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症SARS患者无创机械通气时使用镇静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SARS)患者实施无创机械通气的过程中镇静剂对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 :1 0例重症SARS患者 (男 7例、女 3例 )在无创机械通气时使用多美康 (Dormicum)0 .0 3~ 0 .1 0mg/kg/h,使之处于Ramsay镇静分级 2~ 4级水平。比较用药前后呼吸频率、指尖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血气 (PaO2 、PaCO2 、SaO2 )、心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机吸入氧浓度、吸入及呼出压力 (IPAP、EPAP)。结果 :患者充分镇静后 ,其有关氧合指标 (PaO2 、SaO2 、SPO2 )均显著升高 (P <0 .0 1 ) ,CO2 显著升高 (P <0 .0 1 ) ,呼吸频率降低 (P <0 .0 1 ) ,呼吸机设定条件 (FiO2 、IPAP、EPAP)有下降趋势 ,心率降低 ,血压稳定。结论 :重症SARS患者无创机械通气时合理使用镇静剂可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重症SARS的价值。方法:对18例重症SARS患者实行n-CPAP治疗,持续气道正压(CPAP)为5.14cmH2O,观察治疗前后病人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及病人胸部X线(胸片)的变化。结果:治愈17例,死亡1例。治愈出院的病人肺部渗出病变基本吸收。使用n-CPAP治疗常见的副作用为纵隔气肿。结论:对于重症SARS患者,n-CPAP治疗能有效改善肺的氧合。减少了有创通气的使用,是治疗重症SARS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用面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mCPAP)的方法能否改善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合及避免实施气道内气管插管。方法 :急性Ⅰ型呼吸衰竭的患者 ,在普通面罩吸入氧流量 >5L情况下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90 %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与吸入氧浓度 (FiO2 )之比 <2 0 0时予面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同时予SaO2 持续及PaO2 间断监测血氧状况。结果 :接受CPAP呼吸器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 78例 ,其中 73例接受治疗后 1h血氧改善明显 ,有效率为 93% ;4例因全身状况恶化行气管插管 ,插管率为 5 % ;1例患者因出现并发症而停止该方法治疗。结论 :mCPAP是一种简易、安全的改善动脉血氧含量的方法 ,使用该方法可避免对一些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行气管插管术。  相似文献   

4.
8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治疗策略,在常规治疗和无创通气失败后,对8例重症SARS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30~74岁,平均(55±16)岁]施行经气管切开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监测通气前后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并对通气过程中的并发症和患者的转归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高热(体温>38.5℃),7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仅1例高于正常。合并其他脏器损害7例。2)从发病到使用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时间平均为(27.9±12.2)d,有创机械通气使用时间平均为(8.6±5.4)d,机械通气模式为压力控制或压力调节加呼气末正压通气。行有创通气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较通气前改善(P<0.01)。3)有创通气前1例出现气胸,有创通气时2例出现纵隔气肿及气胸。4)1例患者撤机并痊愈,7例死亡,死亡患者多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提示有创机械通气对于晚期重症SARS疗效不佳。通气模式应选择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和合适的呼气末压力水平,尽量减少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  相似文献   

5.
陈兰芳  费艳艳 《吉林医学》2012,33(20):4424-4425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早期护理中合理给氧方法。方法:本组共115例,食管癌54例,贲门癌35例,肺切除26例,术前检查心肺功能未见异常,术后24 h内均等用鼻导管及面罩双重给氧,鼻导管3~5 L/min,面罩5 L/min左右,采取无创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监测血氧。结果:血氧饱和度提高3%~6%,心律失常8例,占6.95%,肺部感染3例,占2.6%。结论:开胸术后早期予以鼻导管、面罩双重给氧可以有效维持血氧饱和度,降低心肺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王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0):1375-1377
目的:探讨不同氧流量在氧动力雾化吸入过程中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68例氧动力雾化吸入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选择氧流量为5 L/min组18例,6 L/min组16例,7 L/min 19例,8 L/min 15例进行氧气雾化吸入治疗。观察4组患者雾化吸入前后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患者不同氧流量雾化吸入前10 min血SpO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同氧流量雾化吸入后10 min患者血SpO2均较雾化吸入前10 min明显增高(P<0.01),但6 L/min组和7 L/min组氧流量雾化吸入后10 min血SpO2明显高于5 L/min组和8 L/min组(P<0.01)。结论:氧动力雾化吸入疗法采用6~7 L/min的氧流量,可达到最佳雾化吸入效果。  相似文献   

7.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呼吸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时的呼吸机管理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对16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合并严重肺水肿给予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全部患儿均给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加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治疗,初调参数吸气峰压(PIP)为25~35 cmH2O,呼气末正压为5~15 cmH2O,吸气时间(Ti)0.60~1.0 s,通气频率(VR)20~30 次/min,吸入氧浓度(FiO2)80%~100%,氧流量(Flow)8~12 L/min,以后根据血气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结果 经治疗16例肺水肿患儿存活12例(75%),死亡2例(12.5%),放弃治疗2例,3例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2例患儿缺氧症状迅速改善、经皮脉搏氧饱和度达90%的时间为10~45 min,平均(23±21)min,两肺湿啰音完全消失时间为30~80 min,平均(56±21)min,肺水肿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80.7±7.4) h,平均住院时间为(18.2±4.7) d,所有患儿未发生机械通气并发症.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适当提高呼气末正压、吸气峰压和延长吸气时间是提高手足口病并NPE抢救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尽早应用无创机械通气以纠正低氧血症的技术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无创机械通气的氧合功能不全患者60例(治疗组),以经鼻面罩压力支持通气 呼气末正压通气(PSV PEEP),待氧合功能不全纠正后撤机。选择同期住院相同病情的氧合功能不全患者60例接受简易面罩吸氧(对照组)。两组吸入氧浓度(FiO2)均为40%,观察10min后检测血氧饱和度(SaO2)及30min后血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指标相仿(P>0.05);给予面罩吸氧5min后,SaO2分别为94.7±5.3%和81.1±7.2%(P<0.01),30min后,氧合指数(PaO2/FiO2)331.2±18.3和220.3±14.5mmHg(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45.6±7.1和61.7±5.6mmHg(P>0.05)。结论:氧合功能不全患者尽早使用经鼻面罩吸氧无创机械通气可明显纠正氧合功能不全,而对二氧化碳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谭婉媚  侯春怡  叶健莺  潘瑶 《广东医学》2003,24(Z1):126-127
目的探讨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非典型肺炎(SARS)的临床护理.方法对15例重症非典型肺炎患者人工气道采用湿化、有效吸痰、病情观察、镇静监测等系统护理方法.结果利用三通密闭接头吸痰能有效保持适当的呼气末正压水平,保证肺泡的开放,提高血氧饱和度.加强人工气道的湿化,能有效防止痰痂的形成,确保气道通畅.结论重症SARS患者应用有创机械通气,加强人工气道管理,科学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能提高患者的氧合功能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施行人工通气的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 ,为重症SAR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总结 12例重症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均经鼻气管插管进行有创人工通气治疗 ,其中 9例经规范的无创通气治疗 ( 3~ 66h)失败后改用有创通气 ;全部患者均接受甲基强的松龙治疗 ,其中 6例剂量为 5 0 0mg/d ,其余为 2 40~ 3 2 0mg/d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经验性应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及头孢类抗生素。结果 12例患者平均通气时间为 ( 10 7± 5 4)d ,通气前均有低氧血症 ,通气后氧合指数 (OI)上升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8例患者成功撤机 ,4例死亡。结论 及时进行有创人工通气可提高重症SARS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起病时即出现肺部浸润并急剧进展、嗜中性白细胞分类增高及早期出现血痰者 ,提示病情严重 ,应严密监护 ,适时进行有创人工通气并在胸片急剧进展期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可能有助于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对32例持续肺动脉高压和呼吸衰竭患儿,在呼吸机机械通气情况下,将NO气源加入呼吸机环路中,NO浓度从20ppm(1ppm=0.001‰)开始,每经15~30min无效者增加5ppm,达到50ppm,30min仍无效者停用。有效者,持续6h后,每15min降低NO浓度5ppm,降为6ppm,持续24~72h。治疗时观察体循环氧合情况、平均肺动脉血流速度、肺动脉压力、血压、心率、高铁血红蛋白(MHb)、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结果32例患儿中28例(28/32,87.5%)吸入NO后血氧饱和度迅速上升,吸入30min后,平均肺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0.001),以6ppm浓度维持24h后,氧合指数持续改善,肺动脉血流继续增加。停用后没有复发。而心率、血压、高铁血红蛋白未明显改变。结论吸入NO能显著降低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改善氧合。对肺动脉高压有显著疗效,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孟保华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0):1329-1330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NB iPAP)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ALHF)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重症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并行临床症状、体征、动脉血压、血气分析等指标监测。结果:20例重症急性左心衰患者抢救成功18例,无效2例,抢救成功率90%。正压通气1~2h后患者生命体征趋向稳定,呼吸困难缓解,呼吸频率和心率下降,无低血压症状,PaO2、PaCO2和SaO2明显改善。结论: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可改善左心功能,提高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是辅助治疗ALHF的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 (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不良反应。方法:对 30例 COPD重症患者进行面罩压力支持通气 (PSV)治疗 ,治疗时间为 3~ 7d。结果:30例患者发生口咽干燥者 6例 ,占 2 0 % ;有恐惧心理者 2 0例 ,占 6 6 % ;发生胃胀气 16例 ,占 5 3% ;发生排痰障碍 5例 ,占 17% ;罩压迫 19例 ,占 6 3%。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COPD临床疗效好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但应仔细观察和及时防治 ,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气胸患者的疗效.方法:15例COPD合并气胸患者,存在Ⅱ型呼吸衰竭,给予胸膜腔闭式引流术,保持引流通畅.在单纯吸氧无法改善血气及氧合状况,先给予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BiPAP),吸气压(IPAP)参数自6~8cmH2O开始,在随后的10~60分钟内逐渐上调至12~18cmH2O,呼气压(EPAP)参数为3~4cmH2O,吸氧流量为2~6L/分.每日持续或间断通气8小时以上.应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无法改善呼吸衰竭时,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行有创机械通气,模式为PCV或PSV,据血气及氧合情况调节参数.结果:11例患者行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愈出院,其中3例患者在应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过程中气胸闭合;8例患者在呼吸衰竭改善后,停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逐步改为鼻导管吸氧,继续胸膜腔闭式引流气胸,气胸逐渐闭合.4例患者因病情恶化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行有创机械通气,其中2例治愈出院,气胸愈合均为拔管后;1例患者死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气胸引流时间为5~32天,平均16天.结论:气胸是进行正压通气的禁忌症,但在通畅引流的基础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仍是相对安全的;当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无法改善呼吸衰竭时,还可应用有创机械通气,多选用压力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5.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SARS病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重症SARS病人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方法 收集住院重症SARS病人使用Bi-PAP(PSV PEEP)呼吸机治疗的情况,包括适应症,参数调节,疗效观察。结果 8例SARS病人中符合重症SARS7例(88%),无创正压通气7例,死亡2例(28.6%)。结论 在SARS病人中,早期充分无创正压通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的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可以减少有创通气使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早期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6年3月-2009年6月收治的28例确诊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急性肺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超早期辅以无创机械通气,同时记录患者血气分析、氧合指数、APACHE Ⅱ评分等资料。结果:2例死亡,24例成功脱机,氧合指数上升,APACHE Ⅱ评分下降,2例行无创通气3d后改为经口气管插管。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较有创正压通气更易早期实施,能在早期改善患者低氧血症以及由低氧血症带来的一系列损害,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重症哮喘患者经无创正压通气并经管道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015年收治的214例重症哮喘病人,将所有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式的前提下采取无创正压通气并雾化吸入疗法,对比治疗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和治疗之前之后的血气状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3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4.11%,比较结果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之前的PH值、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和治疗之后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治疗之后治疗组的PH值、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获得了显著提升,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哮喘患者经无创正压通气并经管道雾化吸入治疗,切实提升了总有效率,减少合并症的发病率,具备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创性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对重叠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短期对夜间低氧、高碳酸血症的影响,长期对夜间低氧、高碳酸血症及肺功能情况的影响。方法观察14例重叠综合征急性加重期患者夜间无创性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夜间血氧情况,对好转出院的其中9例重叠综合征患者予以1年夜间无创性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并进行动态夜间血氧、动脉血气及肺功能监测。结果短期(1周)住院14例患者夜间无创性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前后比较,组间在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夜间最低氧饱和度(LSaO2)、夜间平均氧饱和度(MSaO2)等方面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序贯长期(1年)夜间无创性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前后肺功能[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及夜间低氧指标(MSaO2、LSaO2)、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夜间无创性气道正压通气BiPAP是治疗重叠综合征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辅助治疗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临高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70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有创组和无创组,每组35例。有创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压力支持通气调节为5~10 cm H2O(1 cm H2O=0.098 k Pa),呼气终末正压为3~5 cm H2O],而无创组则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呼吸频率为12~18次,吸气压力调节为8~22 cm H2O,呼气压力为4~6 cm H2O,吸氧流量设为4~6 L/min)。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指标及转归情况。结果无创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有创组[(86.5±8.4)次/min比(96.7±11.0)次/min、(23.7±3.1)次/min比(28.6±4.3)次/min],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高于有创组[(83.7±10.4)mm Hg(1 mm Hg=0.133 k Pa)比(65.2±8.9)mm Hg、(94.1±6.9)%比(85.8±5.2)%](P<0.01),而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有创组[(42.6±6.0)mm Hg比(50.8±5.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创组患者的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住院时间少于有创组[(12.0±3.6)d比(15.6±4.3)d、(11.4±2.9)分比(16.3±3.5)分、(13.8±5.0)d比(22.5±6.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创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8.5%(3/35),有创组为20.0%(7/3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辅助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可调整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有效缓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效果较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多发伤并发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总结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模式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多发伤并发ALI/ARDS患者使用NIPPV或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MV)的情况,比较两种通气方式治疗前及治疗后2h动脉血气分析变化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NIPPV 40例,有创通气35例.无创通气组及有创通气组通气2h后病人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及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较通气前明显提高(P<0.0001).无创通气组中5例无创通气3~5d(平均4.2 d)后改IMV,4例因手术需全麻,先予以IMV 20~36 h后改为无创机械通气.35例无创通气3~18d[平均(8±5.5)d]成功脱机,无1例死亡.IMV组通气5~20 d脱机[平均(9±5.5)d],无1例死亡.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动脉血气分析治疗前、治疗后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伤后合并ALI/ARDS早期应用NIPPV治疗,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的呼吸模式,不仅可取得与IMV治疗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