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1003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例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术(MVR)555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BVR)27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39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6例,三瓣置换术10例。全组病人按≤40岁、41—59岁、≥60岁分为3组,分别为152、572、279例。结果975例(97.2%)恢复出院,死亡28例(2.8%)。3组死亡率分别为3.3%,1.7%,4.7%。死因分别为呼吸循环衰竭1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0例、室性心律失常5例、肾功能衰竭2例。发生各种并发症74例次。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瓣膜病变的有效手段,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改进和完善体外循环技术,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尽量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能减少瓣膜置换术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主动脉瓣置换时应尽量去除钙化的瓣叶,置入大一号的瓣膜,减少跨瓣压差,有利于左室重构。术中应常规探查三尖瓣,对瓣环明显扩大的病人予以三尖瓣成形术。心脏大的病人尤应注意围术期电解质的变化,防止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生物瓣的术后抗凝较机械瓣方便,并发症也少,应提高生物瓣的应用比例。围手术期处理得当,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老年病人术前合并症多、病情重,应加强围手术期监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护理经验,进而提高术后监护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至12月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清醒时间168(60~180)min。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低心排量综合征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大出血再次行开胸1例,心律失常6例,肺部炎症3例,其中死亡2例,死亡率为3.3%,死亡原因为术后出现低心排量综合征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提高术后护理质量,加强对各项指标的监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提高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成人小主动脉瓣环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对26例成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单纯主动脉瓣置换1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9例。采用Manougnian法主动脉瓣环加宽7例,瓣膜侧倾缝合置换主动脉瓣膜6例,瓣环上主动脉瓣置换13例,在双瓣膜置换中均先置换主动脉瓣后再置换二尖瓣。结果26例患者中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时间6~48个月(12±3个月),心功能均明显改善(Ⅰ级10例、Ⅱ级16例),无远期死亡。术后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1.02~1.44cm^2/m^3(〉0.85cm^2/m^3),无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PPM)。结论主动脉瓣病变伴小主动脉瓣环的成人患者行心瓣膜置换,选择新型人工瓣膜行瓣环上主动脉瓣置换是理想的选择,瓣膜侧倾缝合是可选择的方法,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时先置换主动脉瓣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大部分患者无需行瓣环扩大术。  相似文献   

4.
再次心瓣膜置换术203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203例患者中首次术式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117例,二尖瓣直视分离术13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69例,生物瓣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再次手术方式为二尖瓣置换术185例,双瓣膜置换术1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52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21例.结果 203例中,术中死亡6例,死亡率2.96%;术后30天内死亡19例,死亡率9.64%,术后死亡原因主要为低心排血量.总死亡率为12.32%,其中1981~1988年围术期死亡率为35.29%(12/34),1989~1994年为10%(9/90),1994年以后为5.06%(4/79).术后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52例,占总病例数的25.62%. 结论再次瓣膜病变患者需尽早行手术治疗,积极改善术前心肺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及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动物组(16只犬)和临床组(1例临床病例)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胸壁做一个4~5 cm小切口和2个1.5 cm小孔,用自行设计的腔静脉阻断器阻断上下腔静脉,升主动脉插冷灌针灌注停跳液保护心肌。间断缝合人工机械二尖瓣膜和主动脉瓣膜。结果实验动物组:体外循环时间104~196 m in,(143.2±46.5)m 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58~128 m in,(82.4±26.1)m in。术后取出心脏标本检查,人工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缝合确切,无松线及周围组织撕裂。临床组1例:体外循环时间157 m 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12 m 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0 h,术后胸腔引流液150 m l,术后住院时间10 d;术后随访9个月,未发现瓣周漏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心脏超声示人工瓣膜活动良好,无瓣周漏。结论胸腔镜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技术上可行。  相似文献   

6.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776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死亡率,总结776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776例心瓣膜病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5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07例,双瓣膜置换术(DVR)134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DeVega或Kay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结果 早期死亡47例,死亡率6.1%,其中MVR、AVR、DVR的死亡率分别为4.9%、6.5%、10.4%。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病变的可靠、有效手段。加强围术期处理,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积极施行瓣环成形术对改善心脏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的手术疗效与晚期效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4437例心脏瓣膜置换于术病人进行同顺性研究,定量评估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瓣膜置换手术住院死亡风险模型,以及安贞医院瓣膜置换手术风险评分系统.方法 选取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数据库中收录的主动脉瓣置换术病人848例,二尖瓣置换术病人2202例,主动脉瓣、二尖瓣舣瓣膜置换术病人1387例.选取术前.术中33个临床指标作为住院死亡的可能影响因素,利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然后利用多因素分析确立3种手术的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模型.结果经多因素分析,年龄、体表面积、心功能分级、术前肌酐和体外循环时间是主动脉瓣置换术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心功能分级、术前心衰史、心胸比率、短轴缩短率、病因、左心室收缩末径,体外循环时间和术中1ABP是二尖瓣置换术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年龄、心功能分级、术前心内膜炎、糖尿病史、既往二尖瓣球囊扩张术,体重指数和体外循环时间是丰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的住院死亡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主动脉瓣置换术模型0.921(95%CI,0.874~0.967),二尖瓣置换术模型0.859(95%C1,0.813~0.905),主动脉瓣、二尖瓣舣瓣膜置换术模型0.868(95%CI,0.827~0.908).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主动脉瓣置换术模型χ~2=1.463,P=0.993,二尖瓣置换术模型χ~2=8.720,P=0.366,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模型χ~2=8.134,P=0.420,预计病死率与实际观测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个模型能够定定量评估瓣膜置换术病人住院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62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总结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手术适应证选择。方法:1991年5月至2002年7月共为62例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病人施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置换术56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43例,左房折叠术12例。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28例(45.2%)。早期死亡11例(占17.7%),晚期死亡4例(6.5%)。影响瓣膜置换术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严重左室扩大[收缩末直径(ESD)≥6.0cm和舒张末直径(EDD)≥8.0cm]、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EF)≤O.40和短轴缩短率(FS)≤0.25,围术期室颤和术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室颤和术前严重左室扩大伴收缩功能下降。结论:提高此类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妥善处理围术期和术后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后并发心脏压塞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例瓣膜置换术后出现心脏压塞的临床资料。总结出现此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心脏压塞发生于二尖瓣置换术后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2例,联合瓣膜病变行双瓣置换术后3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5例康复出院,2例死亡。结论心脏压塞是瓣膜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主动有效的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19mmSt.Jude Regent瓣的在体有效瓣口面积及植入后是否发生瓣膜一患者不匹配现象(PPM)。方法 2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术中测量的主动脉瓣环径大小分为19mm Regent瓣组和21mm其它双叶机械瓣膜组,均常规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于术前和术后3~6个月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及有效瓣口面积等参数。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及术后3~6个月内未发生心脏事件,术后3~6个月左心室重量均较术前减轻;两组患者的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左心室重量减轻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19mm St.Jude Regent瓣与21mm其它进口双叶机械瓣有相同的有效瓣口面积和血流动力学效果;(2)在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中,当主动脉瓣瓣环径偏小时应用19mm St.Jude Regent瓣是比较安全的,不会增加术后早期的心脏事件,不会发生术后早期的PPM;(3)对于PPM的标准,应进一步扩大病例数量、延长随访时间,进行深入研究;(4)St.Jude Regent瓣有临床应用价值,但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