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提高肝内胆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以来18例肝内胆管癌临床资料.结果: 肝内胆管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1990年1月~2000年3月的11例肝内胆管癌全部误诊,2000年4月~2004年3月的7例经CT检查和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其中2例为迟发性肝内胆管癌;左肝内胆管癌12例,右肝内胆管癌6例;随访15例,3个月、6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80.0%(12/15),66.7%(10/15)和53.3%(8/15);9例肝叶切除术和6例非肝叶切除术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7.8%(7/9)和16.7%(1/6)(P=0.039).结论: CT检查结合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能帮助明确诊断肝内胆管癌,肝叶切除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之上的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胆道良性疾病。肝内胆管癌是第二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乙肝与丙肝病毒感染以及胆道寄生虫病等有关。鉴于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具有高发的特点,其在诱发肝内胆管癌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应予高度重视。从病理解剖来看,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的肝内胆管癌包含了从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胆管上皮内瘤变(BilIN)到胆管癌不同阶段的特征。从分子层面来看,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过表达及转录因子、生长因子的功能紊乱,诱导了正常胆管上皮细胞的癌变。同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分群的变化进一步加重了肿瘤的恶性行为。这些特点提示结石对所在胆管部位的慢性机械及炎症刺激是造成胆管上皮癌变的重要原因。针对肝内胆管癌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的特点,有关肝内胆管结石诱发胆管癌的具体机制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以便在早期发现胆管细胞癌变的证据及潜在的药物靶点,做到早期干预,提高这类病人的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癌关系的分子学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内胆管癌早期难以发现,根治性切除机会少,预后不佳。肝内胆管结石是肝内胆管癌的高危状态。肝内胆管结石导致肝内胆管癌产生是多步骤过程。cyclinD1、p53、p16等多种基因在肝内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癌间的关系,有望发现治疗肝内胆管癌的新药物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肝门区手术处理手段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诊治的86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单纯内引流术38例,姑息性切除术11例,采取联合尾状叶切除、受侵门静脉肝动脉切除重建、肝内胆管断端整形、肝门区淋巴结清扫等技术完成根治性切除37例。结果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由2002年的33.3%,提高到2007年的75.0%。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联合采用尾状叶切除、肝门部胆管断端整形、受侵门静脉切除重建及肝门区淋巴清扫等围肝门区处理手段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志苏  张中林 《腹部外科》2005,18(5):262-263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于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和肝总管上1/3段的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又称K latskin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其是胆管癌的一个独立临床类型,与起源于肝内细小胆管的胆管癌(包括那些侵犯肝门部的肝内胆管癌)和胆囊癌在临床病理特征、疗效和预后等方面都完全不同。手术切除目前仍然是肝门部胆管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达到可能治愈的唯一选择,即便是姑息性切除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单纯的置管减轻黄疸。但由于其解剖部位特殊、位置深在、容易侵犯肝门区主要血管及尾叶胆管等因素,手术切除客观上存在相当的难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6.
赵峰 《肝胆外科杂志》2010,18(4):276-277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复习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文献。肝门部胆管癌无临床特异性,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者行高位胆肠Roux-en-Y吻合术,未切除者行姑息性治疗或内引流、外引流术。结果 14例患者中8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行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3例行U型管引流术,1例因肿瘤广泛转移,阻塞肝门,胆总管中段只有1cm范围组织较软,行T型管外引流术。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根治性切除的原则是:两切断端无癌残留,肝内无转移,无淋巴结转移。术前正确评价可切除性,术中选择正确的术式是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生存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后出院的90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生存率的17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结果:本研究病人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2.6%、30.0%、22.5%,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早期发现并进行根治性切除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化疗能提高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方法 对1990-2009年肝内胆管结石伴肝内胆管癌8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发生率占同期肝内胆管结石病例的4.6%(84/1840),术前明确诊断47例;肿瘤均发生于含结石的胆管处,以左肝多见;病程1~40年,平均18年.20例迟发性肝内胆管癌发生于取石后6-16年,平均9年.临床表现为久治不愈的肝脓肿、难以控制的肝内感染、肝内阻塞性进行性黄疸和影像学提示结石部位的肿瘤性改变.84例中晚期病例65例(65/84,77.4%).行根治性切除者仅35例,姑息性切除26例,射频消融4例,单纯活检19例.结论 (1)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内胆管癌的概率较高.(2)对所有肝内占位性病变行术前、术中活检是避免误漏诊的重要方法.(3)早期诊断者行根治性切除可获得良好疗效.(4)对肝内结石伴胆管狭窄、肝段萎缩纤维化者行病灶肝段切除对继发胆管癌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研究表明,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因此加强对肝门部胆管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生存率的关键.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况,结合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如下综述.1肝门部胆管癌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胆管癌的发病率在过去的30年间不断升高,十万人中的发病率由0.32升至0.85[1],对胆管癌发病原因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探讨中,肝内胆管结石、胆汁性肝硬化、胆管囊肿、Caroli’s病、肝吸虫病等均为致癌因素,其中以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癌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2]。,流行病学统计国外肝内胆管结石占胆石症中的比率为1.3%,结石相关性胆管癌占胆管癌中的比率为2%~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肝内胆管癌手术切除的预后相关因素,探讨根治性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肝移植中心单一治疗组手术切除肝内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 ,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结果:188例肝内胆管癌病人中,163例(86.7%)经手术切除。切除病人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5%、36.2%、23.6%。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术后发生并发症共37例(22.7%),其中死亡3例(1.8%),2例为肝功能衰竭,1例为感染性休克。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缘阳性(HR=5.95,P0.001)、合并肝内胆管结石(HR=2.50,P=0.03)、淋巴结转移(HR=3.34,P=0.006)、肿瘤TNMⅢ~Ⅳ期(HR=3.11,P=0.048)、肿瘤低分化(HR=2.37,P=0.021)为肝内胆管癌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手术切缘、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为影响肝内胆管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手术切除是肝内胆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治性切除可使病人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2.
人胆管癌模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胆管癌是胆道常见恶性肿瘤,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有向周围组织、血管、神经浸润的特点,化疗、放疗又不能降低胆管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和提高其生存率,因而预后很差。近年来研究显示:胆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因此,通过建立模型这一有效手段,对提高胆管癌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对胆管癌模型的研究现状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左右肝管至胆囊管开口以上部位的胆道肿瘤,占胆管癌50%~70%。外科根治性切除仍然为首选治疗方式。但肝门部胆管癌早期常无特殊临床表现,不易早期诊断,许多病例发现时已达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内支架植入术(PTCD stent)已成为姑息性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手段之一。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对2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PTCD stent术,现对这些患者术后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肝内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少见,近来有少许报道,作者统计两家医院自1986年3月至1997年6月共收治肝内胆管结石494例,其中合并肝内胆管癌6例,现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31~63岁,平均49岁。发热4例,腹痛6例,黄疸5例,腹块1例,胆外瘘1例,肝大2例,发现结石至发现胆管癌时间8个月至12年,平均31年。2.辅助检查:血WBC升高2例,SGPT升高2例,AKP升高6例,AFP升高1例,CEA升高2例。5例B超示肝内胆管结石3例,肝内外均有结石2例,肝内外胆管癌1例;5例CT示肝内外胆管结石3例,肝内胆管癌、肝内外胆管癌各1例;3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和生化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例肝内胆管癌和同期良性病变(肝内胆管结石14例,肝外胆管结石30例,结石性胆囊炎40例)患者病例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血清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和AFP)检测,肝内胆管结石等10项影响因素对肝内胆管癌患病率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所纳入病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乙肝病毒携带率或慢性乙肝患病率(33.3%)均明显高于同期的肝外胆管结石和结石性胆囊炎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肝内胆管结石(OR=1.05,CI为0.92~1.38,P=0.023),乙肝病毒感染(OR=1.02,95%CI为0.78。1.31,P=0.02);ICC患者血清高于参考值的CA19—9和黄疸指数对回归方程亦有贡献(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内胆管结石,高于参考值的CA19—9和黄疸指数可能作为提示诊断肝内胆管癌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胆管癌或胆管细胞癌是起源于胆道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胆管癌是除部分地区以外,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胆管系统的肿瘤,综合统计约占肝胆系统恶性肿瘤的15%。1911年,胆管细胞癌根据其发生位置可分为肝内、肝门及肝外胆管癌。国际上通常将肝内胆管细胞癌称为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将肝外胆管癌包括肝门部胆管癌称为胆管癌(bile-duct carcinoma)。文献显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这与目前缺乏早期诊断胆管癌的手段及对胆管癌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关。在这里,我们将有关胆管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DWI与动态增强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癌(本研究胆管癌仅包括肝内胆管癌及肝门部胆管癌,且最大径线)3cm)MRI检查资料,分析其MRI表现.结果:23例胆管癌,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9例,肝内胆管癌4例.MRCP显示胆管扩张、中断,肝内胆管"软藤"征,T1、T2加权像表现为胆管行程区肿块.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DWI病变以低信号为主,外周呈"残堤样"高信号,其内示散在条片状稍高信号.23例动态增强扫描有延迟不均匀强化.结论:胆管癌的磁共振DWI与动态增强表现具有特征性,联合应用对胆管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对1995 —2005年收治的9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根据数据类型分别进行x2检验、t检验,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 法,并作log-rank检验.结果 83例施行了外科手术,15例施行保守治疗.83例中行根治性切除术者33例,姑息性切除术者16例,内或外引流术者34例.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42%、17%,其中根治性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4%、24%;姑息性切除1、3年生存率分别为55%、9%,无5年存活者.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P<0.001).结论 根治性切除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远期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Glasgow预后分数(Glasgow prognostic score,GPS)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hepatolithiasis-associate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HLAIHCC)术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治疗的52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临床病理结果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GPS是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病人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GPS评分为2的病人其淋巴转移(P=0.029)和肿瘤为Ⅲ-Ⅳ期比例大(P=0.007)。结论 GPS评分是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病人肝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Met的表达与胆石症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35例胆石症合并肝内胆管癌及配对的35例癌旁胆管组织、20例正常肝脏胆管组织,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同时收集胆石症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组织中c-Met的表达情况。结果:c-Met阳性表达主要以癌细胞胞膜及胞质呈现棕黄色颗粒状染色。在肝内胆管癌组织、癌旁胆管组织和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57%(24/35)、77.14%(27/35)、10.00%(2/20),肝内胆管癌组织和癌旁胆管组织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肝内胆管组织(P<0.05)。c-Met的表达与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Met可以用来早期诊断,评估预后,并作为判断胆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癌恶性程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