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卡维地洛的干预作用。方法:将5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2亚组:常规治疗亚组30例,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抗常规治疗;卡维地洛治疗亚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58例CHF患者和20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ET-1、NO和TNF-α浓度。结果:①CHF组血ET-1、NO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CHF组的2亚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改善,卡维地洛治疗亚组治疗后ET-1、NO和TNF-α下降显著。结论:ET-1、NO及TNF-α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卡维地洛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ET-1、NO及TNF-α水平,改善心力衰竭时血管内皮系统的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50例老年CHF患者和5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血清TNF-α和BNP浓度,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受试者左心室参数.结果 CHF组血浆TNF-α和BN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P<0.05);CHF组血浆TNF-α和BNP浓度分别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呈正相关(P<0.05),而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呈负相关(P<0.05),并且TNF-α与BN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TNF-α在CHF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TNF-α与BNP有助于判断CHF病情的严重程度,有效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望成为治疗CHF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口服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和卡维地洛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改变,并探讨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63例CHF患者随机给予美托洛尔或卡维地洛达目标剂量后12周,观察血浆vWF及TNF-α浓度的变化。30例体检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血浆vWF采用酶标法测定,TNF-α采用生物活性法测定。结果:2组CHF患者基础血浆vWF和TNF-α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服药4周后,美托洛尔组和卡维地洛组血浆vWF和TNF-α浓度下降(P<0.05),12周后进一步下降(P<0.01)。结论:β受体阻断剂能下调CHF患者血浆vWF及TNF-α浓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不同阶段,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71例CHF病人,50例健康人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CHF病人血浆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着CHF程度的加重呈进行性增高(P<0.05~<0.01);心功能Ⅳ级的CHF病人,血浆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心功能Ⅱ级和Ⅲ级的CHF病人IL-10的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TNF-α/IL-10的比值在CHF的不同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着CHF程度的加重,这一比值呈进行性增高(P<0.01)。结论: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增高和抗炎细胞因子分泌相对不足可能是CHF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的慢性心功能不全(CHF)病人及CHF的不同阶段,促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双抗夹心EL ISA法测定71例CHF病人及50例健康人血浆中肿瘤坏死因于-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CHF病人血浆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心功能Ⅱ级病人相比较,心功能Ⅳ级病人的TNF-α和IL-6明显增高(P<0.01),而三种心脏病之间,FNF-α和IL-6的测定无明显的差异。结论:CHF病人的血浆TNF-α和IL-6水平升高是心功能不全的免疫学标志之一,与病因无关,提示炎症机制参与了心力衰竭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不同心功能状态治疗前后B型钠尿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5例CHF患者(其中NYHAⅡ级25例、Ⅲ级19例、Ⅳ级21例)治疗前后测定了BNP、TNF-α和NO水平,同时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选择27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CHF患者BNP、TNF-α和NO含量升高;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程度的加重,BNP、TNF-α和NO水平逐级升高,并与LVEF呈负相关;常规药物治疗后,心功能改善,各项指标逆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HF患者BNP、TNF-α和NO升高,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能逆转上述指标。  相似文献   

7.
氯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内皮素 - 1(ET- 1)和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及氯沙坦 (losartan)对其的影响。  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 (enalapril)组 ,疗程 12周。测定治疗前、治疗 1、12周血浆血管紧张素 (Ang )、ET- 1及 NO变化。 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 Ang 、ET- 1及 NO水平升高 (P<0 .0 1) ,NO/ ET- 1值降低 (P<0 .0 5 )。氯沙坦治疗后血浆 ET- 1及 NO水平降低 (P<0 .0 1) ,NO/ ET- 1值升高 (P<0 .0 5 )。  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 ET- 1、NO水平升高是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氯沙坦治疗后可获得有益的临床及神经激素效应 ,且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ce pancreatitis, SAP)发展中的作用及善宁的治疗作用.方法:经胰管逆行注射15 g/L去氧胆酸钠建立SAP模型,给予善宁治疗,观察造模后各时间点血中内毒素(ET)、过氧化脂质(LPO), TNF-α,IL-6,一氧化氮(NO)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于24 h后取胰腺组织,测定胰腺组织中LPO,TNF-α,IL-6和NO水平,同时进行相关分析及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各时间点血浆 ET,LPO,TNF-α,IL-6,NO的水平明显升高 (P<0.01),其中ET,LPO,TNF-α和NO 6 h尤为显著(898±114 EU/L,24.58±1.23 μmol/L, 246.3±16.5 ng/L,162.8±10.9 mmol/L,P< 0.05 vs 12,24 h).胰腺组织LPO,TNF-α,IL-6, NO的水平SA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31±0.85 μmol/g vs 0.33±0.04 μmol/g,P<0.01:2.57± 0.14 ng/g vs 0.16±0.04 ng/g,P<0.01;85.6± 24.6 ng/g vs 32.5±5.7 ng/g,P<0.01;15.3± 1.2 mmol/g vs 6.6±1.4 mmol/g,P<0.01),光镜下胰腺组织病理损害明显.相关分析显示 SAP组血浆LPO,TNF-α,IL-6,NO水平分别与E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58,P<0.01:r =0.958,P<0.01;r=0.918,P<0.01;r=0.875, P<0.01).善宁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较SAP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ET血症、细胞因子、NO等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在SAP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善宁能阻断这些损伤因子的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83例严重腹腔感染患者,根据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将其分为重型组(27例)、中型组(32例)和轻型组(24例),检测3组患者尿L/M比值、血浆ET、TNF-α、IL-10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上述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重型组术前血浆ET、TNF-α、IL-10水平和术后第1天尿L/M比值均明显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P 0. 05);术后1周,3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较之前均明显降低(P 0. 05),但重型组仍明显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P 0. 05);尿L/M比值、血浆ET、TNF-α、IL-10水平分别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r=0. 410、0. 322、0. 301、0. 314,P 0. 05)。结论: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尿L/M比值、血浆ET、TNF-α、IL-10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作为临床上辅助评估患者病情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血清肌钙蛋白(cTn) I水平与心室重构指标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作为研究组,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准分为Ⅰ级组17例、Ⅱ级组22例、Ⅲ级组28例和Ⅳ级组19例。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BNP、TNF-α、血清cTnI、平均室壁应力(MWS)水平,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LVMI正常组38例和LVMI升高组48例,比较两组血浆BNP、TNF-α、血清cTn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并分析血浆BNP、TNF-α、血清cTnI水平与MWS、LVMI、LVEF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浆BNP、TNF-α、血清cTnI和LVMI、MW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血浆BNP、TNF-α、血清cTnI和LVMI、MWS随心功能降低而升高,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TNF-α、血清cTnI和LVMI、MW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LVMI升高组患者血浆BNP、TNF-α、血清cTnI和MWS显著高于LVMI正常组,LVEF显著低于LVMI正常组(P<0. 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TNF-α、血清cTnI水平与MWS、LVMI呈显著正相关(P<0. 05),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性(P<0. 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TNF-α、血清cTnI水平异常升高,其水平与患者心室重构呈正相关,与心功能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83例严重腹腔感染患者,根据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将其分为重型组(27例)、中型组(32例)和轻型组(24例),检测3组患者尿L/M比值、血浆ET、TNF-α、IL-10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上述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重型组术前血浆ET、TNF-α、IL-10水平和术后第1天尿L/M比值均明显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P 0. 05);术后1周,3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较之前均明显降低(P 0. 05),但重型组仍明显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P 0. 05);尿L/M比值、血浆ET、TNF-α、IL-10水平分别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r=0. 410、0. 322、0. 301、0. 314,P 0. 05)。结论: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尿L/M比值、血浆ET、TNF-α、IL-10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作为临床上辅助评估患者病情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病人血浆脑钠素(BNP)及内皮素-1(ET-1)浓度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左室功能的关系及乌拉地尔对其影响.方法用放免法检测48例心力衰竭病人(CHF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BNP和ET-1浓度.然后将CHF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5例和加用乌拉地尔组23例,3个月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CHF组血浆BNP和ET-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均随NYHA分级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且均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明显负相关(rBNP=-0.59,P<0.01;rET-1=-0.45,P<0.05).CHF组治疗后血浆BNP和ET-1浓度均显著下降(P<0.05),但以乌拉地尔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心力衰竭病人血浆BNP及ET-1浓度明显增高,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拉地尔治疗可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病人血浆BNP和ET-1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其关系。方法 检测65例CHF患者血浆NO和ET含量,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CHF患者血浆NO和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心衰程度越重,NO和ET水平越高。直线相关分析表明:NO与ET呈正相关(r=0.6457,P<0.001)。结论 血浆NO和ET水平增高是CHF病理生理特征之一。NO和ET共同参与CHF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B型钠尿肽(BN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对87例CHF病人(其中Ⅰ级28例、Ⅱ级22例、Ⅲ级23例、Ⅳ级14例)检测了血BNP、血清TNF—α和NO含量。结果CHF患者血BNP、血清TNF-α和NO含量均升高;随着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加重和疾病的进展,BNP、TNF-α和NO含量逐级明显升高,并与Boston心衰积分(BSS)呈正相关(P〈0.01),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1);BNP与TNF—α和NO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BNP、TNF-α和NO的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CHF患者TNF—α和NO参与了CHF的病理生理发生发展过程,并是导致血BNP浓度增加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5.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LPS,TNF-α和NO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紊乱中的作用。检测了45例肝硬化患者(其中代偿期、失代偿期分别为22、23例)血浆LPS,TNF-α和NO水平,并对受试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包括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和门静脉血流量)进行同步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浆LPS,TNF-α和NO水平明显高于代偿期(P<0.01),三者之间呈正相关(P<0.001);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输出量、心脏指数、门静脉血流量明显高于代偿期患者(P<0.01),外周血管阻力明显低于代偿期患者(P< 0.01);肝硬化患者血浆NO水平与心输出量、心脏指数、门静脉血流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01),与外周血管阻力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1)。肝硬化患者血浆LPS,TNF-α和NO生成增多,NO在门脉高压形成及血液动力学紊乱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肿瘤坏死因子 (TNF)、内皮素 (ET- 1)的变化及氯沙坦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 44例心力衰竭患者及 2 2例健康者血 ET- 1和 TNF- α浓度。将 44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 :入选 2 1例 ,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 ;B组 :入选 2 3例 ,在 A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氯沙坦 5 0 m g,每日 1次 ,共 1个月。结果 :1心力衰竭患者 ET- 1和 TNF- 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2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力衰竭均有明显改善 ,但以氯沙坦治疗后 ET- 1和 TNF-α水平下降显著 (P <0 .0 5 )。结论 :ET- 1,TNF-α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关 ,氯沙坦治疗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 ET- 1,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Apel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PDCD5抗体和血压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0例CHF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Apelin和PDCD5抗体水平。结果:①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血浆Apelin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血浆Apelin水平均较心功能Ⅱ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HF患者中高血压亚组血浆Apelin水平低于非高血压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CHF患者中血浆PDCD5抗体水平随心功能级别升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F患者血浆Apelin、PDCD5抗体水平随心功能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18.
石洪增 《山东医药》2001,41(16):34-35
近年研究表明 ,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异常改变是促进充血性心力衰竭 ( CH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内皮素 - 1 ( ET- 1 )、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在 CHF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观察患者接受氯沙坦治疗前后血浆 ET- 1、TNF- α及血管紧张素 ( Ang )的变化 ,以评价氯沙坦治疗CHF的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 CHF患者 80例 ,男 48例 ,女 32例 ;年龄 2 1~ 80岁 ,平均 5 8.7± 1 4.2岁。超声心动图测定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 ( LVEF) <0 .40 ,心功能 ( NYHA) 级 1 9例 , 级 37例 ,…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并观察氯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测定40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和90例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l、AngⅡ和CGRP浓度,随后90例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氯沙坦组(常规治疗+氯沙坦50mg每日1次),每组45例。治疗14天后复测血浆ET-1、AngⅡ和CGRP浓度,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正常对照组和心力衰蝎患者治疔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Ⅱ明显升高(P〈0.01),ET-1和AngⅡ与LVEF呈负相关(r=-0.7l,r=-0.62,P〈0.01),ET-1和AngⅡ呈正相关(r=0.69,P〈0.01)。治疗14天后,氯沙坦组血浆ET-1明显下降(P〈0.01),CGRP显著升高(P〈0.01),LVEF得到改善(P〈0.05)。而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Ⅱ浓度明显升高,且与LVEF呈负相关,血浆CGRP显著下降。氯沙坦具有降低ET-1,升高CGRP并改善LVEF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中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92 例(房颤组)和窦性心律者60例(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观察2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对可能影响ET-1、vWF、6-k-PGF1α水平的性别、年龄和血清肌酐、尿酸、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等因素采用协方差方法分析。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房颤组ET-1(115.11±81.84)ng/L显著高于对照组(83.81±20.60)ng/L,P<0.05,房颤组vWF(163.04±36.58)%也显著高于对照组(71.14±43.40)%, P<0.01,房颤组6-k-PGF1α(205.81±100.96)ng/L显著低于对照组(300.79±118.02)ng/L,P<0.01。②多因素分析,调整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后,房颤组ET-1和vWF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6-k- PGF1α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存在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异常。因此应重视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改善内皮功能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