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缺血性卒中是一种病因异质性疾病,识别每例患者的具体病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急性卒中Orgl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可用来确定卒中的病因学,但该分型方法不能在急性卒中患者入院时及时完成,影响了对临床治疗的早期指导作用.文章对TOAST分型具有早期鉴别意义的生物学标记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缺血性脑卒中准确的病因分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基础研究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公布的病因分型方法已有十余种,主要包括:哈佛脑卒中登记〔1〕、洛桑脑卒中登记(LSR)〔2〕、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脑卒中研究院(NINCDS)脑卒中数据库〔3〕、急性脑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4〕、英国南伦敦改良TOAST分型〔5〕、美国SSS-TOAST分型〔6〕、韩国改良TOAST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性别缺血性卒中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卒中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80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历资料,收集相关的危险因素,对所有患者进行TOAST (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比较男女脑卒中患者不同危险因素的比例,同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卒中严重程度.结果 女性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高于男性(69.24±10.44vs67.38±11.00 P<0.05).男性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分别为20.6%和57.9%,高于女性的 6.5%和26.9%(P均<0.05).女性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分别为89.6%、25.2%和9.1%,高于男性的86.1%,16.9%和5.3%(P均<0.05).在不同亚型中,女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比例高于男性(58.3%vs49.2%,P<0.05).女性 NIHSS7-14分和>15分的比例分别为42.9% 4.9%,高于男性的34.9%和 2.0%(P均<0.05).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常见危险因素及卒中类型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依据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的病因分型,并分析危险因素在不同TOAST分型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TOAST分型中,以小动脉闭塞型(SAO)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4.16%、37.56%。危险因素方面,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SAO和LAA中暴露率最高的,分别为LAA:高脂血症55例(74.32%),高血压46例(62.16%),糖尿病31例(41.89%);SAO:高血压62例(71.26%),糖尿病53例(60.92%),高脂血症36例(41.38%)。结论急性脑梗死的TOAST分型中,以SAO和LAA卒中所占比例较高,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暴露率为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使用Solitaire支架半释放保护(SHARP)技术逆行处理串联闭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颈内动脉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且均使用SHARP技术.采用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7年4月至9月所有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发病3 d以内的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随访发病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醒后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分析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预后情况及影响早期预后的因素。收集所有患者人口学及基线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卒中病因分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以及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各因素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醒后卒中70例(25.5%),其中47例预后良好,23例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的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TOAST病因分型及90 d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醒后卒中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醒后卒中组(P0.05)。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间入院NIHSS评分、入院NIHSS评分≥5分、入院GC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5分(OR=7.042,95%CI:1.770~28.013,P0.05)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疾病严重程度、TOAST卒中病因学分型及早期预后,入院NIHSS评分≥5分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CISS病因学分型构成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本院近两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例资料,进行CISS分型构成统计,并对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年龄、吸烟、酗酒、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进行统计,对不同病因分型及不同危险因素进行END发生率比较分析。结果 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62例(49.21%)、心源性脑卒中(CS)19例(15.08%)、穿支动脉疾病(PAD)31例(24.60%)、其他病因(OE)3例(2.38%)和病因不明(UE)11例(8.73%),其中END31例,发生率为24.60%。LAA组END21例,发生率为33.87%,非LAA组END10例,发生率为1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酗酒、糖尿病组间EN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龄、高血压、血脂异常虽然暴露率较高,分别是77.78%、61.90%、54.76%,提示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但组间END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的病因学分型及危险因素END的发生率不同,因此早期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及病因学分型,采取个体化治疗,对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和脑卒中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TOAST分型)中各亚型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72例作为病例组,按TOAST分型标准分为五种亚型,无神经系统疾病的同期住院择期手术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不同亚型间及与对照组间Fg水平的差异。病例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分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评价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明确血浆Fg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心源性脑栓塞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Fg水平高于小动脉卒中组、其他明确病因组、病因不明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Fg可作为心源性脑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的监测指标。重度神经功能损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Fg水平明显升高,Fg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基于临床及影像学参数的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病因分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 根据其血栓性质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和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通过LASSO回归筛选与病因分型最相关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 并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AIS病因分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探讨相关临床和影像学参数在分型中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136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IS患者, 其中CE 62例(45.6%), LAA 74例(54.4%)。将单变量分析中P<0.10的变量纳入LASSO回归以筛选相关变量, 最终性别、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半暗带/梗死核心比、脑钠肽(brai...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与血脂、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收入我院神经内科发病72小时内且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76例,并进行CISS分型,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RDW值,并分析其与CISS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191例(50.70%),病因不确定(Undetermined Etiology,UE)103例(27.60%),其次分别为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51例(13.50%),心源性脑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30例(8.00%)、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卒中(Other Etiology,OE)1例(1.00%)。比较5种亚型TC水平,CS均低于其他4类亚型(P0.05),其余亚型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胆固醇悖论"现象。年龄比较,CS均高于其他4种亚型(P0.05);RDW水平比较,CS均高于其他四种类型(P0.05)。总胆固醇与CS负相关,而年龄、RDW是C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2.83,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以LAA及UE为主,心源性脑卒中存在"胆固醇悖论"现象,检测TC、年龄、RDW值对进行病因分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是流行病学调查、危险因素筛查、个体化治疗方案和预后措施制定的基础。TOAST、CCS和ASCO是目前比较公认的病因学分型方法。文章从诊断标准和临床应用的优缺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微栓子(MES)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之一,其出现提示存在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导致颅内血管栓塞,经颅多普勒(TCD)超声MES监测对判断其发病机制,确定病因分型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就脑MES监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的作用、与各亚型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1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分型脑卒中分型是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与治疗的基础,目前使用较多的有TOAST分型及2009年新发展的ASCO分型。A-S-C-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IS-LVO)血管成功再通后恶性脑水肿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国家脑卒中高级中心2020年4月至2022年10月经血管内治疗并实现早期血管内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的前循环AIS-LVO患者114例,依据术后72 h内是否发生恶性脑水肿,将所患者分为恶性脑水肿组(40例)和无恶性脑水肿组(7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颤动、卒中病史)、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NIHSS评分、桥接治疗、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闭塞血管、侧支循环、首过效应以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独立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对影响缺血性中风的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分期、既往史、个人史、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和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OAST分型不同组间各证候要素进行2×2或R×Cχ~2检验。结果男性痰湿比例高于女性(P0.05),女性气虚比例高于男性(P0.05);急性期内风比例高于恢复期(P0.01),急性期内风、内火、痰湿的比例高于后遗症期(P0.01),气虚比例低于后遗症期(P0.01);恢复期痰湿的比例高于后遗症期(P0.01),气虚比例低于后遗症期(P0.01)。既往有冠心病史的病人血瘀比例高于无冠心病史的病人(P0.05),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病人气虚比例高于无脑梗死病史的病人(P0.01)。有嗜酒史的病人痰湿比例高于无嗜酒史的病人(P0.05)。完全前循环梗死的内风比例低于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梗死(P0.0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瘀的比例高于小动脉性卒中(P0.01);小动脉性卒中痰湿的比例高于心源性栓塞(P0.01)。不同年龄段比较,各证候要素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与性别、分期、既往史、个人史、OCSP分型、TOAST分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一些被归类为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能有左心房和左心耳结构或功能的改变,增加了他们的血栓栓塞风险。该研究使用心脏磁共振成像比较不同病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左心房和左心耳结构及功能。研究人员前瞻性连续纳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样本。排除ORG10172治疗急性脑卒中试验(the tria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病灶侧别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发病14 d内的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病例基本资料,如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治疗措...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前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分型的方法颇多,其中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亚型分类标准是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标准,国内外应用较普遍。研究显示,TOAST分型法不仅是一种病因学分型方法,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分层、治疗决策的选择、疾病预后等密切相关,因此对其深入性研究有着极为广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灶体积、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析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灶体积、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9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脑梗死体积中位数将患者分为大梗死组(≥1.8 cm3;n=145)和小梗死组(<1.8 cm3;n=145).大梗死组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16.896±7.761) μmol/L对(13.039±4.477) μmol/L;=5.185,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最高四分位数组(>17.893 μmol/L)为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2.75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8~7.375;P =0.044].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卒中组(NIHSS评分<8分;n=210)和中重度卒中组(NIHSS评分≥8分;n=80),中重度卒中组的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卒中组[(16.861±7.689) μmol/L对(14.246±6.019)μmol/L;=3.052,P=0.00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水平并非中重度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其他明确病因的卒中合并为非心源性脑栓塞组(n =244),心源性脑栓塞组(n=46)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非心源性脑栓塞组[(19.639±8.409) μmol/L对(14.087±5.831) μmol/L;t =5.479,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最高四分位数组(> 17.893 μmol/L)为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 8.405,95% CI 1.719 ~41.106;P=0.009).结论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是大梗死卒中和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期血清总胆红素作为一种氧化应激指标,可为早期判断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梗死灶体积和病因学亚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急性脑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的老年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血脂谱的变化。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90例按国际标准化TOAST病因分型进行分组,检测各组血脂谱。结果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SAA)患者共92例(48.5%),占比最高;基于此分型,血清总胆固醇(T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01,P0.05),血清TC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型(LAA)与其他四种亚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884,P0.001),LAA与心源性脑梗死(CE)、其他原因性脑卒中型(SOE)、SA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三酰甘油(T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6,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以SAA、LAA占比较高,TC、LDL-C对LAA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与使用标准急救医疗服务救护车相比, 使用移动式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 MSU)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改善转归, 并且能够使更多的患者在发病后黄金1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Mackey等利用BEST-MSU(BEnefits of Stroke Treatment Delivered Using a Mobile Stroke Unit)研究中的数据, 对第1小时治疗(first-hour treatment, FHT)与较晚治疗的预测因素以及转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