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口腔扁平苔藓(OLP)各临床型的长期病程,鉴定各临床型的表现和消退与年龄、性别、全身疾病、用药、吸烟及局部类固醇和/或抗霉菌治疗等因素的相关性。作者采用的诊断标准为口腔粘膜花纹状、白色微突起病损(网状)或针尖大、白色微突起病损(丘疹状),病变组织活检示上皮过角化、基底细胞液化变性、上皮下呈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带状侵润。按Andreasen将OLP分为六型。除萎缩和/或溃疡两型一年复诊两次外,其余各型均一年复诊一次。随访期1~26年(平均7.5年)。记录年龄、性别、全身疾病、用药、吸烟及  相似文献   

2.
已知吸烟对机体的损害性,其中吸烟与肺癌及冠心病等的关系尤其受到重视。近年来的许多报告也重视吸烟对口腔组织的损害,本文就吸烟与口腔病变的关系加以探讨。对口腔粘膜的影响吸烟刺激能促进口腔粘膜角化。即使在无角化的颊及口底粘膜上皮细胞,持续的吸烟刺激也可导致增厚及产生角蛋白,并出现临床症状。腭粘膜固有的角化细胞则因吸烟而角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口腔粘膜过度角化病是局部刺激(机械的或化学的)引起的,在口腔粘膜上出现的灰白色平伏状的斑块,组织学上表现为过度角化。但有时在临床上由吸烟引起的过度角化和吸烟引起的口腔白斑(均质型)不易区分。  相似文献   

4.
伴糜烂的扁平苔藓与白色念珠菌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志英  陈仪 《口腔医学》1991,11(2):62-63
对32例伴有糜烂的扁平苔藓作细菌和霉菌培养及病理切片。前者均系非致病菌,后者26例为白色念珠菌,6例为酵母菌。光镜所见:鳞状上皮角化不全或轻度角化过度,基底膜液化或不清,淋巴细胞呈不等密度带状浸润。经抗霉治疗,充血减退,糜烂消失,白色损害减少。由此推测,可能由于白色念珠菌的因素使非糜烂型病损在原来病变基础上恶化,出现充血、糜烂。或假设为机体对白色念珠菌的一种免疫反应。诚然,其确切机理,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口腔粘膜白色海绵状斑痣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例白色绵状斑痣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病变均发生于非角化粘膜,2例有家族史,光镜显示皮增厚,棘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角质颗粒多,表层不全角化明显增厚。3例电镜观察,基层和上基层细胞内张力细丝聚集成束,中、上棘层细胞内张力细丝质化,电子致密颗粒贴近细胞膜,经张力细丝与桥粒相连,并出现角化粘膜有的层板状膜被颗粒。  相似文献   

6.
作者研究了美国两所牙学院的口腔病理室在13年中临床诊断为口腔粘膜白斑的送检材料3,256例占全部标本52,145例的6.2%)。本材料包括临床诊断为白斑或白斑角化病以及口腔粘膜上不能擦去的白色斑或斑点性病变,排出其他疾病(如扁平苔癣,念珠状菌病,白色海绵痣),也不包括提供材料时,临床诊断为癌的病例。在这里,白斑只是临床名词,而非组织病理学的概念。发病年龄主要在50—80岁。男性稍多于  相似文献   

7.
口腔中有类似达利氏(Darier)病组织学类型的小结节、凹陷性角化病变。曾称疣状角化不良瘤(Warty Dyskeratoma)、孤立性毛囊角化不良病(Isolated DyskeratosisFollicularis)。这种病变罕见,致病原因不明。Ackerman氏以灶性棘层松懈性角化不良病的名词,描述一种有明确的组织学类型而有若干不同临床表现的病变。根据病变大小、数目和持续时期可分二类:1.单发性病变,临床表现不显著,呈丘疹或结节,即疣状角化不良瘤。2.多发性病变,持续性的,孤立的口腔内结节性病变,文献报告甚少,包括作  相似文献   

8.
患者为女性,31岁,高加索人。主诉在3唇侧牙龈有黑斑逐渐加深且变大。患者否认有能引起口腔粘膜色素沉着的肾上腺疾病,胃肠疾病,以及遗传性疾病。有口服避孕药史和吸烟史,而且最近吸烟量增大。衔烟的部位正对着牙龈色素沉着的部位。病变范围局限于边缘龈。按之不退色,同位素放射示踪检查,病变区无明显核素聚集。患者角化龈带很宽。手术切除病变活检,镜下可见牙龈上皮为多层鳞状上皮细胞,有角化,粘膜下为纤维结缔组织,基底层有大量棕褐色细胞团块,可以发现有黑色素颗粒沉着,最后诊断为“吸烟者黑变病”。讨论1977年Hedin报告了由于单纯吸烟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疣状黄色瘤     
自1971年Shafer首次报告15例疣状黄色瘤以来,至今文献共报告50例(包括本文21例)。本组21例中,临床诊断为乳头状瘤7例,其它诊断有癌,角化病以及炎症性疾患。病变存在时间自3周到7年,呈“白色疣状”或“红色溃疡状”,病变大小为0.15~2cm。本组的年龄、病变位置及种族与文献报告的29例很相似。女与男之比为2∶1,而以前报告男女相等。结合以前报告的病例,其结果如下:年龄18~80岁,平均48岁,主要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 AgNOR 技术对一系列口腔肿瘤和疾病病变细胞内核仁组织导体区(NOR)的数目与分布进行定量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各病变组中恶性肿瘤,如:口腔鳞状细胞癌、造釉细胞癌、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的 NOR 计数值明显高于同组的其它良性肿瘤和低度恶性瘤损;癌前病变或具有侵袭性行为的病变,如:口腔粘膜白斑、牙源性角化囊肿和造釉细胞瘤等的 NOR计数值也较同组的正常对照或良性病变为高,NOR 计数值基本上与各类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呈平行关系.统计学处理表明口腔良、恶性肿瘤之间,低恶、高恶病损之间以及正常组织与临界性病损之间 NOR 计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提示 AgNOR 技术可望成为口腔病理研究,特别是口腔肿瘤病理学诊断的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11.
老年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8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85例老年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其临床特征。方法: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分别对上述疾病的发病率、年龄、性别构成比、好发部位以及发病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在85例老年患者中60-70岁年龄段占78.5%;口腔白斑20例(占23.5%),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舌部或多部位联合受损,与吸烟、念珠菌感染等刺激因素无明显相关性;口腔扁平苔藓61例(占71.8%),糜烂型扁平苔藓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好发部位为双颊;白色角化病及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发病率较低(各2例)。结论:机体的衰老及局部黏膜组织的增龄性变化,使老年人更易患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提示临床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彭式韫  陆先韫 《口腔医学》1989,9(4):179-181
<正> 口腔粘膜扁平苔癣是一种上皮角化异常,表现为红白相间的慢性炎症性疾患,其临床症状常随部位而异。如在颊部多表现为白色花纹(疏密花纹、树枝状或弧形条纹等),在唇部为环状,在牙龈为条纹,而在舌缘与舌腹部则呈半环状等。凡此种种,又可随病程的延绵而有所变化。特别是在舌背部,由于有舌乳头角化异常所致之增厚或萎缩而表现为白色斑片,类似白斑。通过长期追踪观察,已经看到舌背部扁平苔癣的临床表现不是稳定不变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与阻生牙有关的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35例牙源性角化囊肿中36例与阻生牙有关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与阻生牙有关的牙源性角化囊肿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77∶1,下颌磨牙-下颌支部26例,占72.22%;19例(52.8%)在20~30岁就诊。单房型27例(75%),多房型9例(25%);牙冠位于囊内13例(36.11%),整个牙位于病变内15例(41.67%),而阻生牙位于病变一侧8例(22.22%)。结论:与阻生牙有关的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一个主要影像学特点是,整个牙被病变包绕或位于囊肿一侧,而表现为冠周密度减低影像者较少。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Cowden病),1936年以病人的名字命名,是一种极少见累及多器官系统的遗传性 皮肤病,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性,并有不完全外显率和可变表达性。该综合征病损最初常出现在皮肤和口腔。皮肤表现为良性错构瘤,由丘疹和结节组成,围绕鼻孔和口角局限于面中部。组织学上表现为毛膜瘤或硬纤维瘤。手背和腕部的肢端角化疣状样病损和手掌、足底小角化病也有报道。呈卵圆形突起的附着龈上布满多发白色丘疹或弥散性乳头状瘤病是诊断的主要标  相似文献   

15.
72例HIV/AIDS口腔病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分析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常见口腔病损,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AIDS早期临床表现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72例HIV/AID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分析口腔病损在AIDS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及与病程进展的关系。结果:常见口腔病变有: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疱疹性口炎、非特异性口腔溃疡,其它病损如颌面部淋巴结炎、毛状白斑、卡波济肉瘤、带状疱疹、涎腺肿大,牙周病等,可单发或同时伴发。全身系统性疾病主要包括:肺炎、慢性腹泻、结核等。结论:AIDS患者发病前已开始出现明显口腔表现,其中以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最为常见,对非法采供血、输血、静脉吸毒或不安全性行为等特殊人群,如出现难以治愈的”霉菌性口炎”或反复发作、原因不明的疱疹性口炎,或出现毛状白斑、卡波济肉瘤等口腔病变,应及时进行HIV检测。  相似文献   

16.
��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牙源性囊肿是一组常见于颌骨内的良性病变,一般可根据临床体征和影像学发现作出初步诊断。颌骨牙源性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应根据囊肿类型、患者年龄、病变大小及罹患部位等决定。青少年含牙囊肿,预期囊内含牙可自行萌出者,可采用袋形术。病变范围较小的颌骨牙源性囊肿,刮除术为最好的治疗方法。若根尖周囊肿的病源牙可保留,术前应完成根管治疗。术中辅以Carnoy液处理囊壁可减少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破坏范围大的颌骨牙源性囊肿可选择第一期袋形术,第二期刮除术,有利于减少邻近结构的损伤。颌骨切除术较少应用于治疗颌骨囊肿,主要适应证是病变破坏范围大,多次复发的牙源性角化囊肿。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鉴别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探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鉴别要点。方法 以Mulliken和Waner分类为基础,选择1997年3月至1999年2月在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初诊,初步诊断为血管瘤未行任何治疗、8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患者81例。81例中,38例说服家长,随访观察,43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 全组病例随访5—7年。38例病变外观呈红色草莓样、仅局限于皮肤的病变,均于2岁以内开始消退。30例病变外观草莓状并伴明显皮下肿物病变,20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退;10例皮下肿物逐渐长大,无消退迹象,其中4例组织活检,3例病理证实为血管瘤伴静脉畸形,1例为血管瘤伴动静脉畸形。13例病变表面皮肤淡蓝色或正常,均伴有皮下肿物者,7例有不同程度的消退;6例持续长大,无消退,其中2例活检,病理证实为静脉畸形。结论 婴幼儿血管瘤均在2岁以内开始消退,血管畸形或血管瘤合并深部血管畸形(混合性病变)时,则病变持续长大,无消退。发病时间、病变的生长速度、病变表面皮肤温度、加压后的变化、病变周围皮肤是否有扩张显露的浅静脉、病变区能否扪及动脉搏动以及瘤内造影是否有明显增粗的回流静脉等指标是临床区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或混合性病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比较53例角化囊性瘤经囊肿刮除术、开窗减压术2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53例角化囊性瘤中15例采取刮除术,38例采取开窗减压术,其中13例采用二期行刮除术治愈;随访期内无复发病例。结论:刮除术和开窗减压术均能有效治疗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生长与行为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keratocyst,OKC)由Philipsen[1]于1956年最先报道,是一种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的颌骨囊肿。纤维囊壁内衬较薄的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常由5~8层细胞组成,表层一般为皱折状不全角化,基底细胞呈柱状或立方状,胞核呈栅栏状排列且远离基底膜[1]。与其他类型的牙源性囊肿不同,OKC的生长缺乏自限性,具有某些肿瘤的特征;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内衬上皮可发生瘤变、甚至癌变;还可与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aevoidbasalcellcarcinomasyndrome,NBCC…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例面侧深区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并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的解剖部位、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19例外周型角化囊性瘤(包括文献报道的17例及本文报告的2例),16例发生于牙龈,1例发生于颊间隙,2例发生于面侧深区。分析1例颊间隙及2例面侧深区病变的CT图像、1例面侧深区病变的MRI图像、9例牙龈及1例颊间隙病变的X线图像特征。结果:患者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56.5岁,男女比例为1∶1.285。外周型角化囊性瘤多发生于牙龈(84.2%),颊间隙(5.2%)及面侧深区(10.5%)罕见。CT及MRI是检查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的有效方法,均表现为囊性病变,MRI可对病变囊腔内成分做进一步分析。除1例病例X线表现为相邻牙槽骨压迫吸收外,其余病变在X线上均无特异表现。结论:面侧深区是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罕见的发生部位。在CT、MRI图像上,位于面侧深区的囊性改变,应该考虑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