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素所致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目前已明显高于股骨颈骨折等外伤所致的股骨头坏死。笔者将搜集的36例激素所致股骨头坏死进行了影像学分析,探讨了激素所致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机理和早期影像学诊断及选择性血管造影的表现等,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激素及酒精性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3例激素及酒精性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Seldinger’s穿刺超选择灌注溶通术,注入溶通药物,治疗前后分别行血管造影,以观察治疗前后股骨头颈区血管条数及近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介入治疗后患髋股骨头颈区血管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全部患髋关节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功能较术前改善。结论:对于激素及酒精性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实施介入治疗能改善患髋的血液循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将2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A组:模型组,注射马血清及醋酸泼尼松龙造模;B组:正常对照组。采用X片及CT观察股骨头形态的变化,处死动物,标本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动脉墨汁灌注观察。结果X片及CT结果显示:造模组两侧股骨头密度不均一,关节面模糊;墨汁灌注血管造影显示股骨头血管显著减少;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骨小梁骨细胞陷窝空疏,骨细胞核固缩,部分血管栓塞,骨髓腔内造血组织明显减少。结论马血清、激素诱导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病理变化、影像学改变符合临床典型股骨头坏死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申东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14-3716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探索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采用介入插管的方法,超选择进入到股骨头营养血管旋股内、外侧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观察其血液供应情况后,注入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术后再次造影观察对比股骨头供血改变情况,并于12个月~36个月摄X光片与术前相片对比观察股骨头骨质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血管造影对照显示治疗后血管增多,股骨头染色增强,12个月~36个月后平片显示骨密度增高者占97.2%,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通过介入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并随访SARS康复期病人骨缺血坏死影像学表现及原因。方法:使用1.5T MR扫描仪自2003—08—2005—07对42例SARS康复期病人行髋关节及膝关节检查,分析影像学表现及近期内变化。结果:SARS发病后0.5aMRI显示22例,共44个部位;其中双侧股骨头14例,单侧股骨头8例,3例合并双侧股骨髁,1例合并双侧股骨干;20例未见骨骼病变。骨缺血坏死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负重关节面下出现线条状异常信号,在T1WI为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上呈明显高信号。42例分别在SARS康复后停用激素1a及2a复查MRI,1例双侧股骨干梗死者,2a后复查MRI病变范围明显缩小,其它部位坏死骨未见明显进展恶化及明显吸收好转。未见异常的20例,仍未见骨坏死。结论:激素的使用、病人对激素的敏感性和个体差异是骨坏死的重要原因,SARS所致骨缺血坏死在激素治疗停止后,病变多无变化。  相似文献   

6.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7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71例介入插管以扩张及溶通股骨营养血股内旋、外旋动脉为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收到良好效果,减轻髋关节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治疗前后血和造影对照血管增多、增地坏死的股骨头血供起不同程度改善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股骨头坏死全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是骨坏死的一种。骨坏死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滋养血管受损 ,进一步导致骨质的缺血、变性、坏死。股骨头坏死也是指由于不同原因使股骨头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缺血 ,导致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坏死的病理过程。由于机体对坏死区具有自然的修复能力 ,当新生骨细胞随新生血管向坏死区生长并形成新骨的同时 ,坏死骨小梁将被逐步吸收。在此过程中骨的力学性能明显减弱 ,正常负重即可致股骨头塌陷变形。患髋出现以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的临床症状。股骨关坏死的治疗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  相似文献   

8.
介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兔子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介入组。于介入前后行血管造影检查,并于治疗后8周,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血脂及病理学观察。结果:介入组血管中断现象改善,终末小血管数目增我。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股骨头空骨陷窝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软骨下区血管数目增多(P<0.01)。结论:介入、静脉注射治疗股骨头坏死,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通过改善股骨头血供,降低骨内压,促进坏死骨修复和新骨再生。  相似文献   

9.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对5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采用介入插管的方法,超选择进入到股骨头营养血管旋股内、外侧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观察其血液供应情况后,注入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术后再次造影观察对比股骨头供血改变情况,并于12~36个月摄X线、CT片与术前X线、CT片进行比较,对比观察股骨头骨质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血管造影对照显示治疗后血管增多,股骨头染色增强,12~36个月后X线、CT片显示骨密度增高者占96.56%,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通过介入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苏伟  江峰 《广西医学》2000,22(3):480-482
目的 探索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Seldinger穿刺方法超选择笔管至患侧旋股内、外动脉,注入治疗药物(溶栓、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介入前后分别血管造影,以观察血管数及近期疗效,结果 介入治疗后患髋股骨头颈区血管数较治疗前增多(P〈0.01),髋关节疼痛缓解,功能改善。结论 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实施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患髋的血液循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是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溶栓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行单侧股动脉插管至对侧或同侧旋股内、外侧动脉注入溶栓剂行血管造影,观察股骨头血供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股骨头颈区单位面积血管数目明显增多延长血流量增加,疼痛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90N。结论溶栓对股骨头坏死有明显疗效,同时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经动脉介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经动脉给药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观察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的变化。方法对60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为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应用复方丹参、尿激酶,川芎嗪等组方介入治疗,经1~5年的随访,观察临床效果和股骨头坏死区的影像变化。结果应用后患者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关节活动及行走有明显的改善,影像学表现为股骨头供血动脉分支增多、增粗,部分血管溶通 股骨头骨质破坏区边缘由模糊变清晰、硬化,破坏区内出现不规则的硬化至整个坏死区硬化,再出现骨质吸收,骨小梁塑型,呈现应力近正常骨纹理。结论药物灌注介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快,而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激素所致的股骨头缺血坏死(附22例临床X线分析)华逢涛,刘新萍,崔桂清,薛玉顺,袁玉沛山东省平邑县中医院(273300)山东省平邑县结核防治所关键词激素;股骨头坏死;放射影像学自1948年以来,皮质类固醇激素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因对其剂量、用药...  相似文献   

14.
凌冰  陈东民  王海  乔风雷  惠本军 《当代医学》2009,15(17):343-344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疗效。方法对38例ANFH的患者采用介入插管的方法,先常规行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观察血液供应情况后,每支血管分别灌注溶栓并给予扩血管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术后再次造影,观察对比股骨头供血改变情况,并于1~20个月摄X线平片或\和CT及MRI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增多,股骨头染色增强。随访1~20个月(平均10.5个月)影像检查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Ⅱ期以内的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得以修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介入治疗ANF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骨复活汤对实验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由激素所致的股骨头坏死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并占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首位。多数学者认为激素所致的股骨头坏死修复比较困难,预后较差。且随着病程的发展往往使本病成为不可逆的损害,致患者终身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总结45例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经介入治疗后的血管造影表现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参照ARCO分期法对45例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Ⅰ、Ⅱ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例,共52个髋关节插管行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和闭孔动脉内药物灌注溶通术,观察治疗后血管的改变和近期临床效果。结果 45例病人的52个髋关节股骨头经过治疗后血管数均有明显增加,血管管径增粗,血液循环改善。52个髋关节中5个关节疼痛改善明显,其中3例4个关节疼痛完全消失,1例疼痛缓解。结论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经动脉插管行灌注溶通术的介入治疗后,对股骨头的局部血液循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骨头无菌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经临床、X线、CT或MRI证实的30例患者,采用Seleding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至旋股内、外动脉,注入溶栓、扩血管及骨营养药物。结果经临床6~48个月的随访,26例患者治疗后股骨头区域血管增加,血管造影改善率86.6%,28例疼痛缓解或消失,临床症状改善率93.3%。结论改善或重建股骨头的血液循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关键,介入导向靶血管溶栓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有明显疗效,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降脂药物防治激素所致股骨头骨细胞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激素所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防治。方法 作者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3只,随机分为3组,激素治疗组8只;激素加氯笨丁酯(clolibrate)治疗组8只;对照组7只。结果治疗后6周发现,激素治疗组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明显增加,加用氯苯丁酯组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加明显受到抑制,尤以甘油三酯更为明显。激素治疗组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性;股骨头骨细胞内出现脂滴,并使骨细胞核受压,核固缩,甚至核消失。激素加用氯苯丁酯组肝细胞基本正常;股骨头骨细胞亦基本正常,细胞内未发现脂滴。结论通过氯苯丁酯的降血脂作用可以改善激素所致的脂质代谢紊乱,从而抑制其对股骨头骨细胞的损害,防止激素所致股骨头缺血的坏死。  相似文献   

19.
介入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2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介入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ur head,ANF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例ANFH患者,全部病例均经X线、CT及MRI检查证实。经股动脉行Seldinger法穿刺插管,先行血管造影,再将导管超选择至病变股骨头供血动脉,灌注一定量溶栓及扩血管药物行介入治疗,术后血管造影观察病变股骨头供血情况,1周后所有病例行第2次介入治疗,方法同前,并随访临床疗效。结果:术后血管造影示股骨头供血动脉均不同程度增粗、增多,血供较术前丰富;随访发现患者关节疼痛缓解率达95%。结论:介入法是治疗ANFH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通过血管内给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及本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对35例股骨头无菌坏死的患者,分别进行了经股动脉插管,将血管扩张药、溶栓药及抗凝药、及改善微循环药物直接注入缺血坏死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治疗后口服维生素D及钙片。结果 经治疗的35例46髋患者中疼痛消失或缓解占9r7.82%,X线、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骨形成。血管造影显示股骨头供血动脉增粗,细小动脉侧支循环增多。结论 经股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髋关节功能,促进新骨形成及死骨修复起了重要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