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视网膜Müller细胞病理改变的体内外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病理改变.方法用链脲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3个月后观察视网膜Müller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Müller细胞GFAP、VEGF表达的改变;纯化培养出生5~7d(SD)乳鼠的Müller细胞,在其中加入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2500μg/mL,培养24h后,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3个月后电镜观察发现糖尿病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突起有损伤表现,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未见病理改变;正常鼠视网膜VEGF染色阴性,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糖尿病鼠除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外,其余各层也可见丝条状贯穿于内外界膜之间的GFAP染色,在上述部位有VEGF及GFAP的共表达.培养24h后,2500μg/mL质量浓度的AGEs对Müller细胞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反应性胶质化增生可能是糖尿病早期Müller细胞的主要病理改变,它所引起的Müller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GEs可能是DR中视网膜Müller细胞反应性胶质化增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M櫣ller细胞的病理改变。方法用链脲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3个月后观察视网膜M櫣ller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M櫣ller细胞GFAP、VEGF表达的改变;纯化培养出生5~7d(SD)乳鼠的M櫣ller细胞,在其中加入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2500μg/mL,培养24h后,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3个月后电镜观察发现糖尿病鼠视网膜M櫣ller细胞突起有损伤表现,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未见病理改变;正常鼠视网膜VEGF染色阴性,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糖尿病鼠除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外,其余各层也可见丝条状贯穿于内外界膜之间的GFAP染色,在上述部位有VEGF及GFAP的共表达。培养24h后,2500μg/mL质量浓度的AGEs对M櫣ller细胞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反应性胶质化增生可能是糖尿病早期M櫣ller细胞的主要病理改变,它所引起的M櫣ller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GEs可能是DR中视网膜M櫣ller细胞反应性胶质化增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主要的致盲眼病。几十年来,内分泌学家和眼科学家一直认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理改变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处于从属的地位。最新研究显示,DR除了微血管病理改变外,还是一种神经组织的慢性退行性变。在DR过程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不仅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发生信息交流,而且神经元、胶质细胞彼此之间也能发生信息交流。根据这些已经取得的进展,神经视网膜可能在DR的形成以及病变的修复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大鼠神经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观测实验性糖尿病动物的神经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变化,从视网膜的神经功能角度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药物干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D+N组)。分别于病程3,6,9,12mo取大鼠眼球制备石蜡切片,将视网膜组织行HE染色,并将上述标本制备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结果:从病程3mo开始,DM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的核变形、线粒体肿胀变性、基底膜增厚。视神经节细胞水肿,胞器减少,线粒体变性。光感受器细胞(视锥、视杆)膜盘间隙扩大,线粒体及核也有病理改变。上述病变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经过NGF治疗后,上述DM改变有所减轻,主要表现在感光细胞外节膜盘间隙较DM组缩小,平行度好转;神经细胞突起水肿减轻,胞器水肿好转。各组DM大鼠的视网膜血管、神经网膜及视神经的糖尿病性病变之间未见明显的先后因果关系。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DM大鼠视网膜形态学上所见的视网膜血管、感光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有着明确的改善作用。在DR的发病过程中,视网膜血管的病变与视网膜神经组织的病变可能是同时存在、互相促进,共同造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病理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经典理论认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DR最早的超微结构改变,但近年的研究表明,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神经变性在DR的早期病变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有学者发现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以前就已出现了神经元的大量凋亡和胶质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6.
王育新  李毓敏 《眼科研究》2007,25(7):560-56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主要发病机制与视网膜血管本身有关,与血管周围的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组织的关系更为密切。发生DR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Muiler细胞已出现凋亡。对非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视野检查和比较,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视野改变。  相似文献   

7.
滋肾健脾化瘀片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病程为3个月的糖尿病大鼠神经及血管网膜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以及滋肾健脾化瘀片对其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导升明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并设正常对照组,每日灌药1次,3个月后取后极部视网膜行消化酶铺片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糖尿病大鼠在3个月时视网膜血管出现管径粗细不均、排列紊乱、扭结和血管襻、未见微血管瘤,血-视网膜外屏障改变。神经网膜视细胞外节膜盘结构模糊,排列紊乱,肿胀变性,甚至溶解破坏。内节含有大量空泡样变的线粒体。内核层细胞内线粒体空泡样变增多。节细胞层核膜不连续、断裂,细胞核皱缩。中药组相对导升明组基底膜增厚减轻,血-视网膜外屏障紧密连接小带连接紧密,色素上皮的顶部微绒毛排列整齐;视细胞外节膜盘、内节线粒体、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都显示变性线粒体比例下降。结论病程3个月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及神经网膜已出现病理改变,滋肾健脾化瘀片对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血管及神经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并能减轻血-视网膜外屏障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8.
晚期青光眼视网膜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研究青光眼视网膜的病理改变。方法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6例(6只眼)晚期青光眼的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发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变薄,轴突严重破坏并丧失,神经节细胞几乎消失,可见大量细胞样体。视网膜内、外核层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变性、排列紊乱,视杆、视锥细胞外节变性水肿。结论 提示青光眼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变性、萎缩。这些病理改变导致青光眼视功能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分布于神经元与毛细血管之间。在发育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成熟需要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血-视网膜屏障的形成,并对其功能进行调控;通过表达谷氨酸转运体参与谷氨酸代谢;通过产生的钙振荡对神经元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调节大分子物质在胶质细胞间的扩散。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具有神经元营养保护功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时,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减少,其标志物GFAP的表达量减少、谷氨酸代谢能力减弱、COX-2表达、AR和VEGF表达量增加。由此可以推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元与血管细胞活动的桥梁。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有助于揭示DR中神经元病变与血管病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工作年龄人群主要致盲眼病,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是关键环节。近年研究显示,DR不再是单纯微血管病变,而是视网膜胶质细胞与神经退行性变、微血管病变的共同发展结果。DR病程早期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RNVU)中神经元的损伤可能早于血管内皮的变化,胶质细胞的激活加重血管屏障功能障碍。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是常驻视网膜的局部免疫细胞,参与长期高糖诱导的慢性炎症反应、高糖诱导其分泌多种炎症因子,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结构、增加神经元凋亡、改变Müller细胞胶质化等,影响视网膜局部稳态平衡。RNVU作为一个单元结构研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针对小胶质细胞在RNVU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