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疗机构是传染病疫情监测及报告的终端,其传染病诊疗活动和疫情管理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传染病防治法>在医疗机构能否得到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消毒管理办法>,全面了解我县各级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现状,督促全县各级医疗机构提高消毒工作质量,防止和减少医源性感染,保障人民健康,我站于2001年2-6月间对县、乡镇、村医疗机构及计生服务站的消毒工作进行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管理是对<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管理办法>贯彻执行的具体表现,直接关系到医疗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了解镇海区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对1999~2003年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消毒效果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
为预防、控制性病的传播流行,保护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卫生部对1991年实施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新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性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自1991年实施以来,对于加强和规范性病防  相似文献   

5.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要求,天津市每年开展辖区内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为了解天津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漏报状况,为进一步提高疫情报告质量,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更好地制定疾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按照<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中规定的方法,对2004-2008年天津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6.
当前计划免疫工作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计划免疫工作的社会地位及法律属性 1.1 计划免疫是国家意志在<宪法>第21条国家"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的原则精神指导下,<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各类卫生防疫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管理任务,并接受有关卫生防疫机构的业务指导".从以上的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按照宪法精神,法律把传染病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的健康,完全地置于国家管理之下.政府、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卫生防疫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均应承担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免疫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染病防治法>进一步严格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把实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手段--预防接种上升为法律制度,这完全体现了我国将公民之根本利益生命健康放到了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所以计划免疫是国家的意志.  相似文献   

7.
《中国卫生政策》2005,(4):15-15
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区医学》2005,11(1):67-67,70
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卫生政策》2005,(7):14-14
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0.
桐乡市2002~2003年医疗机构消毒效果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祥荣 《浙江预防医学》2004,16(10):35-35,37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严格医疗机构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控制医源性疾病的传播,于2002-2003年对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预防、控制性病的传播流行,保护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卫生部对1991年实施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新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有关答问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性病疫情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丽  于柏松 《职业与健康》2006,22(7):537-537
性病疫情的报告是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反映了当地的性病发病水平也为国家制定性病、艾滋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但现阶段性病疫情报告还存在一定问题。1漏报问题及产生原因。1.1报卡的病种不明确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性病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责  相似文献   

1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司法厅(局)、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司法局、卫生局: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发生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9月1日实施,是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部重要法律。今年4月8日,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监督,济南市于2010年推行了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学校卫生综合评价>、<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等的要求,确定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性病防治管理办法》,我们对1990~2002年柳州市性病疫情漏报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针对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情系全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卫生大法,她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基于大卫生观念这一出发点,实现预防、控制以致消除传染病,并以保护人民健康基本权利为目的而制定、颁布的.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是新时期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措施,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已证明了她的生命力.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把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实行监督、监测管理,各有关部门、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配合,真抓实干,认真落实预防控制措施,有效地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17.
丙类传染病是<传染病防治法>法定报告的一类传染病,分析孝感市2004-2008年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后,发现丙类传染是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也是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丙类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特别是要做好学校传染病风险排查,预防和控制丙类传染病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对传染病疫情报告违法行为设定的情形有隐瞒(瞒报)、缓报或谎报,无漏报这一情形,而医疗机构超过法定时限未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包括瞒报和漏报二种情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要求医疗机构设置的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须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但对建立门诊日志、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是21世纪新发现的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染速度快,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也无疫苗来进行预防接种,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极大的危害.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人群属于弱势群体,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非典在农村地区传播和蔓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各项综合防治措施,确保了我区农村地区未发生非典疫情.  相似文献   

20.
1980—2000年深圳市法定传染病发病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分析1980~2000年深圳市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探讨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明确现阶段传染病防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 材料和方法 1.1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 1980~1989年,主要依据<传染病管理条例>(简称<条例>)进行;1990~2000年,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从事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区、市卫生防疫站等承担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和质量控制等工作,确保了资料的及时、准确和可靠. 1.2 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变迁 1980~1989年,<条例>规定甲乙类传染病共计25种;1990~1995年,<传染病防治法>在乙类传染病中增加了艾滋病、淋病、梅毒和登革热,取消了<条例>中回归热、恙虫病和森林脑炎的报告,并将流感划归丙类传染病管理;1996~2000年,又将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划归乙类传染病管理.本文主要对甲、乙类传染病进行发病动态分析. 1.3 统计分析用深圳市统计局提供的全市人口数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