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髌内侧入路空心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的32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全部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髌内侧入路导入空心钉进行骨折内固定,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术后膝关节侧位片螺钉与胫骨平台夹角平均为(48°±7.3°),随访8~32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6.5±0.6)周,术后8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达到(90.5±1.7)分,随访终末期Lysholm评分达到(94.6±1.5)分。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经髌内侧入路导入空心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一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和半月板根部撕脱骨折和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病例成功治疗,对此类患者手术方式和康复方案提供了一种参考。病例描述:患者男性,35岁,以“跌倒致右膝肿痛、活动受限1天”为主诉来我院就诊。骑电动车摔倒后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完善检查诊断:1、右膝胫骨髁间棘骨折;2、右膝前交叉韧带损伤3、右外侧胫骨平台骨折;4、右膝外侧半月板损伤;5、右膝内侧副韧带损伤。行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结果:患者3个月骨折愈合,逐渐恢复到正常生活中。结论:我们的联合关节镜技术能够很好的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和半月板根部撕脱骨折和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病人。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后交叉韧带 (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治疗较为棘手。对于骨块较大的撕脱骨折 ,一般经膝关节后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该方法创伤较大 ,难以同时处理关节内的合并损伤 ;对于骨块较小的撕脱骨折 ,由于内固定难以实施 ,多主张采用保守治疗 ,骨块复位不佳往往导致PCL松弛或者功能不全 ,最终影响膝关节功能。近年由于关节镜技术的进展 ,在关节镜下进行骨折的复位固定已经实现。关节镜下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 ,但因其创伤小、监控直接 ,加之采用缝线技术 ,复位和固定可靠 ,适用于不同大小骨块的撕脱骨折 ,故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 相似文献
5.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及其治疗方法最早是由Poncet于1875年提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该骨折发生率极低,约为每年3/100000,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在小儿骨科中该骨折发生率与ACL实质部损伤的发生率基本相同[1]。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及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变得越来越常见。最近研究表明,该骨折在成人发生率比以往预想的要高很多[2]。临床上对该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但在如何选择固定方式及内固定物等问题上仍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对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最新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手术具有创伤小 ,复位准确 ,并可同时治疗合并症等优点 ,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1998年 7月~ 2 0 0 1年 3月 ,我们采用关节镜下治疗髁间嵴撕脱性骨折 15例 ,效果较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15例中 ,男 11例 ,女 4例 ;年龄 11~ 6 4岁 ,平均 2 8 5岁。左膝 9例 ,右膝 6例。交通事故 12例 ,其他伤 3例 ,均为新鲜骨折 ,按Zaricznyi分类 :Ⅱ型 3例 ,Ⅲ型 10例 ,Ⅳ型 2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 4例 ,半月板损伤 3例。1 2 手术方法 取前内、外侧切口。关节镜插入关节腔内探查骨折的类型及有无合并伤 ,本组合并半月板、… 相似文献
7.
8.
关节镜下撬拨复位空芯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撬拨复位与空芯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2年12月~2007年12月,采用关节镜监视下撬拨复位和钛合金空芯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法,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68例,其中女29例,男39例;年龄6~15岁,平均12岁;Ⅱ型(伴患膝伸直受限)22例,Ⅲ型46例;均采用钛合金空芯松质骨螺钉内固定。结果:术后获得随访68例,平均18个月(12~36个月)。术后KT-2000测量显示,与健侧比较,患侧前交叉韧带张力基本恢复,X线片显示骨折块复位好,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膝关节稳定,Lachman和抽屉试验阴性。无肿胀、疼痛和膝关节功能障碍,无髁间窝撞击征表现,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术后未发现患者出现伤肢成角与短缩等发育异常。结论:关节镜视下撬拨复位和钛合金空芯松质骨镙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Ⅱ型(伴患膝伸直受限)、Ⅲ型撕脱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能有效地避免手术所致的骨骺再次损伤,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骺板近端三维缝合固定治疗少年胫骨髁间前棘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0年5月,对10例少年胫骨髁间前棘骨折移位患者,在关节镜下行骨折断端清理、复位,C臂机透视下避开骨骺建立胫骨隧道,自制缝针、钩针导引普通丝线于前交叉韧带前1/3、1/2处镜下两次穿越,普通丝线导引钢丝及PDS-Ⅱ线穿越前交叉韧带。固定物在冠状面两次穿越骨隧道-前交叉韧带-骨隧道,骑跨式三维固定撕脱骨块,有效防止撕脱骨块前后旋转、左右摆动和上下浮动。拉紧钢丝及PDS-Ⅱ线,关节外打结固定。术后下肢支具外固定并早期进行功能康复。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2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患者膝关节无疼痛,前抽屉试验阴性,Lachman试验阴性。术前Lysholm评分(45.8±7.6)分,术后(97.2±9.1)分,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骺板近端三维缝合固定治疗少年胫骨髁间前棘撕脱骨折创伤小,不损伤骺板,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关节镜下骨隧道缝线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缝线组(75例)与螺钉组(75例),缝线组患者行关节镜下骨隧道缝线固定,螺钉组患者行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稳定性与骨延迟愈合发生情况结果 缝线组患者手术时间与螺钉组无明显差异(t=1.308,P=0.193)。术后6个月,缝线组患者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均明显高于螺钉组(t=4.707、3.560,P<0.001、P=0.001),而轴移试验结果无明显差异(Z=-1.429,P=0.153)。随访过程中,缝线组患者均未出现骨延迟愈合,与螺钉组患者出现2例骨延迟愈合无明显差异(χ2=2.027,P=0.155)。结论 与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相比,关节镜下骨隧道缝线固定可明显改善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下横杆悬挂法重建膝前交叉韧带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横杆悬挂固定法(ArthrexTransFixⅡ法)固定移植的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并对其中期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方法:从2003年6月至2005年9月,采用横杆悬挂固定法固定移植的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123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23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28.5岁。左膝60例,右膝63例。平均病程12.3个月。取患膝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并修整、编织缝合后植入骨道,股骨骨道的移植物行横杆悬挂法固定,胫骨端用生物可吸收挤压钉加门形钉固定。结果:123例患者中,1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病例术前Lysholm评分为53.2±3.2分,随访时Lysholm评分为93.4±2.3分,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横杆悬挂法绳肌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是一种微创、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股骨侧后外侧束(PLB)在股骨足迹的解剖变异范围、参考标记和关节镜下定位方法。方法:采用30侧人膝关节标本,解剖ACL的PLB在股骨髁间窝外侧壁(Lateral Intercondylar Wall,LIW)的足迹。观察髁间窝外侧壁的形态、住院医师脊(Resident Ridge)与ACL足迹关系、测量ACL长轴与股骨干夹角(AA)、PLB中心距离髁间窝外侧壁下缘软骨的垂直高度(PD)。采用数字影像学方法对足迹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住院医师脊为ACL足迹的上界(屈膝90°),紧靠住院医师脊下方为ACL纤维最集中的部位。(2)AA=18.7±15.25°,范围在-18°与56°之间;PD=7.02±1.47mm,范围在11 mm与3.75 mm之间,二者组数据离散程度均较大。(3)髁间窝外侧壁有2种类型,梯形8侧,三角形22侧,两种髁ACL的AA、PD均有明显差异(P=0.00)。结论:(1)AA、PD因人而异,数值差异较大,必须在术中测量进行个体化PLB定位。(2)虽然由于个体化的解剖变异,关节镜下难以采用通用的指引,但新鲜损伤,可根据明确的残端足迹术中定位;陈旧损伤住院医师脊可见时,PLB中心位置可参考在住院医师脊下方、前内束骨道前方予以定位;另外,3D-CT显示的髁间窝外侧壁形态也可以作为参考,梯形者PLB中心点较高、AA角较平,三角形者PLB中心点较低、AA角较倾斜。(3)如陈旧损伤住院医师脊无法辨认,难以明确PLB高度和AA角,建议进行双束个体化原位解剖重建时需谨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微创入路结合锚钉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6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经膝后内侧微创入路行复位和锚钉固定的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20~40 min,平均28 min.随访14~36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复...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隧道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基于术中透视的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合理规划及准确定位,探讨导航技术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方法:导航系统需要在胫骨及后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上分别安装追踪器,经过注册及校准后,导航系统识别并捕获上述追踪器主动发射的信号,实时计算确定胫骨近端的三维空间位置及与胫骨导向器的相对关系,并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所需要的虚拟胫骨隧道路径叠加至由术中“C”型臂X线透视机所获得的胫骨近端X线影像上。根据规划方案术中实时调整虚拟隧道的位置,直至达到术前规划的要求,实现导航目的。术中隧道规划方案为:正位影像隧道出口位于两侧髁间嵴中线偏外侧、关节面远侧1.5cm处;侧位影像上要求在保证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的情况下、与胫骨平台关节线角度呈最大。结果: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导航辅助下完成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15例,14例获得成功,1例失败。手术中透视次数由2~15次减少至2~4次,透视时间缩短10~30分钟。无导航相关并发症出现。术后采用X线片、三维CT及MRI评估胫骨隧道的位置和角度。14获得成功的病例隧道出口均位于后交叉韧带的解剖附丽区内,胫骨隧道与移植物夹角平均为123.3°;隧道与胫骨后方皮质贴合紧密,贴合距离均在2mm内。10例隧道后壁完整,4例轻度破裂但隧道整体完整性存在。结论:透视导航技术可以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快速定位,具有节省透视时间、准确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再次关节镜的观察了解前交叉韧带重建对髌股关节软骨的影响,以及应用自体髌腱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对髌股关节软骨影响的差异。对象与方法:自2000年12月~2004年12月间有631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在我科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并因要取内固定物再次入院进行了二次关节镜检查,其中取自体髌腱组103例,取自体腘绳肌腱组528例。分部位、程度记录两组患者重建前后两次关节镜检查的髌股关节软骨损伤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例取髌腱重建的患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关节镜检查共发现59处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再次关节镜检查共发现新增56处软骨损伤,其中新增髌骨软骨损伤28处,新增滑车软骨损伤28处。平均每例患者增加0.54处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增加的软骨损伤程度以2度损伤为主。528例取腘绳肌腱重建的患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关节镜检查共发现265处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再次关节镜检查共发现新增263处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其中新增髌骨软骨损伤107处,新增滑车软骨损伤156处,平均每例患者增加0.50处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增加的软骨损伤程度以2度损伤为主。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各部位软骨损伤程度的加重在取髌腱组和取腘绳肌腱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髌股关节软骨损伤有一定程度的增多与加重,以2度软骨损伤增多为主,取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与取腘绳肌腱重建相比并不会增加更多的髌股关节软骨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