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医“六郁”之说学术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震亨以人身诸病多起于郁,气郁然后湿、热、痰、血、食相因为病,创立六郁之说,制越鞠丸通治六郁病证。戴原礼在其论治六郁的基础上,提出"六郁责诸中焦"之说,辨治六郁,须分中外风、寒、湿、热四气之不同;王纶在继承其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发挥了杂病以气、血、痰、郁论治的观点;龚廷贤在丹溪治郁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补充证治方药,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越鞠丸加减治疗妇科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妇科诸疾,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正如《内经》所云:“百病生于气也”,丹溪也明确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湿、痰、热、血、食六郁之中,气郁是关键,属诸郁之首,故在治疗中当以调畅气机为主,通过调畅气机,疏肝解郁,健脾燥湿,达到气血调和之目的,正是根据这一理论,使用“趟鞠丸”治疗妇科诸疾,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咳血为老年常见病证之一,病位在肺,其病机与脏腑气机郁滞密切相关。《丹溪心法》指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首创六郁之说,认为肝气郁结可致气、血、火、痰、湿、食六郁。《读医随笔》云:“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笔者学习前贤经验,结合老年人脏腑衰退,肝气易郁等生理病理心理特点,对老年咳血从郁论治,获得良效。兹述如下。一肝郁气滞,络脉受损《景岳全书》云:“失百病皆生于气……”。气之为病,多为郁结。老年人由于脏腑机能衰退,心理调节能力差,常因不能适应家庭与社会地位的改变而心绪不宁,若忧郁思虑太过,每使…  相似文献   

4.
治郁调为要     
郁者,抑而不伸之义.<黄帝内经>中提出"五郁"之说,认为五运之所乘可致郁.<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乎郁."郁,即气血郁阻,积滞不通,正如<医经溯洄集>中所言:"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  相似文献   

5.
越鞠丸,又名芎术丸,为丹溪心法之方。本方由苍术、香附、川芎、六曲、栀子所组成。丹溪认为: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所以立此方以“总结诸郁”即,气、血、痰、火、湿、食六种郁症的总称。王节斋曰:“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血、气、痰三者,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血用四物,痰用二陈。”又说:久病属郁,立治郁之方为越鞠丸。盖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面生郁,或误药杂乱而生郁。故予每用此三方治病,时以郁法参之,故四法治病,用药之大要也(《古今名医汇择.诸郁症》)。所以在临床上,尊崇越鞠丸解诸郁的立予,以辩证治疗内、妇、杂病等多种疾病,只要辩证准确,加减得当,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刘完素从"阳气怫郁"角度论治火热病的方法。[方法]通过研读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论著,分析其对火热病证治规律的认识,着重阐述其从"阳气怫郁"角度论治火热病的机理。[结果]刘完素医理精深,临证经验丰富,善于创新。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理论的启示下,对火热病证加以扩充,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学说。认为风、寒、湿、燥诸气太过,玄府闭塞,阳气怫郁,均会产生火热病。"阳气怫郁"是六气化火的一个关键环节,当以寒凉与宣散相合的治法,或辛凉解表,或清泄郁热,或表里双解,或燥湿解郁,或寒温并用,以宣发"阳气怫郁"诸证。[结论]刘完素从"阳气怫郁"论治火热病,为后世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对今日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睡眠障碍往往是指中医学中惊悸、怔仲、眩晕、耳鸣等证的一种临床表现 ,也是单独的一种疾病。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学习前贤心法 ,结合个人体会 ,略陈管见如下。1 病因病机的认识睡眠障碍病因虽然复杂 ,但主要由于七情内伤 ,情志不舒 ,气机郁滞所致。《丹溪心法》在分六郁之后 ,更进一步指出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拂郁 ,诸病生焉。”故一身诸病多生于郁 ,如气滞则出现肋胀、眩晕、心悸、失眠等 ,思虚伤脾 ,脾血亏损 ,脾伤失运影响纳食 ,气血失其所生 ,心神失养而致心烦、失眠、惊悸、怔忡 ;饮食不节 ,用脑过度 ,生活失节 ,情欲…  相似文献   

8.
1 社会与情志社会是人类聚居、生活、生产和团体组织的一个整体和场所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工作生活、社交等问题 ,直接影响到人的相互关系、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与生命健康 ,因此也渗透到医学方面来。拿“七情”做例子 ,如暴怒伤肝 ,过喜伤心 ,悲哀伤肺 ,忧思伤脾 ,惊恐伤肾 ,由于七情内伤 ,情志不舒 ,气机郁滞则可致睡眠障碍。《丹溪心法》分六郁之后 ,更进一步指出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一身诸病多生于郁 ,如在旧社会 ,因七情所伤致发各种疾病 ,不能尽终其天年者 ,比比皆是。因此 ,气滞则出现胁胀、眩晕、心悸、…  相似文献   

9.
漫谈保和丸     
被誉为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治疗疾病中非常重视保存人体的阴精,所以,后世称他是养阴派的倡导者。此外,他还强调“郁”在人体的病变,认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郁就是结聚不通,包括气、血、痰、火、湿、食六个方面,简称六郁。朱丹溪还创制了相应的治疗方剂,保和丸便是一首通治食郁(积)的著名方剂,载于其所著的《丹溪心法》一书中。  相似文献   

10.
疏肝法在郁证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郁证病人常见。郁者 ,烦闷抑郁不畅之义 ,与情志密切相关。言其情志 ,宜和悦 ,宜舒畅。《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由此生。可见情志活动失其常度 ,则气机郁滞 ,日久不愈 ,故百病生焉。现以疏肝法从舒通肝经 ,疏散郁结治之 ,以恢复肝主疏泄的正常功能 ,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所引起的病证。汉代张仲景首创“四逆散” ,明代张景岳的“柴胡疏肝散” ,以及《和剂局方》的“逍遥散”在今日郁证中皆行之有效 ,今总结于下 ,以供参考。1 疏肝健脾多因脾虚气弱 ,运化失健 ,肝木乘虚 ,横…  相似文献   

11.
<正>甲状腺结节可单独发病也可并发于各种甲状腺疾病。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检出及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甲状腺结节的预防和治疗。甲状腺结节在祖国医学中属"瘿病"范畴,究其病机总归与"郁"相关,气、痰、湿、血诸郁在本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明清医家提倡百病兼郁论,开辟了从郁论治诸病的新思路,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阐述  相似文献   

12.
郁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情感性精神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更年期抑郁、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医治疗郁病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王晓燕教授认为郁病以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但不能以此统诸证,临床兼气虚气陷、阳郁阳虚、气机逆乱者多见,论治不能执泥于肝郁一证。在详辨病机的同时,注重病因施治,强调医患共同参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逍遥散治疗郁证临证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 ,气机郁结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胁肋胀痛 ,太息或心烦易怒善哭 ,失眠等。《丹溪心法·六郁》中云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临床中笔者常以逍遥散为基本方治之 ,效果满意。郁证与情志怫郁的关系极为密切 ,首先是气机失调 ,然后影响至血 ,气血失调与肝的疏达有着密切的关系。郁证的病理基础是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肝性喜条达 ,主疏泄。肝以愉悦舒畅为德 ,忧愁恼怒为病。七情的变化 ,首先肝失条达之性 ,疏泄失职 ,气机郁结不畅。所谓“当升不升…  相似文献   

14.
<正>"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赤水玄珠·郁证门》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外感六淫,内滞气、血、痰、饮、食等阻碍气机,郁久化火,皆可成"火郁"之证。治疗上,但凡顺其病机,因势利导,发其郁滞者皆属于"发"的范畴,诚如张景岳所言:"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火郁发病甚广,内外妇儿尽皆有之,妇女因"经、带、胎、产、乳"的特殊生理,加之"妇人善怀而多郁",因此更易发生"火郁"之证。临证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八条原文旨意。[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的仔细研读、思考,并参阅历代医家对第八条条文的注解,围绕妇人杂病的因机证治对本条原文进行分析、阐释。[结果]《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八条为妇女诸病纲领,"因虚、积冷、结气"六字为其病因机要,而"因虚"居六字之首;第2句"久成肺痈"之"痈"字当是"痿"字之误;病证"凝坚在上"、"在中盘结",男女均可出现,非女子独有,"肺痿"、"寒疝"、"胁腹痛"、"脐下关元痛"、"劳热"、"肌肤甲错"等证在《金匮要略》其它篇章各有专述及记载;病证"在下"则专属妇人杂病,以经带诸病为主,证属虚寒夹瘀(郁)型。[结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开后世辨治妇人杂病之先河,随人类社会之发展,时代之更替,仲景对妇科杂病的认识至今仍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郁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情志因素是郁证 主要的致病原因,同时还和机体本身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病源流》所说:“诸郁、脏气病也, 其本源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脏气 弱”即是人体的心理障碍,因此心理疗法治疗郁证,在临床 上十分重要,现分虚实浅述之。  相似文献   

17.
老年咳血从郁论治举隅钟怡就(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15041)关键词:老年咳血;郁证;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55.7咳血为老年常见病证之一,其病位在肺,但与脏腑气机郁滞密切相关。《丹溪心法》指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强调气血郁滞是导致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新安医家程原仲辨治郁证的经验。[方法]以《程原仲医案》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内经》、丹溪、河间等名家论著,整理、分析程原仲郁证验案,归纳、总结其辨治思路及特色。[结果]程氏认为,凡人身之滞而不通,皆为之郁。诊法上,程氏四诊合参,重视脉诊,擅于凭脉辨证。辨证论治方面,程氏认为,诸因皆可生郁,当各求其属,随证治之。虚可致郁,郁久易虚,解郁补虚须审察标本,谨守病机,同时重视脾胃中土的枢机作用。治疗时,若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治以开郁养心;若误用寒凉、血郁邪伏,治以开郁逐邪;若误用温补、气血郁滞,治以行气开郁。程氏临证善用古法而不泥古,常有独创之见,脾胃中土,畏其壅淤,郁则夺之,有硝黄下之,有桂附温之,亦有平胃散燥之,皆为“土郁夺之”之发挥。对于儿科患者的辨治,程氏重视气的生理作用,提出“幼无七情,惟气滞则诸病生焉”,治疗则重在调畅气机。[结论]程氏临床诊治郁证,善从脉证入手,治疗上注重调和脾胃中土和全身气机。整理分析程原仲郁证验案及其辨治特色,可为现代临床中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陆雯艳  余超 《中医学报》2021,36(5):1010-1012
功能性便秘病位在大肠,主要由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通所致。本病与"六郁"密切相关,针对气郁、火郁、食郁、湿郁、血郁、痰郁,单兆伟提出了以"理气开郁通腑"为治疗大法:"气郁"治以疏肝行气,予柴胡疏肝散联合六磨汤加减开郁;"火郁"治以泻热降浊,予麻子仁丸加减开郁;"食郁"治以消食导滞,予保和丸合调味承气汤加减开郁;"湿郁"治以运脾化湿,予枳实导滞丸合三仁汤加减开郁;"血郁"治以化瘀通络,予桃核承气汤合丹参饮加减开郁;"痰郁"或因气滞湿聚而生,或因饮食积滞而致,或因热邪炼液而成,其余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消。  相似文献   

20.
脂肪肝的发生与中医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致使湿、痰、瘀等多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而成。六郁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五郁之论,源始于《丹溪心法》六郁之称,发展于献可《医贯》相因为病。"气郁""食郁""湿郁""火郁""痰郁""血郁"之六郁,始以"气郁"为先导,交错贯穿于脂肪肝发病始终,在治疗上应以"调畅气机"为要,"顾护脾胃"为本。文章以"六郁学说"为出发点,对脂肪肝的病机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临证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