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平 《高血压杂志》2003,11(4):337-339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 :血压负荷、曲线下面积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对象  75例高血压病人 ,男性 51例 ,女性 2 4例 ,平均年龄 63± 8(46~ 74)岁。方法 动态血压测定 2 4h血压 ,超声心动图测定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 ,左室舒张末直径并按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收缩压、收缩压负荷 ,收缩压曲线下面积值以及夜间的舒张压、舒张压负荷、舒张压曲线下面积与LVMI有关 (P <0 0 1 )。结论 曲线下面积能较好地反映动脉血压的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病人62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得出BPV各项指标,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各径线大小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按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病人分为左室肥厚组(LVH组,32例)和非左室肥厚组(NLVH组,30例),比较两组BPV及左室舒张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LVMI、BPV、左室舒张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动态血压参数方面,LV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高于N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 h平均脉压(24 hP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白天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脉压(n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PV方面,LVH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均高于NLVH组(P0.05);两组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室舒张功能方面,与NLVH组比较,LVH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E/A)、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m)减小,E/Em、Tei指数显著增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VMI与dSSD、E/Em、Tei指数呈正相关(P0.05);dSSD与E/Em、Tei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BPV对左心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降低BPV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及早期预防靶器官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5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平均脉压(ABPP)分为≥60mmHg组和〈60mmHg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舒张末内径,并计算LVMI,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mmHg组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负荷值、夜间平均收缩压负荷值、24h平均收缩压负荷值及LVMI明显高于ABPP〈60mmHg组;24hABPP增大,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949,P=0.00)。结论脉压增大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时,不仅要控制血压在理想水平,还要尽可能缩小脉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反映血压波动程度的新参数曲线平滑指数 (SI)与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关系。方法 :选择 10 9例EH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分析SI、动态血压变异性 (ABPV) ;二维超声测定LVMI ,以男 >12 5、女 >12 0为左室肥厚 (LVH)。结果 :LVH组LVMI、夜间收缩压ABPV(nSABPV)、2 4h收缩压SI(2 4hSIS)、夜间收缩压SI(nSIS)、夜间舒张压SI(nSID)明显高于无LVH组 (P <0 .0 5 )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LVMI与nSABPV、2 4hSIS、nSIS之间直线相关。结论 :SI可以作为一种反映血压波动的新监测指数 ,其与ABPV联合观察可以更好地反映血压的波动与LVH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探讨高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对左室肥厚和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动态脉压将患者分为两组 (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 ) ,动态脉压 <6 0mmHg为A组 ,动态脉压≥ 6 0mmHg为B组。应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 6 8例年龄≥ 8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脉压以及左室结构和功能的特点。结果 动态脉压≥ 6 0mmHg组较动态脉压 <6 0mmHg组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明显增加 (P <0 0 1) ,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 ;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A/E比值加大(P <0 0 5 )。结论 动态脉压高的高龄高血压患者较动态脉压低者更易导致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肌、颈动脉结构改变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78例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 左室肥厚组与左室正常构型组比较,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与非颈动脉内膜冲层增厚组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甲均舒张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差异显著(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与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的幅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波动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 80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二维超声检查。根据 2 4小时收缩压的标准差 (SD)的大小分为SD <12组和SD >12组 ,并对两组的左室后壁厚度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的比较。结果 SD >12组左室后壁厚度增加 ,左室后壁厚度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值增加 ,与SD <1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结论  2 4小时收缩压波动幅度与左室肥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对左室肥厚的不同影响。方法:应用诊所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42例Ⅰ,Ⅱ期高血压患的血压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体重指数,射血分数的相关关系。结果: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诊所收缩压与LVMI呈正相关(P<0.05),而24小时及白天平均收缩压,24小时白天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与LVMI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夜间平均收缩压增高是导致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24hPP)与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14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24hPP≥60mmHg的患者88例列为A组,24hPP〈60mmHg的患者57例列为B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LVMI及影响LVMI的3大因素(IVST,LVPWT,LVEDD)均明显高于B组(均P〈0.01),显示随着脉压增大,出现明显的左心室肥厚;三型肥厚组患者的24hPP均高于无肥厚组;以扩张性肥厚组最显著。A组患者EF及E/A均低于B组,显示随着脉压增大,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减退,以舒张功能受损更显著(P〈0.01)。结论24hPP增高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减退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对其行心脏彩超检测;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变化与左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 (1)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2)使用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检测出研究对象24小时血压;计算24 h脉压(24 hPP)、24小时收缩压变异(24 hBPVs)、24小时舒张压变异(24hBPVd),以此将研究对象分组:①根据24 hPP水平分为3组:24 hPP60 mm Hg组;②根据收缩压变异值分:24 hBPVs15组;③根据舒张压变异值分:24 hBPVd15组。(3)用VP-1000动脉弹性检测仪测定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M)。(4)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5)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和室间隔厚度(IVST),评价左室肥厚。结果 (1)在不同脉压分组中的高血压病患者,随着脉压增大,其FMD逐渐减小,baPWV、LVMI逐渐增大;线性分析示各组中baPWV与FMD呈负相关、baPWV与左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FMD与左室质量指数呈负相关,提示baPWV和FMD反映动脉弹性具有一致性,不同脉压的高血压病患者(包括正常脉压患者)的动脉僵硬度与左室肥厚呈正相关(P<0.01),早期检测动脉僵硬度对左室肥厚有明显预测性。(2)在不同血压变异性分组中的高血压病患者,随着血压变异性增大,其FMD逐渐减小,baPWV、LVMI逐渐增大,其中收缩压变异性分组中各组的FMD、baPWV、LVMI差异性较舒张压变异性分组的显著;线性分析示各组中baPWV与FMD呈负相关、baPWV与左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FMD与左室质量指数呈负相关,提示baPWV和FMD反映动脉弹性具有一致性,不同血压变异性的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僵硬度与左室肥厚呈正相关(P<0.01),早期检测动脉弹性对左室肥厚有明显预测性。(3)非条件logisti逐步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对其行心脏彩超检测;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变化与左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 (1)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2)使用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检测出研究对象24小时血压;计算24 h脉压(24 hPP)、24小时收缩压变异(24 hBPVs)、24小时舒张压变异(24hBPVd),以此将研究对象分组:①根据24 hPP水平分为3组:24 hPP60 mm Hg组;②根据收缩压变异值分:24 hBPVs15组;③根据舒张压变异值分:24 hBPVd15组。(3)用VP-1000动脉弹性检测仪测定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M)。(4)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5)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和室间隔厚度(IVST),评价左室肥厚。结果 (1)在不同脉压分组中的高血压病患者,随着脉压增大,其FMD逐渐减小,baPWV、LVMI逐渐增大;线性分析示各组中baPWV与FMD呈负相关、baPWV与左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FMD与左室质量指数呈负相关,提示baPWV和FMD反映动脉弹性具有一致性,不同脉压的高血压病患者(包括正常脉压患者)的动脉僵硬度与左室肥厚呈正相关(P<0.01),早期检测动脉僵硬度对左室肥厚有明显预测性。(2)在不同血压变异性分组中的高血压病患者,随着血压变异性增大,其FMD逐渐减小,baPWV、LVMI逐渐增大,其中收缩压变异性分组中各组的FMD、baPWV、LVMI差异性较舒张压变异性分组的显著;线性分析示各组中baPWV与FMD呈负相关、baPWV与左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FMD与左室质量指数呈负相关,提示baPWV和FMD反映动脉弹性具有一致性,不同血压变异性的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僵硬度与左室肥厚呈正相关(P<0.01),早期检测动脉弹性对左室肥厚有明显预测性。(3)非条件logisti逐步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影响脉压、血压变异性、左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程度与动脉僵硬度呈正相关,动脉僵硬度是左室肥厚的独立预测因子。(2)动脉僵硬度与脉压、血压变异性呈正相关,动脉僵硬度通过影响脉压及血压变异性引起或加重左室肥厚。(3)应用无创方法测定动脉僵硬度,评估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有助于在各种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之前即可进行危险分层,提供早期动脉病变的证据和信息,指导早期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观察 32例Ⅱ期高血压病老年患者口服福辛普利平均 12个月后 2 4h动态血压、左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结果显示 :用药后全天血压均值、日间血压均值及夜间血压均值明显下降 (P <0 .0 5 )。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也明显下降 (P <0 .0 5~ 0 .0 1) ,A峰速度及A/E比值明显下降 (P <0 .0 5 ) ,E峰速度明显增高 (P <0 .0 1)。心率无显著变化。无明显副作用。提示 :福辛普利长期治疗可有效降压 ,并同时逆转左室肥厚 ,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血压负荷、曲线下面积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对象 75例高血压病人,男性51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63±8(46~74)岁.方法动态血压测定24 h 血压,超声心动图测定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直径并按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收缩压负荷,收缩压曲线下面积值以及夜间的舒张压、舒张压负荷、舒张压曲线下面积与LVMI有关(P<0.01).结论曲线下面积能较好地反映动脉血压的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4 h平均脉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用动态血压监测24 h平均收缩压(MSBP)与舒张压(MDBP),它们之差为24 h平均脉压(MPP).根据MPP≥60 mm Hg或<60 mm Hg把207例高血压病患者分成2组,以超声探头测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肌重量指数(LVMI)和左室射血分数(EF).以协方差分析校正MSBP和MDBP影响后比较两组间左室重构的指标.结果 在24 h平均脉压≥60 mm Hg组中,LVDd,IVSd、LVPWd和LVMI均较对照组高(P<0.05),即使校正了MSBP和MDBP影响后,这种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平均脉压增高是导致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MHD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BMI及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静脉血查血红蛋白(Hb),尿素氮,肌酐,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彩色B型超声仪观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包括斑块,血管内皮厚度(即内膜-中膜厚度,IMT)等,并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心脏的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48例患者中有28例(58%)颈动脉斑块阳性,颈动脉斑块阳性组患者年龄大于颈动脉斑块阴性组(P〈0.01),TC(P〈0.01)、LDL-C(P〈0.05)、CRP(P=0.0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P〈0.01)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P〈0.001)明显高于颈动脉斑块阴性组。性别分布、透析时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TG、及Hb两组间无明显差异。48例患者中有37例(77%)有左室肥厚,左室肥厚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P〈0.01);左室肥厚组高血压的发生率及LVMI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P〈0.001),CCA-IMT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P〈0.01),而Hb则明显低于无左室肥厚组(P〈0.01)。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分布、透析时间、CRP则无明显差别。相关性分析显示,LVMI与收缩压和脉压高度相关(P〈0.001),与舒张压和CCA-IMT中度相关(P〈0.01),与Hb呈负相关(P〈0.01)。结论:MHD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动脉硬化的治疗有可能预防和逆转MHD患者的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6.
李青霞  庞晓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022-202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升高与左室肥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0例根据清晨血压是否升高分为MBPS组(112例)和Non-MBPS组(128例),常规测身高、体重、腰围、计算体质量指数,查血脂谱、空腹血糖、尿素、尿酸、肌酐、纤维蛋白原,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MBPS组清晨(6:00~10:00)、24 h、白昼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Non-MBPS组(P<0.05);MBPS组清晨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增高值均明显高于Non-MBPS组(P<0.05);MBPS组LVPWT、LVEDD、LVMI、左及右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Non-MBPS组(P<0.05);MBPS组左室肥厚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Non-MBPS组高(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升高者有更明显的动态血压各参数增加幅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H中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55例,正常对照组25例。经生检测、利用超声技术测定FMD及心脏结构,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得出LVMI,并据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标准将高血压组分为左室肥厚(LVH+)组(24例)与无左室肥厚(LVH-)组(31例)。结果:LVH+、LVH-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血脂、血糖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LVH-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BP)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但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组患者的LVMI(119.9±20.5)g/m。较正常对照组(94.7±13.8)g/m。显著增大(p〈0.001)。与正常对照组(12.0%±1.8%)相比,LVH-组(31/55)和LVH+组(24/55)患者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均减少(6.95%±1.3%;6.3±1.0%;p〈0.001),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高血压组患者LVMI与FMD间呈负相关(r=-0.551,p〈0.01),与SBP、DBP及MBP呈正相关(r=0.41、0.28、0.30,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LVMI与FMD、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间无相关性。结论:EH中存在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并和左室重量指数呈负相关,随着LVMI升高,其FMD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80岁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pressurevariability,BPV)与左室质量指数(1eftven—tficularmassindex。LVMI)的变化。方法入选〉80岁老人155例,按照血压情况分为无高血压(normotensive,NH)组、高血压未治疗(hypertension,HT)组、高血压治疗达标(treatment,TG)组,比较其24h动态血压参数和LVMI。结果HT组与NH组、TG组LVM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T组与NH组在日间收缩压变异率、夜间收缩压变异率、夜间舒张压变异率、24h收缩压变异率、24h舒张压变异率、24h平均压变异率及夜间平均压变异率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G组与NH组比较,夜间舒张压变异率及24h舒张压变异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0岁老年人群血压水平决定左心室重构,同时高血压患者较无高血压者血压变异明显,尤其日间、夜间、24h收缩压变异,24h平均压变异、夜间平均压变异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与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疗养员血压相对稳定(不停用原有的降压治疗措施)老年高血压患者155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动态血压、脉压以及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厚进行分组及统计学比较。结果:(1)随着脉压的增大,左室重量指数LVMI、24小时平均心率(24hHR)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2)相同脉压下,不管血压控制如何,LVMI无显著性差异;(3)左室肥厚组的动态脉压、收缩压及24h心率较非肥厚组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动态脉压的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动态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左室肥厚(LVH)与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EH病人121例,行心脏彩色B超及24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EH病人分为LVH组与无LVH组,LVH组63例,无LVH组58例,分析两组病人的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结果LVH组动态脉压(包括24h、白天及夜间平均脉压)均高于无LVH组(P〈0.01),而24h收缩压变异性低于无LVH组(P〈0.01),LVMI与夜间平均脉压及24h收缩压变异性分别呈独立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03与-0.165)。结论动态脉压及血压变异性是EH病人合并LVH的独立预测指标,它们在LVH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