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匮要略》论述的“痉病”,包括两方面。即感受外邪致痉与误治变证而痉。称之为“痉病”,以出现口噤不开、项背强急、甚则角弓反张为其特征,是外感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一类证状。从临床脉证及其治疗来看,除因误治所造成者外,其它多系感受风寒外邪所引起,故而仍带有“伤寒”的牲质。导致“痉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一是外感风寒之邪,一是体内津液不足,《金匮要略》所述与后世所说的内伤而痉的痉病有所  相似文献   

2.
痉病为《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提出的病证。其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本文所及两例因症候与痉病相类,故宗《金匮要略》治痉之法治之,获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痉病为《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提出的病证。其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本文所及两例因症候与痉病相类,故宗《金匮要略》治痉之法治之,获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体液失衡的临床特点及体液平衡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体液失衡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神经外科危重病人由于病理生理的特殊性易引起体液的紊乱,加重病情;若处理不及时将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结论:及时纠正体液平衡失调对降低神经外科危重病人的死亡率尤为重要,应强调早期防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医治秘多以理气通泻、滋阴养血、温阳通便、升降气机,很少论及温阳健脾化饮治秘。针对于此,结合津液代谢以及《伤寒论》174条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去桂加白术汤条提出太阴夹饮致秘,阐述太阴夹饮致秘的证治特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用药除了温阳、化饮,亦注重生津、健脾、运脾。  相似文献   

6.
痉病为<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提出的病证.其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本文所及两例因症候与痉病相类,故宗<金匮要略>治痉之法治之.获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涉及项强相关条文的探析,发现张仲景主要从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两方面对项强进行辨证论治,并创立了多首有效方剂,且理法方药完备,临床验之往往有独特疗效.张仲景不仅对《黄帝内经》“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临床理论进行了传承,而且其对风寒之邪、太阳少阳并病、阳明里实,热伤津液、风淫于外而津伤于内、阳虚寒凝等所致...  相似文献   

8.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的分别,本文着重讨论《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中所论的湿病,因其内容侧重外湿,故除探讨其论外湿的特点外,并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引伸到其内容在临床应用的意义,因其方剂一直为临床上所常用。《金匮要略》有关湿病的分篇,除《痉湿喝病》篇中论湿外,尚有其他各篇与湿有关,用表解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9.
除燥邪致病外,人体津液输布失常亦会引起皮肤干燥。湿浊内蕴会使三焦气机受阻,从而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而阴虚内热会灼伤津液,使之运行缓慢,内停而产生湿浊,出现阴虚夹湿的证候。可见"湿"与皮肤干燥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临床治疗上,"燥从湿治"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腹泻常引起体液失衡,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液体疗法是纠正体液失衡的主要措施,及时准确的补液可使病情转危为安,但用之不当,反使病情加重,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了解本症体液失衡的发生、发展规律,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解  相似文献   

11.
内湿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 ,其病因每与外湿联系 ,加之人体内部机能的变化 ,互为因果。如《金匮要略心典 痉谒病》篇认为 :“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 ,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 ,由于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 ,外内合邪”。具体而言 ,湿邪为患 ,不仅与气候潮湿、涉水冒雨 ,或久居湿地 ,或长期水中作业有关 ,并与恣食生冷、嗜食肥甘厚味 ,以致影响脾胃运化津液 ,聚而成湿。湿为有形之物 ,性重浊而粘腻 ,它能阻滞气机的活动 ,障碍脾胃的运化。由于病体的寒热虚实的不同 ,故又有湿从寒化或湿从热化的两种倾向。素体脾胃虚寒的易寒化 ,临床…  相似文献   

12.
对太阳病的分类古今均有争议.本文回顾了历代医家对太阳病的认识,提出太阳病指的是邪气在表,正邪交争的一系列病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温病与太阳病的关系、温病与风温的关系,痉、湿、暍病与太阳病的关系等3个古今争议的问题.认为温病是太阳病的一种类型,主方为白虎汤,而风温从属于温病,是因发汗不当而导致的,痉、湿、暍病皆属于...  相似文献   

13.
1暴腹胀大《金匮要略·至疒湿3病脉证治第二》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已,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痉病为邪阻经脉,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而暴腹胀大者,为欲解之候,有诸多解释: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认为,“其理未明,当存疑。”张保伟认为是句读的错误,应为“其脉浛浛,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从脉象上解释为:“柔和滑利,如同蛇胀大的腹部一样。[”1]袁培智认为“腹与复通假”,意为“脉管由…  相似文献   

14.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引起的一类病症的总称。郁者,郁而不散,滞而不通之义。所以凡脏腑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紊乱、失其通畅调达的病症皆属郁证范畴。古人日:“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起也。”郁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郁证泛指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的脏腑功能不和,从而导致气、血、痰、火、湿、食积等引起的滞塞与郁结。狭义郁  相似文献   

15.
《金匮》对“湿”之论述是较多的,若湿与阴聚则为痰饮、水气;与阳聚则为痰涎、湿热。因此而病者,有内湿外湿相召的《痉湿喝病》;有湿热戾气壅遏肝经或浅表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痰饮咳嗽篇及水气病篇、黄疸病篇论述了由于水液代谢异常导致的疾病。湿、痰、饮、水是引起人体水液代谢发生异常的病因亦是水液代谢异常生成的病理产物,因而有多种多样的疾病表现。后世学者多注重某一篇章病因病机及治法的研究,而忽略了对水液代谢异常疾病的内在联系与整体规律的研究。对《金匮要略》水液代谢异常疾病进行整体综合研究,对于张仲景杂病辨治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痉湿暍三病为什么合为一篇讨论? 答:《金匮》的分篇原则大体上是以病机相同,证候相似,病位相近为主。痉、温、暍三病发病原因均为外感,发病情况类同伤寒,初期多有恶寒发热等太阳表证,其传变也大致相似故合为一篇讨论。  相似文献   

18.
燥与湿反映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于人体而言,则可概指津液盛衰的两种状态。两者看似相反、互制,实则相关、共存,并能够相互转化。临床上,鱼鳞病的鳞屑颜色和部位可以反映燥极似湿、湿极似燥的皮损特点,此为“燥湿同形”;鱼鳞病的临床特征可以反映燥湿夹杂的病理状态,此为“燥湿同病”。从“燥湿同形同病”论治鱼鳞病,认为鱼鳞病核心病机为外燥内湿,或湿郁燥生,或燥壅湿阻,或燥湿互化。治法上若单纯养阴则碍湿,若过用温燥则阴亏更胜,必润燥相济,相反相成,方可奏效。故内湿以运脾调气祛湿,斡旋中焦;外燥以开玄养阴润燥,布散津液。本文从“燥湿同形同病”论治鱼鳞病,临证予以润肤饮合化裁异功散加减治之,以期为临床治疗鱼鳞病提供又一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清代医家尤怡所著《金匮要略心典》对痉病成因、脉证等的见解。[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心典》的仔细研读、思考,并参考历代医家对相关条文的注释,分析阐释尤氏论痉的独到精妙之处。[结果]尤氏将痉病之因概况为2类,即重感寒湿、亡血竭气,并最终导致脱液伤津,筋脉失于濡养;尤氏论痉之脉,见解独到,尤以注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篇中第3条、第7条、第8条的原文脉证为佳,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尤氏论痉,强调痉病有其本证,不可与太阳病混为一谈。[结论]尤氏《金匮要略心典》关于痉病的阐述精辟独到,为后人学习《金匮要略》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老年人口比例较往年呈上升趋势,老龄社会形态的深度演化或将引起老年慢性病的经济负担加重。汗证作为老年人群常见病或疾病伴发症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脏腑协同配合失调、机体内环境失衡以及津液接收、转输、排泄程序中任何环节异常均可引发老年汗证。临床中基于“津液链”辨治老年汗证,体现中医理论体系的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津液形态不断地转换,汗液作为机体水液代谢中的一个环节,在系统循环中不断地调节着人体内的水液分布。老年汗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生理活动的复杂病理过程,临证时不可见汗止汗,见汗补虚,应审查内外,灵活辨证,从津液代谢程序异常角度出发,基于“津液链”相关理论合而治之,往往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