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陈志远  张洪为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78-3179,3181
目的调查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原因。方法样本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住院输血的6 773例患者,统计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 6 773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有112例,发生率为1.65%,几乎全部为发热和过敏反应,其中输注血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为2.31%,血小板其次(2.05%),多发生在输血过程开始的1h内,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输血反应(P〈0.05)。结论临床应密切观察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过程,特别重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输血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阐述不同成分用血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各类成分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各成分用血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3 850例输血患者中,共发生输血反应65例,总输血反应率为1.69%,悬浮红细胞1.25%,冰冻血浆3.75%,血小板2.50%,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90%,滤白细胞冰冻血浆1.80%,冷沉淀2.50%。血小板与冷沉淀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为1、2、3和大于或等于4次输血反应构成比分别为1.45%、1.61%、2.00%和3.80%,由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占输血反应的53.85%,妊娠史占输血反应的30.77%。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4.80%,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2.60%。结论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用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以减少输血反应。输血次数越多,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4.
5.
输血注意事项一、出血患者或新生儿脑积水急需输血时,由于要抢时间,可以输用O型Rho(D)-的血液;如果患者是男性,可以输Rho(D)-的血液;女性患者一定要输用Rho(D)-血液;若女性患者以后不再生小孩,也可以输Rho(D)+血液。二、输血时尽可能使用同型血液,即“O”型人输“O”型血,“A”型人输“A”型血……。新生儿  相似文献   

6.
输血反应的诊断与处理输血反应发生率:据美国病理学会1976年的报道,输血反应占输血总单位数的0.94%。溶血反应占输血反应中的0.74%,过敏反应占输血反应中的63.23%,细菌感染输血反应占输血反应中的1.08%。新近国内文献报道在2043例次输血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15.8%,单位血液成分反应发生率为7.4%。其中发热反应占64.7%,过敏反应占35.3%。与国外文献报道有明显差异。常见的输血反应有:  相似文献   

7.
邓梅英  宁芳  陈宇  唐玉杰 《新医学》2009,40(10):663-664
目的:总结输血反应的特点,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手段或措施。方法:收集26798例输血患者的“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卡”,统计“输血反应回报卡”记录的不良反应情况,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者的性别以及年龄段(分1—25岁、26—45岁、46~60岁、61~80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数理分析。结果:26798例接受输血的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78例(0.66%),其中173例患者曾反复多次输血。使用不同血液制品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由高至低分别为全血、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机采血小板,输注洗涤红细胞未发生1例不良反应。178例中,男性101例,女性77例,其中有妊娠史72例(94%,72/77);男性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年龄多集中在61~80岁(48%,48/101),女性则多集中于26~45岁(40%,31/77)。结论: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采用洗涤和滤除白细胞成分的成分血,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应重点加强有多次输血史、妊娠史的女性患者和老年男性患者输血过程的观察和护理,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输血反应的诊断与处理(续) 四、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原因①保存液或采血、输血器具消毒不严。②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采血和输血器具,污染的空气进入血瓶内。③采血或输血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④采血室空气消毒处理不当。⑤血液或血浆在保存期中被细菌侵入,如因故启开封口等。⑥供血者有菌血症。  相似文献   

9.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注全血或成分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用其原发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由于人类血型系统的复杂性,同型输血实际上还是异型输血,每次输血都可能作为免疫原输入而在受血者体内产生相应的不规则抗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国外综合报道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约为2%—10%,输血死亡率有的国家高达1%。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以及输血相关溶血反应等是输血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输血不良反应无法通过输血前相容检测就可以预防,但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输血不良反应的性质、特点及概率,加强临床输血环节的质量控制,具备识别潜在输血不良反应症状的能力、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就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为临床减少输血反应、有效处理输血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患者的急性输血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有37 857人次输注了108 543 U的各种血液成分;结果158例患者发生159次急性输血反应,反应发生率为0.38%(415/108 543),其中FNHTR和ATR占97.48%,两者分别为46.54%(74/159)和50.94%(81/159);不同血液成分中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和血小板的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3%(225/52 554)、0.33%(166/50 456)和0.57%(24/4237);既往输血次数为0、1、2、3次和大于3次的构成比分别为21.38%(34/159)、7.55%(12/159)、10.69%(17/159)、12.58%(20/159)和47.80%(76/159)。结论急性输血反应主要是FNHTR和ATR,以输注血小板的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急性输血反应的病例中输血次数超过3次的比例最高;合理输血、减少血液输注、自体输血是目前预防输血反应最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杨松  郑祥德 《华西医学》2006,21(1):98-100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在血液保护中的作用。方法:运用ZITI-2000型血液回收机进行术中自体血液回收与回输共116例,比较回输后HR、MAP、SPO2的变化;随机选择其中部分病例于术前、回输前、回输后、术毕24h采血测定HB、Hct、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回收原血和回输血的RBC、HB和Hct。结果:(1)平均每例回收血3379ml、回输血1235ml,异体输血率为25·8%。(2)术中自体血回输后HR减慢(P<0·01),MAP上升(P<0·01)。(3)HB和Hct在回输后升高(P<0·01);Plt在回输后择期病例低于术前(P<0·01),急诊病例无显著变化,但术毕24h两者均比术前升高显著(P<0·01)。(4)急诊病例FIB、PT和APTT于术后24h增加(P<0·01);择期病例在回输前和回输后FIB降低(P<0·01),而PT、APTT则延长(P<0·01),但均在正常范围。(5)回输血与回收原血比较RBC、HB和Hct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自体血液回输后循环功能较稳定,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可节约血源和避免输血并发症。但出血量较大时,还不能完全避免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3.
自身输血在产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选择30例孕妇进行自身输血研究。分娩前1~6天采血150~350ml,分娩当日或术中回输。结果:采血过程无严重副反应,采血后孕妇和胎儿生命体征无异常,产后或术后母婴健康。血回输后产妇血液指标的增高程度,试验组较对照组稍高。认为孕妇自身输血安全、有效,值得在我国提倡。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分析安阳市4家医疗机构549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状况,为有效预防和处理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促进输血管理的进一步规范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4年来安阳市4家医疗机构64 251例输血病历的调查,对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分别按医院、反应类型、输血种类等进行分类和统计.结果 64 251例临床受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49例,整体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85%,总体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类别的输血不良反应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占81.95%;不同血液成分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51.18%,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次之,占39.34%.结论 随着白细胞滤除技术的应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已经远低于过敏反应发生率;全面的免疫血液学检查在输血前的开展非常重要,加强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和浓缩血小板悬液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选择100例肝硬化,胃溃疡和胃癌等病人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对照组相类似50例病人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240例急性或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重症肝炎,烧伤癌症放,化疗等患者分为两组,各组120例随机接受去白细胞的血小板或未去白细胞的血小板悬液,观察FNHTR的发生率,结果表明,在100例接受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未发生FNHTR,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8例发生FNHTR,发生率为16%;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去白细胞和未去白细胞的FNHTR发生7例和25例,发生率分别为5.83%和20.83%。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可防止或减少FNH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自体血回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自体血回输技术救治腹部伤连续失血性休克犬时,对其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并研究自体血回收机对污染血液的处理能力。方法以Wiggers法为基础制作犬腹部伤连续出血休克模型,对犬输注林格氏液(对照组)和自体血回输(实验组)抢救,取动物心、肝、肺、肾进行病理切片检查;使用自体血回收机对肠液污染血液进行洗涤,观察除菌效果,并对清洗后的血液进行广谱抗生索抑菌处理。结果在相同存活时间内,自体血回输救治犬的组织病理损伤轻于对照组,LB平板培养结果显示污染血液经自体血回收机处理后细菌数明显减少,且经临床剂量抗生素处理后血中细菌生长可完全被抑制。结论自体血回输与输注晶体液相比,前者对腹外伤连续失血性休克犬的脏器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自体血回收机对污染血液有一定的除菌效果,联合使用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应用自体采血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2年1-6月期间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对符合自体采血的患者进行自体采血,做为自体输血组,同时随机选取100例年龄、性别均匹配的未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做为异体输血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出院前测定血液学参数,应用SPSS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体输血组采血前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红细胞数(RBC),与术前、术后第1天以及出院前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择期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可以进行自体输血。既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又可避免异体血输注中输血反应以及疾病传播。  相似文献   

19.
自体血液回收术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中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9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中应用Cell Saver5型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输血。记录术前、术后1d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球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中根据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及时补充各种血液成分和鱼精蛋白。同时记录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及回输浓缩红细胞量。结果 术中平均每例出血9145ml,平均每例回收血量6688ml,平均每例回输浓缩红细胞量3651ml。术中所有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仅术后24h血小板计数略低于术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可为患者及时提供浓缩红细胞,避免大量异体血输入,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体血直接回输在抢救腹腔内出血患者中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采用输液、输血(输异体血和自体血直接回输)和手术等方法治疗126例腹腔内出血患者。结果:除了1例严重复合伤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腹腔内出血需积极治疗,适当应用自体血直接回输治疗腹腔内出血患者,节省了大量异体血,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少了输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