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及BRCA2基因突变与健康人的差异。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对83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与86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的血液标本,针对BRCA1和BRCA2基因,选择4个突变发生率较高的外显子[BRCA1中的第5、11(11A、11B)、18外显子,BRCA2中的第11外显子]共5对引物进行突变检测,并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具有单核苷酸多态的碱基位点作单核苷酸多态性定性分析。成组设计的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部分散发性乳腺癌患者和健康人BRCA1基因第5外显子的cDNA 273和287(C→G和A→T),第11外显子的2430、2532、2630、2685、3191、3232和3667、3876(T→C、T→C、T→G、T→C→G、A→G、A→G和C→A)以及第18外显子的5206和5214(T→A和C→T)碱基位点处存在单个碱基的变化,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突变率高于健康人(14.5%比2.3%,P〈0.05);应用RFLP方法证实cDNA 2430、2630(T→C、T→G)碱基位点的变化为单核苷酸多态(SNP);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与健康人2430(T→C)碱基位点等位基因频数分布不相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较常见,而BRCA2的突变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简易的PCR方法检测BRCA1及其等位基因.[方法]根据BRCA1基因(EMBL/GenBank/DDBJ U14680)和在中国人乳腺癌患者中高频存在的BRCA1-2201T2430C2731T3232G3667G等位基因(AY304547)序列,设计二对特异性引物,分别针对正常BRCA1和上述等位基因,同时引入一对内对照引物,建立简易的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技术(PCR-SSP),并用于检测30份已知BRCA1序列的乳腺癌患者DNA样本,以及67名未知的健康女性捐血者样本.[结果]30份已知的患者DNA样本的PCR-SSP检测结果与样本的序列完全相符.67名健康女性检测结果显示6名个体(9.0%)为等位基因纯合体,32人(47.8%)携带正常BRCA1,其余29名个体(43.3%)为杂合体.[结论]PCR-SSP方法能特异性检测BRCA1基因和BRCA1-2201T2430C2731T3232G3667G等位基因,可作为检测该等位基因以及判断个体在这一突变热点位点是否发生变异的简易手段.  相似文献   

3.
谢艳茹  王晓光  潘颖 《肿瘤学杂志》2015,21(10):856-859
摘 要:[目的] 研究丽水市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及意义。[方法] 选取丽水市家族性乳腺癌患者32例,其中5例为双侧乳腺癌,抽取入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抽提全血基因组DNA,应用 PCR 技术对BRCA1的22个外显子基因序列扩增后直接测序。[结果] 32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共发现7例BRCA1基因突变,其中2例双侧乳腺癌患者检测出BRCA1基因突变,BRCA1基因突变率为21.86%,8个在BIC数据库中均有报道的突变位点。在第3、11、13号外显子发生3例4个位点同义突变,在第11、16号外显子发生6例4个位点错义突变。突变位点多数位于第11号外显子上,其中有2个同义突变、3个错义突变即2731C>T、3232A>G、3667A>G。[结论] BRCA1基因突变在丽水市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有其自身特点,研究将为丽水市乳腺癌患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河北省地区家族性乳腺癌家系中的患者及健康一级亲属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l)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6月至2008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诊的乳腺癌患者及其亲属,分别来自12个独立的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该家系中有2个及2个以上一级或二级亲属乳腺癌患病史,研究病例包括13例患者及46例健康一级亲属,共59例样本。由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基因测序技术对国内外报告中常见的4个BRCAl/BRCA2突变热点区域(BRCAl:外显子2、11、20;BRCA2外显子11)进行检测。结果发现1个BRCAl突变位点(4193insA)和1个BRCA2突变位点(5329insT),全部为移码突变;发现4个变异位点(BRCAl:4165T〉A、287G〉C,BRCA2:6251G〉T、5416C〉A),4193insA、5329insT、287G〉C携带者的家系中均有3例乳腺癌患者。结论BRCAl(4193insA)、BRCA2(5329insT)以及BRCAl:4165T〉A、287G〉C和BRCA2:6251G〉T、5416C〉A可能是河北省家族性乳腺癌相关性突变位点,其携带者家系中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建议对其一级亲属密切随访或尽早进行手术或药物干预。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中国乳腺癌家族中BRCAl基因突变情况,我们收集了15个乳腺癌家系,共41个对象,其中23例为乳腺癌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直接DNA测序法对BRCA1编码基因进行了全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在15个家系中有4例(3种)基因突变,突变比例为26.7%(4/15)。其中一例2228insC为插入突变,致编码子711处蛋白截短;另3例(2种)突变为1884A→T和3232 A→G,分别引起单个氨基酸改变。我们认为BRCA1为家族性乳腺癌的遗传基因;在BRCA1以外还存在其他的乳腺癌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l/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strand confor—mar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etion products,PCR—SSCP)和基因测序技术,对12个家族性乳腺癌家系的13例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结果:实验发现1个突变位点(4193insA)和2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4165T〉A,5416C〉A)。结论:河北地区家族性乳腺癌的BRCAl基因突变率为7.7%,低于国外和国内其它地区;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家系中成员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华东地区乳腺癌散发病例BRCA1、BRCA2基因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华东地区乳腺癌散发病例BRCA1及BRCA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应用PCR-SSCP-Sequencing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79例随机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的标本进行BRCA1和BRCA2部分基因的突变检测,共6个外显子(BRCA1中的第2、11、22外显子,BRCA2中的第9,14,22外显子)23对引物。结果:发现在BRCA1和cDNA 2430碱基处存在一个T→C的单个碱基的变化,应用RFLP方法在人群中证实为一单核苷酸多态。此SNP的分布在病例及对照中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差异,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提示华东地区人群的乳腺癌群体中的BRCA1及BRCA2的突变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BRCA1基因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SSCP(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分析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65例散发性乳腺癌BRCAI第2,3,5,8,10,12,13,14,15,16,17,18,19,20和21外显子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65例中共检测出4例突变,其中1例为5外显子的错义突变(287A〉T),1例为12外显子的错义突变(4285G〉A),1例为17外显子的错义突变(5115T〉C),1例为18外显子的错义突变(5206T〉A)。乳腺癌BRCA1的基因突变率为6.2%(4/65)。结论 BRCA1基因突变与散发性乳腺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TIN2是端粒保护蛋白复合体中的一员,其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异常.本研究检测胃癌组织中TIN2基因的突变位点,探索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选取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05-03-2013-05-14收治的胃癌患者组织标本50例,均为胃腺癌.提取5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的DNA,进行PCR扩增,对TIN2基因的6号外显子进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找到TIN2基因的突变位点,并对其突变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结果 在22%(11例)的胃癌标本中发现了TIN2基因6号外显子中两个基因突变位点,其中6%(3例)胃癌标本中TIN2基因6号外显子第90位碱基C/C突变为C/T,16%(8例)胃癌标本中TIN2基因6号外显子第241位碱基G/G突变为A/A.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两者对TIN2蛋白质的功能皆有影响,但TIN2基因6号外显子中第90位碱基C/C突变为C/T比TIN2基因6号外显子中第241位碱基G/G突变为A/A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更大,即这个突变很有可能是有害的,发现TIN2基因的突变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 发现了TIN2基因6号外显子中的两个突变位点,其对蛋白质的功能皆有影响.TIN2基因6号外显子中第90位碱基C/C突变为C/T为新发现的突变类型,其对蛋白质的功能影响更大.TIN2基因的突变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彩凤  陈葳  李旭 《现代肿瘤医学》2019,(24):4424-442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基因exon 4 的A908G、C926T、G933A、C975G 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子宫内膜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法鉴定中国陕西地区汉族89例子宫内膜癌与115例良性病变组织的这4个SNPs的基因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确定SNP位点基因型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组织的ERα基因3个位点SNPs 均呈A908A、C926C、G933G野生型;而exon 4 C975G 位点SNP呈三种基因型形式,其频率分布在两组均达到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说明具有群体代表性。两组975G等位基因的发生频率分别为48.9%和51.7%,均>1%,说明均存在exon 4 位点C975G SNP。两组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位点C975G SNP与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无关。ERα基因C975G SNP基因型与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0.05)。结论:首先在中国人子宫内膜癌和对照组中发现ERα基因exon 4 突变975G等位基因,发生频率分别为48.9%和51.7%,均>1%,但C975G SNP与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无关;且提示ERα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具有肿瘤类型和种族的特异性。首先在中国人子宫内膜癌和对照组中未发现ERα基因exon 4位点A908G、C926T、G933A 3个SNPs,表明这些位点多态性在子宫内膜癌病人中并不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