55),准确率为93.4%(284/304)。结论粪便HpSA检测具有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是较理想的非侵人性的Hp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