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WBC)水平与老年肺炎的关系,探讨二者对老年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00例老年肺炎患者(肺炎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和10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WBC、血小板(PLT)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使用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肺炎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WBC、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肺炎组治疗14 d后WBC、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肺炎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HCT、PLT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WBC水平,对老年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 165例次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难治复发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初诊组和完全缓解组(P〈0.01),初诊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完全缓解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急性自血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关系,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实验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女妊娠期间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产科保健门诊10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孕周均小于10w,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直到分娩后7d,比较孕早期、中期、晚期及分娩时、分娩后1、3、7d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孕早期和孕中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孕早期和孕中期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产后1、3、7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3、7d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P义(P〉0.05)。结论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升高,在孕早期和孕中期升高较为缓慢,孕后期急剧升高,产后呈急剧下降致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600-601
目的探讨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将其分为冠心病心绞痛组72例、急性心梗组65例、脑梗组63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四组研究对象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性。结果冠心病心绞痛组、急性心梗组、脑梗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三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心脑血管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死亡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组存活患者(P0.05)。结论心脑血管病患者免疫比浊法检测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通过对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与分析可实现对患者疾病以及病情的初步诊断与评估,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浆中 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化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行GP方案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135例,分析其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无进展生存时间(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 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Ⅳ期的 N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相对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NSCLC伴血浆D-二聚体表达阳性患者的PFS(5.3个月/10.6个月,P〈0.05)和OS(11.8个月/20.4个月,P〈0.05)均明显缩短;多因素回归分析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是影响晚期NSCLC 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晚期NSCLC患者预后判断的实验室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检测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32例SAP住院患者入院即刻以及24、48、72h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并记录Ranson评分;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Ranson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并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①SAP患者入院后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变化.②SAP患者入院后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白细胞计数(WBC)、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红细胞比容(Hct)、血白蛋白和血钙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入院48 h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Ranson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29,P=0.001).③胰腺CT分级D、E级的SAP患者D-二聚体水平(mg/L)显著高于B、C级(1.18±002、1.23±0.01比0.90±0.02、0.93±0.01.均P<0.05).④SAP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入院24 h、48 h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MOF者(24 h:1.26±0.02比0.93±0.02,48 h:1.25±0.02比093±0 02,均P<0.05).结论 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入院即刻单次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很好地反映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8.
血浆中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浓度是准确判定机体血凝和纤溶状态的理想分子标记物,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观察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测定了136例HSP患儿血浆D-二聚体和FDP浓度,结果发现血浆D-二聚体和FDP的阳性率分别为52.94%和51.4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血浆中D-二聚体和FDP的绝对浓度分别为1.46±0.41μg/mL和11.75±3.12μg/mL,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在HSP不同临床表型组间,阳性率和绝对浓度两个指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支持HSP患儿具有显著升高的血浆D-二聚体和FDP阳性率和绝对浓度,可以用于疑似HSP患儿的临床诊断,也可监测血液凝溶功能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对其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vWF,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白血病患儿化疗前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后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但血浆vWF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而D-二聚体缓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血病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血浆vWF、D-二聚体可作为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金标定量渗滤法对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外伤性脑梗死组在发病初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O.01),在伤后2周病情好转时D-二聚体水平与发病初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急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监测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川崎病(KD)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与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监测比较KD组和对照组、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的D-二聚体、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指标变化,并比较冠状动脉病变(CAD)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CAD)急性期与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KD组患儿急性期的D-二聚体、ESR、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63、2.37、1.66,P均〈0.05);与KD组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98、23.35、1.98,P均〈0.05)。CAD组的KD急性期、恢复期患儿D-二聚体水平高于NC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8、2.09,P均〈0.05)。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KD诊断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小儿大叶肺炎早期诊断、病情轻重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肺炎患儿,其中普通肺炎60例,大叶性肺炎60例,另选取健康组60例。干预前后空腹抽血进行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D-二聚体水平差异,并通过临床、体征及支气管镜镜下表现进行其与病情严重度的相关分析。对所有患儿进行血浆D-聚体检测,并对大叶肺炎组行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普通肺炎组、大叶肺炎组、健康组检测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普通肺炎组和大叶肺炎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重症肺炎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肺炎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质量浓度越高,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越重,支气管镜镜下表现肺损伤重,肺部感染重,提示其对小儿大叶肺炎的早期诊断、病情轻重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莫西沙星治疗肺部感染患者疗效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肺部感染患者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莫西沙星治疗56例肺部感染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56例肺部感染患者治愈53例,治愈率96.6%。肺部感染控制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结论:莫西沙星可作为肺部感染的首选药物;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的监测对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该院治疗的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及30例体检健康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44例)与轻症组(36例),30例体检健康婴幼儿设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化痰、平喘等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NF-α、VEGF,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K-MB水平。结果治疗前,轻症组和重症组患者血清TNF-α、VEGF、CK-MB、D-二聚体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TNF-α、VEGF、CK-MB、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毛细支气管炎密切相关,VEGF与毛细支气管炎的相关性最大(r=0.882,P=0.000),CK-MB、D-二聚体、TNF-α表达水平与毛细支气管炎的相关性分别为:r=0.844、0.798、0.678,P0.001。治疗6d后,重症组和轻症组患儿血清TNF-α、VEGF、CK-MB、D-二聚体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重症组36例患儿病情缓解,各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仅有8例患儿病情未缓解,上述各指标仍呈高表达状态,TNF-α、VEGF、CK-MB、D-二聚体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轻症组所有患儿症状均得到缓解。治疗6d后,重症组TNF-α、VEGF、CK-MB、D-二聚体表达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儿血清TNF-α、VEGF、CK-MB、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病情严重时上述指标均呈高表达状态,病情缓解时上述指标表达水平下降,其水平的动态监测可用于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4例SCLC患者(SCLC组),7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肺良性疾病组),60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析D-二聚体及FIB与SCL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比较SCLC患者放疗和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SCLC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良性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性SCLC(ED-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局限性SCLC(LD-SCL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与SCLC患者吸烟、肿瘤累及部位、最大肿块直径、远处转移有关(P0.05);FIB水平与SCLC患者肿块数目、病理分型、远处转移有关(P0.05)。SCLC治疗有效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较放疗和化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稳定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前后D-二聚体和FI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放疗和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IB可作为SCLC辅助诊断、病情监测、放疗和化疗疗效和预后判断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6.
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在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在临床疾病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42例四肢骨折、20例颅脑外伤、36例脑卒中、24例冠心病、20例肺部感染、24例肾脏病变、21例恶性肿瘤患者及5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所测7种疾病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其中颅脑外伤、脑卒中、冠心病和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冠心病、肾脏病变和肺部感染者显著增高(P〈0.01)。结论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操作简便、快速、敏感,无需额外设备;D-二聚体含量对各种血栓形成性疾病具早期诊断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监测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意义和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明确诊断的乳腺癌患者149例(乳腺癌组)和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89例(良性疾病组)及健康体检女性82例(健康对照组),均检测D-二聚体、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5—3(CA15—3)、癌抗原125(CA125)及乳腺癌受体并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远处脏器转移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EA、CA15.3、CA125水平具有相关性(P=0.012、0.027和0.035)。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12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3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2例不稳定型UAP组和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结果与61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冠心病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和UAP组,SAP组相比D-二聚体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升高对冠心病的防治和病情的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4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3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8例,与50例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S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TEMI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NSTEMI组(P<0.05)和UAP组(P<0.05)。结论 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对ACS的防治和病情的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由德国德灵公司提供试剂,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恶性肿瘤晚期患者(Ⅲ期+Ⅳ期)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期(Ⅰ期+Ⅱ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有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明显相关,有助于病情判断、预后估计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