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种急性和慢性肺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肺部炎症和肺纤维化统称为肺间质疾病 ,肺间质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肺间质疾病的共同结局 ,是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是最常见的肺间质疾病 ,也是肺间质纤维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目前对IPF新的国际共识与研究进展[1] ,对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作扼要综述。1 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多数肺间质疾病病因未明 ,其发病机制目前也未完全阐明 ,IPF是最常见的肺间质疾病 ,研究最多。目前IPF和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 ,肺纤维化发病过程可概括为肺损…  相似文献   

2.
肝源性溃疡是指在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消化性溃疡,是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较单纯消化性溃疡者高。目前肝源性溃疡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门脉高压、肝功能不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发展而成的。因存在肝硬化的基础,肝源性溃疡的治疗除抗溃疡治疗外,还需考虑原发病的治疗,治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对肝源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特点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是由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c, ECM)特别是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而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肝纤维化将会导致肝硬化甚至肝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目前,治疗肝纤维化的主要策略包括治疗原发疾病、调节ECM的合成和降解、改善肝实质细胞损伤及凋亡、基因治疗等。  相似文献   

4.
卢平宣 《海南医学》2002,13(9):72-74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 ,也是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中间环了 ,其主要发病机制是肝脏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增多和异常沉积 ,因此阻断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抗纤维化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1 肝纤维化形成的几个重要方面目前认为 ,在各种损伤性因素的始动作用下 ,肝脏星状细胞 (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肝脏星状细胞的激活包括启动和持久化两个阶段[1 ] 。启动是指HSC某些早期结构基因的表达 ,转录的激活及信号分子的产生 ,从而导致HSC形态改变 ,对致纤维化、细胞增殖、收缩的…  相似文献   

5.
袁淑慧  赵坚培 《浙江医学》1999,21(12):765-768
肝纤维化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纤维结缔组织在肝内异常增生和沉积,是多数慢性肝病发展的共同病理过程。肝纤维化若不及时阻止、逆转,则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近年来,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肝纤维化病理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相应的发展。笔者就这些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心肌纤维化是多种病理因素导致的心肌细胞及心肌细胞间质的改变,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病理表现,最终导致心脏功能衰竭而死亡。其发生发展的确切分子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心肌成纤维细胞功能异常、心肌细胞外基质成分失调、神经内分泌因子改变等有关。本文就心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治疗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肝纤维化(HF)是基于多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变化过程.目前的研究表明其发生的与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密切相关.HSC激活后产生大量间质胶原,致使细胞-细胞外基质(ECM)的形成与降解失衡,最终形成HF.因此逆转HSC的活性为治疗HF提供了新思路.当前药物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实践虽取得一定进展,但许多疗法仍处于临床前阶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相关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文献,提出药物干预HF的进展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各种损伤因素持续作用引起肝脏细胞凋亡导致炎症反应。肝星状细胞(HSCs)激活并转变为肌纤维纤维细胞,使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导致局部肝小叶瘢痕形成,引起肝实质和血管结构变化及结节再生等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特点,若不加以干预将进展为肝硬化。除肝细胞损伤因素外,使激活的HSCs减少或恢复至静止状态,导致过度沉积的ECM降解等是药物治疗肝纤维化的关键。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肝炎病毒复制、调节脂质代谢;减少HSCs激活,升高抗炎、抗氧化水平;调节ECM转化平衡向降解方向转变,对不同因素引起的肝纤维化过程进行干预治疗。目前,抗肝纤维化治疗仍以针对肝纤维化病因单一用药为主,未来可根据药物作用原理,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和降低药物剂量。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疾病(CVD)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心脏纤维化几乎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纤维化本身是创伤愈合和组织修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然而,它的持续激活是非常有害的,可以使心脏发生结构改变和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逆转纤维化的进展,反映了对心肌纤维化机制认识的不全面,如果可以更好的认识心脏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将有助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来干预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本文旨在在心脏纤维化病理生理学基础上,总结目前心脏纤维化主要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及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Fibrosis)是指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是纤维增生(Fibrogenesis,即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和纤维分解(Fibrolysis,即细胞外基质降解)不平衡的结果。是各种慢性肝病后产生的一种共同反应。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肝纤维化的研究有了许多突破。在这一病理过程中。细胞-细胞因子-基质之间相互作用,使肝脏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在窦周间隙过度沉积,继之肝窦毛细血管纤维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分子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B超与肝纤维化指标联合监测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诊断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2012年收治的615例血吸虫病患者进行诊断,将金标准病理诊断为肝纤维化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B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的检测分析。结果肝纤维化Ⅱ、Ⅲ级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IV-C)、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纤维化I级患者与对照组肝纤维化指标PC-Ⅲ、IV-C、LN、HA的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肝纤维化指标和B超联合检查肝纤维化敏感度为98.53%、特异度为98.27%、符合率为98.69%。结论 B超与肝纤维化指标联合监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芪蚣抗纤方拆方对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的影响及量效比较。方法:猪血清腹腔注射法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活血小剂量组、活血大剂量组、软坚小剂量组、软坚大剂量组。用药4周后,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含量。结果:活血组ALT、球蛋白明显下降,白/球比正常;软坚组小剂量基本同活血组,而大剂量组ALT显著升高,高于模型组,白/球比降低。结论:芪蚣抗纤方拆方活血组及软坚小剂量组能降低ALT、球蛋白。具有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组织免疫性损伤,改善肝纤维化作用;软坚大剂量组药物毒性显现,在选用此药物时应慎用剂量。  相似文献   

13.
染料木索预防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染料木素(genistein,G)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预防效果。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染料木素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腹腔注射3个月制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结束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层粘连蛋白(LN)含量,各组肝组织行HE染色病理检查。结果治疗组较模型组血清PⅢNP和LN水平均降低(均P〈0.05),肝脏纤维组织沉积减少(P〈0.05)。结论染料木素对大鼠肝纤维化形成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p)及其受体(LpR)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125例肝炎患者根据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炎诊断标准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轻度组、慢性肝炎中度组、慢性肝炎重度组和肝硬化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Lp、LpR、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层粘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水平。15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各组间血清Lp和LN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0、1.502,P=0.353、0.194),血清LpR、HA、PC-Ⅲ和CⅣ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1、12.982、2.616、16.684,P=0.020、0.000、0.028、0.000)。正常对照、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和肝硬化组的血清LpR水平分别为(58.21±26.88)、(80.14±26.35)、(58.72±20.95)、(63.29±21.92)、(87.35±21.70)和(80.03±29.50)μg/L,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重度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慢性肝炎轻度组明显低于慢性肝炎重度和肝硬化组(P值均<0.05),慢性肝炎中度组明显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5)。血清LpR水平与HA水平呈正相关(r=0.217,P=0.012),但与PC-Ⅲ及CⅣ水平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不同程度肝炎间血清Lp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清LpR水平随着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急性肝炎由于肝功能明显异常,故LpR水平亦明显升高。可联合检测血清LpR、HA、PC-Ⅲ及CⅣ水平用于肝纤维化的诊断,其中LpR与H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血清学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与肝脏穿刺病理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各自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9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与肝脏穿刺病理检测,对比两种检测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的血清学无创肝纤维化检测指标(PⅢP、Ⅳ-C、HA、LN)与病理分期呈良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显示HA 〉LN〉PⅢP〉Ⅳ-C,提示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肝纤维化检测指标有逐渐升高的趋向,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穿刺病理检测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的“金标准”,但对患者损伤较大。血清学无创肝纤维化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减少穿刺活检的数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定肝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和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等肝纤维化的指标,探讨Cys C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收集肝病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临床诊断指标将其分为慢性肝炎组、肝硬化代偿组、肝硬化失代偿组及肝肾综合征组,同时收集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的血清Cys 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HA、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N)的浓度;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患者组与对照者之间的比对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血清Cys C、HA、PcⅢ、ⅣC和LN水平随肝病的发展呈升高的趋势,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血清Cys C水平与HA、PcⅢ、ⅣC、LN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是0.987 7、0.989 0、0.998 3、0.976 8(P〈0.01);除肝肾综合征组外,血清Scr和BUN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血清Cys C水平随着肝病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升高,可作为评价肝纤维化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各种肝病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的改变 ,甘草酸二胺注射液对肝脏炎症、纤维化指标的作用。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透明质酸 (HA)、层粘蛋白 (LN)、Ⅲ型前胶原多肽 (PCⅢ )。结果 :急性肝炎的三种肝纤指标均升高 (P <0 0 5 )。急黄肝高于急无黄肝 (P <0 0 5 )。慢性肝炎 1 1 2例 ,三项肝纤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5 )。慢肝重度显著高于慢肝轻度 (P<0 0 0 1 )。肝硬化的三项肝纤指标又显著高于慢肝 (P <0 0 0 1 ) ,其它肝病的肝纤指标也升高。 2 5例慢肝用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治疗 2月 ,ALT、AST、GGT显著降低 (P <0 0 1 )。三项肝纤指标中HA降低较显著 (P =0 0 5 ) ,LN和PCⅢ虽有降低 ,但差异不明显 (P =0 4 5 9,P =0 1 92 )。结论 :各种肝病的三项肝纤维化指标均升高 ,以慢肝重度 ,肝硬化升高明显。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治疗有抗炎及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对酒精性肝病(ALD)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ALD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AST、ALT、谷氨酰转肽酶(GGT)、TBIL及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ⅢP)、Ⅳ型胶原(Ⅳ-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ST、ALT、GGT、TBIL、HA、LN、PⅢP、Ⅳ-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能够显著改善ALD患者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实验性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就肝脏内细胞、介质分子的作用及中医药对其的影响和机制,本文对近5年来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显示出中医药可通过多种机制治疗实验性肝纤维化,并对如何进一步开展肝纤维化研究进行了思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肝脏硬度检测、肝脏组织纤维化定性分析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增加,K值降低,R15值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ICG R15值、ICG K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有显著的相关性,ICG R15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0.792,P〈0.01);ICG K值与肝硬化程度间呈显著负相关(r=-0.724,P〈0.01)。随着肝功能分级越严重,MELD评分越高,肝功能损害越严重。MELD评分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r=0.842,P〈0.0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随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对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测有助于衡量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贮备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