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头状骨带蒂移位与血管蒂骨瓣植入治疗月骨无菌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带骨间前动脉背侧支血管蒂的头状骨移位术与以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瓣植入术联合应用治疗月骨晚期缺血性坏死的结果。方法:对46例患者行坏死月骨摘除,头状骨带蒂移位后以血管蒂骨瓣植入填塞头状骨空隙。结果:术后随访16~48个月,平均21.5个月,45例腕痛完全消失,1例明显缓解,握力平均达健侧的80%,腕关节活动范围达健侧的75%。结论:2种术式的联合应用对Ⅲ、Ⅳ期月骨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腕骨间融合联合带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采用腕骨间融合联合带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的疗效作一评估。用此法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Ⅲ期,Lichtman)8例.月骨切除后用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腕骨间融合采用舟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融合5例,舟骨、头状骨融合3例。随访8~44个月,平均29个月。8例腕痛全部缓解,腕关节活动比术前改善:背伸达正常侧的58.8%,屈曲达51.4%。握力比术前增加46.9%。X线片结果:带蒂豌豆骨移位骨位置正常,无骨硬化;1例术后2年发现豌豆骨萎缩。8例病人中有6例恢复原工作,2例因社会原因改换工作。我们认为腕骨间融合联合带蒂豌豆骨移位是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Ⅲ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带双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应用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及升支、臀中肌支双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及升支、臀中肌支双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2例(32髋),其中男18例,女14例;Ficat Ⅱ期15侧,Ⅲ期17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5-38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根据手术前后Ficat分期改变进行影像学评价,对其中的9例进行手术前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明确坏死股骨头血运重建状况。结果术后两髋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头得到重建的病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提高(术前平均55分,术后88.6分),本组临床成功率为90.6%,影像学成功率为87.5%。9例重建股骨头手术前后DSA评估提示血管蒂充盈好,骨瓣血运丰富。结论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及升支、臀中肌支双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瓣血供确切,股骨头血运重建良好,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头状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方法 对18例Lichtman分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采用坏死月骨摘除,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结果 术后随访1~5年,平均32个月,移位头状骨有可靠血运,16例腕痛消失,2例仍有轻度腕痛,优良率100%。结论 应用该法替代月骨支撑腕关节,符合腕关节功能解剖,是治疗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腕月骨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腕月骨缺血性坏死23例的临床效果。方法:3例采用带掌背血管蒂的骨瓣月骨植入术;20例采用月骨切除和带血管蒂的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结果:随访8~51个月,平均30个月。22例腕痛缓解,腕关节活动改善,背伸达正常的53.4%,屈曲达44.2%,握力达正常侧的80.9%。X线照片显示带掌背血管蒂骨瓣月骨内植入后月骨密度降低。带蒂豌豆骨转移位置正常,2例术后2年发现豌豆骨萎缩。腕高比值0.49,McMurtry指数0.29.桡舟角平均56.8。结论:应用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是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Ⅲ期的一种有效方法,月骨缺血性坏死Ⅱ期应采用月骨再血管化手术。  相似文献   

6.
带蒂骨瓣移位术治疗距骨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治疗距骨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采用带蒂骨瓣移位术治疗距骨缺血性坏死24例,9例采用内踝前动脉蒂第1楔骨瓣,4例采用跗内侧动脉蒂第1楔骨瓣,11例采用跗外侧动脉蒂骰骨瓣。术后随访3年~5年6个月,优16例,良4例,差4例,有效率为83.3%。认为,带蒂骨瓣移位术是治疗距骨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完善带血管蒂的不同骨瓣转移术治疗股骨头坏血性坏死。方法;应用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大转子骨瓣,联合升支髂骨瓣和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膜)瓣3种方法。6种术式对股骨头进行了修复和再造,临床应用191例220侧。结果;115例130侧经1年6个月至11年随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带血管蒂的大转子骨瓣联合髂骨(膜)瓣转移的方法适合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各期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带血管蒂头状骨瓣移位治疗终末期月骨缺血性坏死的远期疗效。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1月,采用带血管蒂头状骨瓣移位治疗16例LichtmanⅢB或Ⅳ期月骨缺血性坏死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27~59岁,平均38.8岁。发病原因:创伤10例,原因不明6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腕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症状持续时间5~32个月,平均26.5个月。患侧腕高度指数为0.88±0.05,桡舟角为(63.8±9.1)°。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年4个月~9年,平均5.8年。末次随访时,腕关节VAS评分为(2.0±1.5)分。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度均显著小于健侧(P0.05);握力及腕关节功能Evans评分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97,P=0.327;t=—1.852,P=0.077)。X线片测量示,患侧腕高度指数为0.94±0.03,桡舟角为(48.4±4.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27,P=0.000;t=5.987,P=0.000)。6例出现桡骨背侧与头状骨背侧硬化带,2例出现舟骨旋转。结论采用带血管蒂头状骨瓣移位治疗终末期月骨缺血性坏死,尽管存在不同程度腕关节功能受限,但因腕关节疼痛消失及握力显著改善,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旋股内侧血管深支大转子骨瓣移位术治疗中、青年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期疗效。方法 系统随访37例,平均随访时间6年。结果 带血管蒂大了骨瓣移位术治疗3、4型胶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已出现缺血性坏死者的远期效果较理想。术后总效率100.0%,效果满意率94.6%。结论 带旋股内侧血管深支大转子骨瓣移位术可作为治疗3、4型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方法 对 18例Lichtman分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采用坏死月骨摘除 ,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结果 术后随访 1~ 5年 ,平均 32个月 ,移位头状骨有可靠血运 ,16例腕痛消失 ,2例仍有轻度腕痛 ,优良率 10 0 %。结论 应用该法替代月骨支撑腕关节 ,符合腕关节功能解剖 ,是治疗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潘伟  李波  简月奎 《骨科》2017,8(2):150-152,156
目前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作为脊柱后路稳定的"金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如果病人合并骨质疏松症,其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将大大增加.骨水泥强化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提高骨质疏松性椎体术后骨质疏松椎体的稳定性,还能明显改善固定节段的周期性抗屈能力,为骨质疏松性椎体提供坚强、持久的内固定,从而有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但骨水泥强化技术也存在并发症,如骨水泥渗漏、加快邻近节段退变、增加骨折风险等.本文通过对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力学特性、骨水泥的选择、强化方式及近远期并发症等方面对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 5 8例胸腰椎骨折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的同时 ,用自制植骨推注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中后路植骨治疗 ,术后卧床 2~ 3周 ,腰背肌锻炼、腰围固定。结果 本组随访 2个月~ 2年 3个月 ,优良率达 81% ,全部患者均在术后 2~ 3周活动 ,无断钉、断杆、松动、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评价有两个方面 :①影像学评价 :包括椎体高度的恢复 ,椎管侵占率的恢复 ,脊柱矢状面的Cobb角。 4 7例患者椎体骨折基本达到解剖复位 ,远期复查椎体高度无丢失情况。②神经功能和临床评价 :4 1例合并神经损伤的病人Franke评级平均提高 1 5 1级 ,脊柱无明显畸行 ,无严重腰痛和下肢疼。结论 RF、AF、SF椎弓根系统对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后路手术不加大创伤的同时 ,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 ,使病人能早期活动 ,减少内固定物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杆 ,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1988~1994年手术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12例,其中用拇指背动脉掌骨瓣治疗9例,随访半年~6年,骨折3个月全部骨性愈合,8例腕部功能恢复正常,1例因术前功能较差,术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作者认为本术式血管位置表浅,变异少,血管蒂长,易于解剖,操作简便,且带血管蒂的骨瓣成骨作用强,骨折愈合时间短,腕关节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Herein is describ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 a new path for pedicle screw insertion for lumbar vertebral fusion. Because the points of insertion are under the end of the 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 and because the screws are inserted toward the lateral side, there is less soft tissue development than with the conventional technique; the CBT technique therefore enables less invasive surgery than the conventional technique. However, it has some drawbacks. For example, in the original CBT approach, the points of insertion ar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end of the 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 Because this joint has been destroyed in many patients who have indications for intervertebral fusion surgery, it is sometimes difficult to use it as a reference point for screw insertion location. With severe lateral slippage, the screw insertion site can become significantly dislocated sideways, with possible resultant damaging to the spinal canal and/or nerve root. The CBT technique here involved inserting the screws while keeping clear of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side view X‐ray fluoroscopy and using the end of the 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 and the isthmus as points of reference for screw location.  相似文献   

15.
咸宝山  孙渊  咸如良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0):750-753,I0002
目的探讨采用改进后手术器械带血管蒂髂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长期随访效果,为股骨头坏死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自1983年11月至2006年5月,采用沿股骨颈纵轴开窗减压,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转位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术后仍有部分病例股骨头出现二次塌陷。因此,特殊设计了手术器械,沿股骨颈前下方向股骨头外上方开窗减压植骨。结果患者髋关节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股骨头未出现二次塌陷,关节功能恢复。平均随访13.6年(10418年)。手术前与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髋关节创伤后的功能评分(Sanders),手术前平均35.69,手术后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52.89,总分明显增加,优良率94.1%。结论手术器械及术式改进后,移植骨支撑股骨头负重区,更加符合生物力学要求,能有效防止股骨头塌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以减少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方法:应用带血供骨瓣转移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36例,其中带肌蒂骨瓣22例,带血管蒂骨瓣14例。结果:28例得到2~8年随访,按照中华医学会骨坏死学推荐的疗效评价标准。优21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为92.86%、结论:带血供 骨瓣移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可促进骨折愈合、降低股骨头坏死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另一侧经椎弓根通道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行椎体内植骨。结果所有患者椎弓根钉棒系统无松动,无断钉、断棒。伤椎高度及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愈合良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Frankel评定标准: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5例,E级16例。结论经一侧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近期疗效观察。方法12例中Ⅱ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齿状突不连3例,横韧带损伤4例。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置入螺钉,以连接板将寰枢椎固定螺钉锁定,使寰枢椎得到稳定,在寰枢椎后弓间植入颗粒状骨。结果12例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0·5个月,均获骨性融合。1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疼痛,经治疗1个月后痊愈。9例脊髓功能明显改善,2例略有改善,1例无变化。结论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可以使寰枢椎即刻得到坚强的三维稳定,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骨密度对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影响之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骨密度(BMD)对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腰段脊柱标本,应用DEXA测试每个椎体的BMD,并游离成单个完整椎体标本,按BMD0.9g/cm2为正常值的最低限。将标本分为正常组和骨质疏松组。按标准操作安置Dick钉,应用生物力学方法,测试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和矢状面摆动1°~5°时的弯矩、旋入螺钉时的最大扭力矩及螺钉拔出过程中的应变、位移和能量吸收率。结果:正常组平均BMD为1.02±0.12g/cm2,骨质疏松组为0.71±0.16g/cm2,前者最大轴向拔出力和弯矩分别为1062.8±72.2N、2.6N·m,后者为232±92.4N、0.49N·m。BMD与最大拔出力有正相关关系(r=0.907)。旋入螺钉时的最大扭力矩与轴向拔出力密切相关(r=0.894)。螺钉在椎体内摆动5°时正常组承受的最大弯矩为2.6N·m,骨质疏松组为0.49N·m。结论:BMD对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是预测螺钉牢固程度的重要指标,术前应常规测试脊柱的BMD,尤其对于老年人更为重要,最大扭力矩是术中预测螺钉稳定性的一个较好的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