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组48例,非糖尿病高血糖组86例和非糖尿病正常血糖组192例。按照脑梗死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和缺血性脑卒中CT扫描病灶范围评分法,对照分析了脑梗死后高血糖症与临床表现及脑缺血性损害程度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后高血糖不仅临床表现病情重(P<0.01)和脑缺血性损害范围大(P<0.05),而且对卒中短期预后也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血糖对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6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三组:糖尿病组24例,非糖尿病高血糖组43例和非糖尿病正常血糖组96例。按照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和缺血性脑卒中CT扫描病灶范围评分法,对照分析了卒中后高血糖症与临床表现及脑缺血性损害程度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急性脑卒中后高血糖不仅临床表现病情重(P<0.01)和脑缺血性损害范围大(P<0.05),而且对卒中短期预后也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日间嗜睡及急性期神经功能转归情况,探索日间嗜睡与急性缺 血性卒中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6月-2015年9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8 h内的住院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入院时及发病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 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入院时日间嗜睡量表[爱波沃斯嗜睡量表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评分等,回顾性评估患者发病前一个月的ESS评分,分析其与患者基线 特点、入院NIHSS评分、入院ESS评分、发病14 d NIHSS评分、发病14 d与发病时NIHSS评分差值(△NIHSS) 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发病前ESS评分将患者分为嗜睡组和无嗜睡组,比较两组入院时NIHSS、发病 14 d NIHSS、△NIHSS及入院时ESS评分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10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结果显示:①发病前ESS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 14 d NIHSS评分及入院时ESS评分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199、0.276及0.407,P值分别为 0.041、0.004及<0.001;发病前ESS评分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9,P =0.042; ②嗜睡组28例,非嗜睡组78例,嗜睡组入院时NIHSS、发病14 d NIHSS及入院时ESS评分明显高于非嗜 睡组,P值分别为0.033、0.043和<0.001。嗜睡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非嗜睡组,P =0.046。 结论 发病前存在日间嗜睡的患者在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入院时及发病14 d病情更加严重,短期 预后更差,并且卒中后日间嗜睡程度会加重。  相似文献   

4.
帕罗西汀对卒中后抑郁P300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卒中后抑郁(PSD)患帕罗西汀治疗前后P300的研究,探讨PSD患认知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第2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46例PSD患,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7例。治疗前后均经汉密 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及听觉oddball刺激序列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t-test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均数有显性差异。结果;治疗后PSD患P3潜伏期显缩短(P<0.01)且波幅显增高(P<0.05);治疗前后PSD患MMSE具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PSD患的认知损害可能与5-HT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蝎毒制剂-速可平(SV)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UC患者随机分组,采用蝎毒制剂-速可平保留灌肠(治疗组),同时与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肛栓剂(对照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及肠粘膜结构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主要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也均有显著的改善(P<0.01或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治疗组平均治疗时间为34天,而对照组为48天(P<0.05),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0%和93.3%与对照组33.3%和8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治愈病例进行6个月及12个月的随访,治疗组复发率分别为11.1%和16.7%与对照组40%和6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1);两组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3%和13.3%(P<0.01),结论:速可平对UC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同时能改善UC相关的免疫学指标,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老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脑磁共振显像三维测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老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者的脑形态结构变化特点。方法 于1999年1月至2000年6月用脑磁共振显像(MRI)三维测量法组织分割和体积测量分析技术,检查有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老年人21例(MCI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29名(NC组)。结果 (1)MRI测量:与NC组相比,MCI组的颅内总体积少5.2%,灰质体积少8.8%,灰质百分比少3.9%,总脑脊液多12.3%,两组差异有显著或非显著性(P<0.05或P<0.01)。(2)多元逐步判别分析:脑灰质和侧脑室体积具有非常显著性判别意义(P<0.01),两组判别总正确率为74.5%。结论 MRI三维测量有助于了解老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者的脑部形态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编“精神分裂症患预后及相关因素调查表”对某部符合CCMD-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共165例进行调查发现:(1)发病年龄与预后呈正相关,(χ^2=4.3,P<0.05);发病因素以精神因素为诱因的预后较不明原因为优(χ^2=4.5,P<0.05);起病形式以亚急性和急性起病优于慢性起病,分别为(χ^2=4.1,P<0.05),和(χ^2=10.7,P<0.01);有家族史的显进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χ^2=7.0,P<0.01),无家族史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有家族史(χ^2=5.9,P<0.05);病程与预后呈负相关(χ^2=4.3,P<0.05);维持治疗与预后呈正相关(χ^2=7.0,P<0.01)。提示精神分裂症患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做好防治宣传的同时,应加强治疗,督促坚持服药,提高患服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乌灵胶囊作为黛力新的增效剂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 PubMed 、Cochrane 图书馆、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EMbase 和 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中关于乌灵胶囊作为黛力新的增效剂治疗 PSD 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截止时间设定到2016年2月。两名评价员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独立地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Meta 分析使用 RevMan 5.2软件。结果共有11篇 RCT 符合纳入标准。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黛力新相比,乌灵胶囊联合黛力新能更好地降低抑郁评分(SM D =-1.72,95% CI =-2.08~-1.36,P <0.01)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M D =-1.27,95% CI =-1.80~-0.74,P <0.01),总有效率更高(RR =1.12,95% CI =1.05~1.19,P <0.01),且不良反应更少(RR =0.54,95% CI =0.35~0.83,P <0.01)。结论乌灵胶囊作为增效剂能显著提高黛力新治疗 PSD 的疗效,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0.2 g口服,3次/d ,疗程14 d。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4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 ,BI)评分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 d及治疗14 d C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 d C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C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2组C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C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卒中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NO和SOD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卒中和卒中并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患者一氧化氮(N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了解自由基对上述疾病变化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28例脑出血,26例脑梗死,30例急性及卒中并MOF及25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浆NO及SOD含量。结果:急性脑出血、脑梗死组、卒中并MOF组血浆N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O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卒中并MOF死亡组NO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组,SOD明显低于存活组。结论:氧自由基参与急性脑卒中和急性脑卒中并MOF的病理生理过程,故血中NO及SOD的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狭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与卒中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7例,依据经颅多普勒(TCD)和(或)MRA、DSA检查结果,分成血管狭窄组与非狭窄组。比较两组平均随访25.69个月时发生的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和死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卒中再发和预后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卒中的风险和累积生存率,采用对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结果:在随访的197例患者中,失访8例,共有189例资料完整。狭窄组(32.6%)与非狭窄组(15%)的卒中发生率(P=0.01)和预后(P=0.014)有显著差异;狭窄组50%的卒中再发时间为47个月,显著短于非狭窄组的53个月(P=0.0145)。结论:脑血管狭窄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因素,有血管狭窄者卒中再发率高于无脑血管狭窄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睡眠图异常改变及与抑郁症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多导睡眠图对62例脑卒中和3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整夜睡眠描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卒中后抑郁组与对照组和非抑郁组比较多项睡眠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1);卒中后抑郁组的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明显低于抑郁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卒中后抑郁状态病人除具有睡眠障碍在多导睡眠图改变外,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是一个较为特征性的改变。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可能与脑内5-TH递质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A型内毒毒素治疗脑血管病后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脑血管病(CVD)后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国产BTA-X局部注射治疗42例CVD后肌痉挛患者。注射剂量、位点数根据受累肌肉大小、多少及痉挛程度采取个体化原则,注射部位按照解剖学体表标志定位。观察注射前后肢体肌力、肌张力(改良Ashworth评分)及功能等改变。结果 注射后患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评分、步速、步长,踝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1、P<0.05、P<0.01);注射后12.12%(4/33)患者出现轻度下肢无力,持续4-6周后自行好转。结论 BTX-A局部注射是治疗CVD后肌痉挛的一种安全、简便的有效方法,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4.
精神科三班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精神科三班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100名三班护士,其中精神科70人,非精神科30人(包括精神科门诊),将两组评分进行相互比较,并分别与中国成人常模比较。结果:精神科三班护士与常模比较,所有指标都差于常模,除阳性症状均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两指标为显性差异(0.05>P>0.01)外,其余统计指标均有高度显性差异(P<0.01),与非精神科三班护士比较,全部指标都差于非精神科三班护士,有高度显性差异(P<0.01),45.71%的精神科三班护士有心理问题,万以抑郁,强迫症状,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为突出,结论:精神科三班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应对她们加强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努力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改变特点,评价其对于脑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测发病后不同时期(1~12d)SEP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改变,结合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Barthel指数、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评分以及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与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的关系。25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发病后4d内各型脑卒中患者的SEP—P15、N20、P25和P40峰潜伏期较正常对照显著延长(P〈0.01)。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d内SEP异常率高于发病后5~12d测定结果。发病后4d内,幕下脑出血和后循环脑梗死患者SEP—N20峰潜伏期与其病灶大小呈正相关(P〈0.01)。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SEP—N20峰潜伏期与其血清NSE水平和CSS评分呈正相关(P〈0.01)。各型脑卒中患者SEP—N20峰潜伏期与其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SEP—N20峰潜伏期异常反映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脑损伤和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并可作为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昏迷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含量在恢复期和急性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 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急性期又较恢复期高(P,0.05,P<0.01),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TNF-α,IL-1β可能参与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及再灌注损伤,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兵心理适应不良及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新兵入伍初期心理适应状况及心理健康水平,为开展心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陆军适应不良量表和军人心理健康症状问卷(SCL-90)对1440名新兵进行心理测试。结果:(1)新兵心理适应不良发生率为4.8%,其适应障碍表现按因子分高低依次为情绪障碍、行为问题、社交不良和人际关系不良。(2)新兵SCL-90量表评定中的F1、F2、F4、F5、F7、F8和F9因子分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而F3、F4、F5、F6和F9因子分显低于军人常模(P<0.01);新兵中度及以上心理痛苦水平(各因子分>2)的发生率为9.8%-32.4%。(3)新兵心理适应不良量表与SCL-90问卷各因子分间相关系数为0.235-0.554,均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高于军人常模而低于国人常模,少数人员存在适应性障碍。  相似文献   

18.
早期程序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早期程序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A组)和对照组(B组),均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A组同时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48h后配合程序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殆疗前和治疗1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殆疗1月后还进行ADL缺陷程度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在治疗后C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DL缺陷程度比较,A组明显改善,且显著优于B组(P〈0.01);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A组显效率51.4%、有效率82.9%;B组分别为28.6%、51.4%,康复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康复组死亡率(11.4%)和对照组(14.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程序康复对急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及ADL改善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精神障碍诊断量表(DSMD)对偏执型及未定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三级查房确诊的332例偏执型及未定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应用与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相配套的DSMD进行测评。结果:(1)偏执型组的怪异外表(15.7%),情感交流障碍(51.2%),个人卫生差(36.1%)不合作(20.5%)的比例低于未定型组(分别为30.7%,78.9%,48.8%,31.9%;P<0.01和P<0.05),两组感知障碍的差异无显著性;偏执型组情感平淡(56.6%),情感不协调(41.0%)的比例低于未定型组(84.9%,58.4%,P<0.01),而敌意则相反(为30.7%,19.9%,P<0.05),偏执型组行为怪异的比例(31.9%)低于未定型组(42.8%,P<0.05)。(2)偏执型组的妄想观念(92.8%)及被害妄想(68.7%)等的比例高于未定型组(分别为79.5%和48.2%,P<0.01和P<0.05),(3)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的受损程度均较严重,以未定型组为著,结论:DSMD有助于对偏执型及未定型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严重脑外伤患者预后与血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测定了59例成人严重脑外伤(GCS≤8分)入院时或术后24小时内血糖含量,结合临床病情及预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脑外伤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入院时或术后血糖水平与GCS显著相关(P<0.01),入院时或术后血糖水平与病人的预后亦显著相关(P<0.01),入院时或术后血糖含量≥11.1mmol/L者,死亡率明显增高(P<0.01)。结合文献,讨论了严重脑外伤急性期高血糖及应的发生机理,对预后的影响及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