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为确定听觉统合训练的最佳频率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12月选取符合ICD-10孤独症诊断标准的65名儿童,分为研究组(n=33)和对照组(n=32),两组均进行一般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时给予1个疗程听觉统合训练。分别用ABC量表及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评估患儿ASD行为及智力水平。结果 训练后1个月,ABC总分及交往、语言因子得分显著下降(P<0.05)。训练后3个月,ABC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下降,IQ得分显著增加(P<0.01)。训练后6个月,ABC总分、各因子得分较3个月时有所上升(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仍有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ABC总分及IQ得分在训练后3个月及6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觉统合训练对于ASD儿童治疗有效,1个月开始起效, 3个月时效果最好,6个月时仍有效果,但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听觉统合训练联合游戏疗法对孤独症儿童行为心理的影响。方法 将孤独症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单纯的结构化教育治疗模式)、B组(结构化教育模式+游戏治疗)和C组(结构化教育治疗模式+游戏治疗+听觉统合治疗),每组各20例,治疗前后均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Gesell发育诊断量表(社会适应性,个人社交,语言)进行评估。结果 三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的CARS、社会适应、语言、个人社交均有改善(P<0.05),其中在ABC及个人社交变化值方面,B组及C组较A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在语言变化值方面,C组变化值显著高于B组(P<0.05),同时B组变化值又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听觉统合训练联合游戏疗法在自闭症儿童行为心理治疗中,效果优于单纯结构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孤独症儿童康复采用听觉统合训练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孤独症患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的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听觉统合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均有较为明显的好转趋势,且实验组患儿在训练1个月后其孤独症行为量表各项指标如社交、感觉、躯体运动及语言、生活自理能力等均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对孤独症患儿实施听觉统合训练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躯体运动、自理能力、语言及感觉等,值得临床上大力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听觉统合治疗对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例2~4岁孤独症患儿采用数码听觉统合训练仪进行听觉统合治疗,疗效评估主要采用Gesell发育量表、韦氏幼儿智力测验(WPPSI)、孤独症行为量表(ABC)、AIT疗效调查表等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前后ABC分值,IQ分值、临床症状比较。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儿ABC分值显著降低(P<0.05);但IQ分值变化不显著(P>0.05);在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情绪障碍、睡眠、注意力、运动技能临床症状上有较大的改善;在目光对视、刻板重复、生活自理方面改变不大。结论:听觉统合治疗对改善2~4岁孤独症儿童临床症状的近期治疗效果是肯定的,而且起效范围广。各级医疗保健部门、家长、幼儿园应加强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及早发现患儿,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听觉统合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9例孤独症儿童进行听觉统合治疗,采用津手稻毛法智力评定(IQ)、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ADQ)、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比较治疗前、后孤独症儿童行为的改变。结果:听觉统合治疗3~6个月后,孤独症儿童的IQ、ADQ较治疗前提高,ABC量表分值较治疗前降低。结论:听觉统合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比较结构化教学(TEACCH)康复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效果差别,指导以后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方案。方法 将2015年3月—2016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就诊行康复训练的80例ASD儿童随机分为TEACCH治疗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分别比较两组ASD患儿在康复治疗开始前、训练3个月后及6个月后的功能改善情况,应用PEP-3进行全面的发育评估。结果 TEACCH治疗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患者在康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较开始训练前功能均有提高,训练3个月后,TEACCH治疗组在情感表达(t=2.264)、非语言行为特征(t=2.706)、语言行为特征(t=2.210)、个人自理(t=3.328)、适应行为(t=2.090)及总体行为特征(t=2.706)等方面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有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6个月后TEACCH治疗组患者在认知(t=2.552)、语言理解(t=2.699)、情感表达(t=2.649)、非语言行为特征(t=2.524)、语言行为特征(t=2.605)、个人自理(t=3.129)、适应行为(t=2.055)及总体行为特征(t=2.583)等方面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有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业的康复训练对于ASD儿童的康复均有促进作用,结构化教学对于ASD儿童发育水平的提高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结构化教学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某医院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60例进行研究,对60例患儿采用单双号方式进行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结构化教学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感觉统合训练,均进行6个月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与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得分状况、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与训练前比较,两组患儿的言语、行为、交流、认知方面症状均有了显著改善,观察组临床表现评价总分为(74.5±4.4)分,高于对照组的(55.4±3.8)分,(P值均<0.05);训练后观察组患儿的CARS、ABC评分分别为:(25.3±3.8)分、(60.6±5.5)分,低于训练前评分:(40.5±4.4)分、(85.2±5.8)分,对照组患儿CARS、ABC评分分别为:(33.2±4.2)分、(72.3±4.7)分,低于训练前的(41.0±3.8)分、(84.7±4.9)分,训练后观察组患儿CARS、AB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训练后,两组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观察组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结构化教学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模式治疗孤独症患儿,可以减小患儿的CARS与ABC评分,改善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孤独症儿童听觉统合治疗的近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进行听觉统合治疗的近期疗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62例孤独症患儿进行听觉统合治疗。采用中冈韦氏幼儿(或儿童)智力测验(China-Wechsler Young Children Scale of Intelligence,C-WYCSI)or China-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of Children,C-WISC)、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PPVT)、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比较治疗前、后孤独症儿童临床行为的改变。【结果】听觉统合治疗3~6个月后,孤独症儿章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cent,IQ)、适应商(adaptive deviation quotient,ADQ)较治疗前提高。(ABC)量表分值较治疗前降低,语言、行为、情绪、交往、感知以及饮食睡眠等方面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听觉统合治疗对儿童孤独症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期综合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疗效,为今后开展孤独症患儿康复、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多感官刺激等综合训练方法,对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接受训练的45例孤独症患儿开展为期3个月的短期综合训练。每周训练6 d,每天训练3.5 h,采取一对一和一对三小组训练相结合,于训练前、训练3个月末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心理教育评定量表(PEP)对患儿进行评价。结果45例孤独症患儿ABC总分由训练前的92.95分下降至55.14分(P0.01);CARS总分由训练前的37.12分下降至29.48分(P0.01),ATEC总分由训练前的68.00分下降至57.09分(P0.05),其中行为因子由训练前的21.77分下降至17.86分(P0.05),但在语言、社交、感知觉因子的分值训练前后未见显著差异;PEP的发展分数由训练前的54.33分提高至84.38分(P0.01),7个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短期综合训练对孤独症的异常行为改善有较好的作用;但其语言、社交、沟通能力的提高尚需要长期、更高密集度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孤独症儿童听觉统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初诊孤独症患儿86例,47例采用第三代数码听觉统合训练仪(TL2001-A型)进行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AIT)(干预组), 39例未作AIT干预(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量表)、自制观察行为量表(Self- prepared Questionnaire,SPQ)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评定。结果 1)与治疗前相比,干预组ABC量表评分中感知、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等因子分及总分明显提高或降低(P<0.05),对照组感知因子分提高或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治疗后感知、自理及总分提高或降低(P<0.05)。2)干预组自制观察量表中语言、交往、感知、行为、情绪等方面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干预组治疗后主动语言少、交往困难及注意涣散因子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听觉统合治疗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结合听觉统合训练治疗学龄前儿童智力低下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61例学龄前智力低下儿童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感觉统合、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家庭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指导家庭康复训练的同时接受引导式教育结合听觉统合训练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间的治疗后疗效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干预后研究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前后IQ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听觉统合训练治疗对学龄前智力低下儿童的智能发育以及智力水平的提高显著高于单纯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为提高患儿生存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在专科收集60例(男51例,女9例,年龄1.5~5.5岁之间)孤独症患儿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采取诊断评估后,按照患儿特征制定个别化的教育干预治疗计划,治疗中采取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结构化教育(TEACCH)及关系发展干预(RDI)相融合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并强调家庭参与到患儿的治疗干预中。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进行干预疗效评估。 结果 60例患儿ATEC总分由训练前的(79.83±16.98)分下降到(46.82±6.95)分,量表中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四个分项目得分都明显下降,且<3岁干预组在语言、社交、行为上的分数下降较>3岁干预组更甚;SM由训练前的(7.43±1.16)分提高到(8.87±1.06)分,<3岁干预组提升优于>3岁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通过综合干预,孤独症儿童在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及生活适应能力上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尤其是3岁前进行干预的孤独症儿童能力提高更为明显。 结论 综合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孤独症症状及改善其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18~36月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神经发育特点,为后期评估、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2019年因语言问题首次就诊的18~36月龄婴幼儿,根据“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及“早期语言发育进程量表”结果分为单纯语言发育迟缓组与多能区发育迟缓组,比较两组儿童各能区发育、早期语言水平,以及孤独症筛查阳性检出率。结果 共有700例婴幼儿入选,两组间月龄(t=-1.73,P=0.09)、性别(χ2=2.06,P=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年龄构成比存在差异(χ2=9.124 ,P=0.01)。多能区发育迟缓组在语言、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及社交能区均更为落后(t=15.08,20.26,25.68,18.76,39.79,P<0.001)。在早期语言水平方面,多能区发育迟缓组在总的早期语言发展水平、语音和语言表达、听觉感受理解、视觉相关语言方面较单纯语言发育迟缓组均更低(t=8.20,10.23,9.18,11.39,P<0.001)。单纯语言迟缓组语言能区的落后与精细运动、适应性及社交DQ存在相关性(r=0.127,0.146,0.238,P<0.001),而多能区发育迟缓组语言能区的落后与各能区DQ均存在相关性(r=0.154,0.392,0.390,0.435,P<0.001);多能区发育迟缓组孤独症筛查阳性检出率更高(χ2=61.69,105.17,P<0.05)。结论 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合并多能区落后时存在语言发育的显著落后,应进一步完善检查,注意识别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血清浓度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方法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选择已明确诊断的孤独症儿童40例,并按照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The Children Autism Rating Scale,CARS)标准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病情分级;另选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受试儿童血清中tPA和PAI-1水平。用SPSS 20.0统计软件做两组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儿童血清tP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而病例组儿童血清PAI-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按病情分级后,轻度孤独症儿童血清tPA水平与对照儿童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孤独症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明显降低(P0.05),轻、重度孤独症儿童之间的t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重度孤独症儿童血清PAI-1水平与对照儿童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轻、重度孤独症儿童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无论是对照组还是病例组均未发现tPA和PAI-1水平存在性别差异(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血清tPA水平明显降低,而PAI-1水平明显升高,推测两者在孤独症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由沙盘治疗、感统训练和父母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心理治疗对儿童多动症的疗效。方法 在唐山市三家医院选取69名符合DSM-Ⅳ中儿童多动症标准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4人,对照组35人。实验组进行综合心理治疗,包括沙盘游戏治疗1次/周,共20次;感觉统合训练3次/周,共60次,3个疗程;对其家长进行培训1次/2周,共8次。对照组不干预。干预前后使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和简式育儿压力量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Short Form,PSI-SF)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综合性心理治疗后实验组PSQ量表除心身问题外,其余各因子较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育儿压力各因子较干预前显著,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两个量表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沙盘治疗、感统训练和父母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心理治疗模式可以有效改善ADHD患儿的多种症状,有效缓解其父母的育儿压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不同认知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在心理教育评估量表第3版(PEP-3)中反应特征, 为临床诊断和康复提供可循依据。方法 以智力测试结果为界定标准, 选择低功能ASD(LFA)、高功能ASD(HFA)和正常对照组儿童各26例, 各组性别、年龄相匹配各组男23例、女3例, 年龄在2~5岁间, 平均年龄分别为(40.92±9.60)、(40.07±7.60)、(40.12±9.31)月, 采用香港版PEP-3量表的功能发展量表对其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LFA儿童在PEP-3所有功能领域的原积分和发展年龄均明显落后于对照组(P<0.001), HFA组的认知、大肌肉测验的原积分和发展年龄均低于对照组(P<0.05);LFA组的认知、语言表达、语言理解、模仿测验的原积分和发展年龄均明显低于HFA组(P<0.001), 小肌肉测验的原积分和发展年龄均低于HFA组(P<0.05)。LFA组在合成项沟通和体能的功能商数表现为“低-高”趋势(51.68±14.34 VS 75.08±9.00, P<0.001), HFA组则呈现“均衡”现象(91.40±12.93 VS 87.02±11.66, P=0.205)。结论 不同认知功能ASD儿童PEP-3评价结果反映了不同模式, 可作为辅助诊断和教育干预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疗效研究,以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各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区评分、TUG时间及PEDI移动能力部分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移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干预效果,为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诊断为ASD的2~5岁儿童4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PRT组,每组各23例。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均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估。结果 常规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分数均降低(t=5.505、3.102、3.425、4.058,P<0.05)。PRT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感觉能区、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语言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及CARS总分均降低(t=6.087、2.861、4.618、5.509、5.621、6.578、7.398,P<0.05)。PRT组ABC总分、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语言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及CARS总分分数差值显著高于常规组(t=8.965、5.488、3.761、5.508、2.612、5.618,P<0.05)。结论 PRT治疗可有效改善ASD儿童的社交、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