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文锋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8(4):21-23
通过对《内经》原文的系统回顾分析,认为该书中不仅有疾病、病名、病类等概念,并且提出了300余种病名,其中约110种已被“国家标准”采用,对许多疾病的定义等论述亦颇为精当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医药领域里 ,中医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 ,提高人的寿命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它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从内容上看 ,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 ,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 ,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1〕。养生学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有摄生、道生专篇 ,又有对养生的意义、原则、方法等较系统的论述 ,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之道〔2〕。后世医家和养生家 ,虽有许多发展 ,并有不少养生著 ,但就学术思想理论体系来… 相似文献
3.
4.
《内经》时代已有相当发达的人体解剖学知识,确立了众多器官、组织及部位名称,测量了人体体表尺寸,对体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大小、位置均有较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阎晓天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5)
《内经》“七损八益”探究阎晓天(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内经》中医名词,注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认识自然界和人体的重要篇章,其中在论述如何调养人体阴阳之时开宗明义道:“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 相似文献
6.
马莳毕生精研《内经》,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阐发经文微义,承前启后,有较大的影响。其学术特点主要是:训解经文详明缜密,注重联系实际应用;以经解经,前后融会贯通;并首创注解篇名,条分缕析,使之明了。 相似文献
7.
8.
随着中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学科分化和教材改革问题已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认为,要培养出适应中医学未来发展的合格人才,就要在继承和发扬相统一的思想基础上,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作为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经》课,在整个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中起着轴心作用。因此,中医基础学科的设置及教材的改革首先必须从《内经》开始。现就有关问题提出我们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内经》对本病在四个方面有较深刻的阐述:本病同时兼具外感病、内伤杂病的性质,且有诸多并发症;先天体质因素、精神神经因素与本病发病密切相关;饮食消化及代谢功能紊乱是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治疗以去满除陈、开郁散结为原则。 相似文献
12.
系统整理<内经>有关汗法的内容.认为<内经>运用汗法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辩证发汗,主张发汗宜温,注意综合发汗,重视汗后护理.学习<内经>有关汗法内容,有助于深化对汗法的认识,也有助于临床汗法的推广和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内经》所体现的中医特点和先进性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认为《内经》的研究必须多学科、多途径地进行,必须吸收和采用当代科学的先进成果和技术。这是发展中医学的重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何文彬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5):257-259
讨论了《黄帝内经》的重要学术价值: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名著;②是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作;③是我国传统中医学教育的必修教材,阐述了《黄帝内经》对具体临床诊疗所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指出《黄帝内经》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黄帝内经》的未来研究指出了3点展望。 相似文献
15.
《内经》时气医学是从时间与气的关系出发 ,探讨时间与气在疾病的发生、变化、诊断、治疗、预后判断中的指导地位。它不同于以研究疾病与时间关系为主的时间医学 ,也有别于以研究气象因素对疾病影响为主的气候病理学。 相似文献
16.
孟庆云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3):5-7
《内经》的全息脏象论 ,指出人体的局部有整体的信息。中医学遵循此理论用于诊断和治疗。此理论是临床观察的积累与易学的全息思维相结合而形成的。《灵枢·九宫八风》篇中记述的太一游行于九宫 ,不只是占八风而预测疾病 ,还构建了一个洛书———九宫八风数学模型 ,此模型的数字变换 ,可用于推演全息脏象论和人体小宇宙等有关理论 ,这些正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内经》的因果观进行探讨,认为《内经》对因果问题的诸多方面已有一定的认识,其对动力性原因与限定性原因的认识,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的认识,以及对一因多果问题的认识,已达到一定深度。 相似文献
18.
19.
《内经》“木郁达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雪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2):73-74
“木郁达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五郁”之疾,缘于运气的太过和不及的变化而发生,属于外感范畴,后世进一步推演,认为内伤也可致郁。“五郁”之中以“木郁”为先,“木郁”即肝郁,肝郁之因虽有内、外两端,但以情志失调所致肝气郁结者居多。所谓“达之”即畅达之意,疏利肝胆、理气解郁是“木郁达之”的主要含义,也是临床常用之法。属于肝气郁结者,主以疏肝理气;肝郁化火,治以清肝泻火;肝木乘土,治以抑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