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Wellens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入院的Wellens综合征患者52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化验、冠脉造影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2例Wellens综合征患者,平均年龄(56.2±9.92)岁,男性:女性比例1.74∶1,高血压患者29例(55.8%)。治疗后,心肌酶谱标志物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发作时,心电图的特征性变化主要表现为T波的改变,其中,T波倒置发生率57.7%,正负双向11.5%;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病变以近段到中段的狭窄为主,所有血管病变中,发生次全血管闭塞(狭窄>90%)者40例(76.9%),狭窄率<50%者0例。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是Wellens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心电图T波的特征性变化、左前降支近到中段的严重狭窄是鉴别诊断wellens综合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大多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可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冠脉已经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心肌全层损伤,并伴有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本科近年来对3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AM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06~2010-06期间收治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再通的患者116例,其中接受择期PCI治疗者53例,未行PCI者6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选用β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阿斯匹林、调脂类等药物,随访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PCI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随访期间无心源性猝死及再梗发生,心绞痛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溶栓冠脉完全再通率低,此类患者择期PCI术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AMI)的疗效。方法:分析2007-06~2010-06期间收治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再通的患者116例,其中接受择期PCI治疗者53例,未行PCI者6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选用β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阿斯匹林、调脂类等药物,随访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PCI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随访期间无心源性猝死及再梗发生,心绞痛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溶栓冠脉完全再通率低,此类患者择期PCI术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其ST段及T波的演变绝大多数遵循从超急期到急性期再到恢复期的动态变化过程 ,但我们最近遇到 1例仅表现为持续性广泛T波高尖而无ST段动态演变 ,即酷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男性 ,5 5岁 ,因胸痛 9h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 ,心电图表现为广泛T波高尖 ,伴ST段轻度凹面向上抬高 ,并且部分胸前导联出现J波 ,整个心电图表现酷似早期复极综合征(图 1)。立即查心肌酶CK 6 17U/L ,CK MB 10 1U/L。收住院后给予扩冠抗凝等保守治疗 ,多次复查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 1周后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差异。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4月间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患者30例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35例,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研究其冠状动脉斑块的发生部位、数目、性质、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以及伴或不伴有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中断、心肌梗死等方面的影像差异。结果: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单发病变以及单支血管累及率在STEACS组中均高于NSTEACS组(P〈o.05),并且心肌缺血以及血管中断发生率较NSTEACS组高(P〈o.05);而冠状动脉的钙化斑块、多发病变以及多支血管累及率在NSTEACS组均高于sTEACS组(P〈0.05)。结论:STEACS及NSTEACS患者的冠状动脉及心肌病变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对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围手术期心电图(ECG)及心肌酶的变化特点。方法 对41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行CABA术。术前、后多次描记ECG及抽静脉血进行心肌酶检测。结果 与手术前ECG比较,ST段抬高24人,ST—T改善5人,ST—T变化不明显4人,Q-T间期缩短5人,QRS波幅降低3人。心肌酶正常4人,异常37人。ECG与心肌酶呈同步性改变。当ST段弓背抬高或ST段明显下移或T波到置较深时,心肌酶明显增高;当ST段由弓背抬高变成水平下移或ST段下移减少或T波到置变浅时,心肌酶下降。结论 CABG围手术期ST—T和心肌酶变化特点对了解心肌血供情况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 VR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从而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评估其预后。方法对12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STa VR抬高组69例,STa VR无抬高组60例。结果 STa VR抬高组中左冠状动脉主干(LM)病变、左前降支(LAD)病变及三支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Ta VR无抬高组(分别为28.99%比5.00%,P<0.01;72.46%比40.00%,P<0.01;43.48%比15.00%,P<0.01)。STa VR抬高组患者的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STa VR无抬高组[(84.69±31.19)分比(46.76±26.89)分,P<0.01]。STa VR抬高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STa VR无抬高组(17.39%比5.00%,P<0.05)。STa VR变化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r=0.625,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体表心电图的a VR导联ST段变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任斌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789-1791
目的:探讨冠脉心肌桥飞行员的临床特征以及飞行人员冠脉心肌桥与航空卫生安全的关系。方法:152例运动平板心电图为阳性或可疑阳性的飞行员经冠脉CTA检查,发现38例为冠状动脉心肌桥。将38例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飞行员根据有无伴随症状、冠脉心肌桥变异位置、心电图有无异常、有无伴随心血管疾病易患因素及有无伴发冠脉粥样硬化病变作回顾性统计分析。将同在左前降支存在心肌桥变异的冠脉与无心肌桥变异的冠脉分组作对比,比较两组冠脉中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例数,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冠脉心肌桥飞行员中,临床上无症状,其多数静息心电图正常,大多属Nobte分级Ⅰ级,且心肌桥均为表浅型;部分心肌桥合并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左前降支心肌桥所在动脉及其近端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者占30.3%(A组),左前降支无心肌桥冠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者占13.2%(B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飞行员,目前多数无临床症状,心肌桥变异位置多数在左前降支中段,多为表浅型,Nobte分级为I,临床上无需治疗;对于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飞行员应积极预防及控制这些冠心病危险因素;但心肌桥可继发冠脉的粥样硬化,对于存在冠脉心肌桥的飞行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特点、死因及治疗策略,为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收治的130例65岁以上ACS临床表现、心电图( ECG )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及治疗和死亡的关系。结果89例以复杂多变的心脏外症状为首发和主要表现。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ECG呈动态演变,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异常升高。不稳定心绞痛(UA)cTn正常,ST抬高型心梗(STEMI)心脏彩超显示室间隔或室壁呈节段运动减弱。结论中老年ACS不典型表现发生率及合并多种疾病多见,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且随年龄而递增,再通治疗率低,预后差。 ECG动态变化是及早确诊和分型的重要方法;cTn是区分UA和NSTEMI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如何诊断过早复极综合征及避免其在临床工作中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初诊误诊的过早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心肌酶、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及平板运动试验等临床资料。结果过早复极综合征患者可伴或不伴有临床症状,易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或心包疾病;心电图以J点上移,V2~V5ST段凹面向上抬高为主要特征;心肌酶、心脏超声检查可帮助除外器质性心脏病;动态心电图及平板运动试验可较好地反映出过早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结论过早复极综合征为心脏复极过程中的电变化,为生理性心电图变异,认真分析其心电图特征及综合其他辅助检查可以降低过早复极综合征的初诊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SPECT/CT完成同机核素MPI和CTCA,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心肌桥(MB)对心肌血液供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间294例以胸闷、胸痛或心悸为主要症状、接受MPI及同机CTCA检查的患者资料,筛选出冠脉MB患者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32~85(55.4±16.6)岁]。统计MB和缺血发生部位;将MPI和CTCA图像进行融合,对融合图像上MB.壁冠脉穿行心肌缺血区域、且CAG证实该区域供血冠脉不存在粥样斑块所致管腔狭窄者,判定心肌缺血为MB所致。利用z。检验比较不同部位MB引发心肌缺血改变的发生率差异。结果49例冠脉MB患者中,MB位于前降支近段3例,前降支中段34例,前降支远段4例,间隔支3例,回旋支远段2例,中间支I例,右冠脉近中段2例;MPI显示心肌缺血41例(缺血部位46处),其中心尖部3例,前壁心尖部5例,前壁中部17例,间隔心尖部4例,前间隔中部3例,前侧壁中部2例,下侧壁中部2例,下侧壁基底段4例,下壁近心尖部3例,下壁基底段3例;融合图像示MB引发的心肌缺血有32例,其中23例由前降支中段MB所致。MB位于好发部位组(前降支中段,34例)与非好发部位组(15例)的心肌缺血发生率分别为67.6%(23/34)和60.0%(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7,P〉0.05)。结论左冠脉前降支中段是MB的好发部位,不同部位的MB引发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MPI/CTCA融合影像可同时探测心肌缺血和冠脉MB的部位,判断MB对心肌血液供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已服用阿托伐他汀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12h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ACS择期PCI术患者90例,分术前12h未强化治疗(组1)、强化40mg(组2)和80mg(组3),测定术前、术后肌酸激酶MB(CK-MB),肌钙蛋白I(cTnI)等。结果术后组1、组2cTnI与CK-MB较术前增高,而组3无明显升高,且术后12h较组1、组2显著下降。结论服用阿托伐他汀3天以上的ACS患者择期PCI术前12h强化阿托伐他汀(80mg)有进一步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牟英  罗彩东  刘云兵 《西南军医》2012,14(5):708-711
目的观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围手术期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心内科2011年10月-2012年4月收治的ACS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强化治疗组65例于PCI术前2小时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术后1个月内继续强化他汀治疗40mg/d,1个月后改为维持剂量20mg/d。标准治疗组65例PCI术前及术后均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晚饭后顿服。随访30天,所有患者于PCI术前、术后24小时测定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PCI术前及术后1、7、30天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水平,PCI术前及术后7、30天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30天内心脏不良事件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PCI术后24小时两组患者cTnI、CK-MB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增高(P〈0.05),但强化治疗组CK-MB、cTnI水平低于标准治疗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中CRP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强化治疗组血中CRP水平下降至术前水平(P〉0.05),标准治疗组中虽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强化治疗组患者血中CR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标准治疗组CRP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血脂无明显差异,用药后血脂均有所下降,且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天,两组患者均无1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15%、4.6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少ACS患者PCI围手术期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识别和区分造成拔管综合征的不同原因及其最佳处理方案。方法:本研究对1752例行心血管介入者中836例不用麻醉(甲组)直接拔鞘,另916例(乙组)先行局麻后再拔鞘。拔鞘后加压包扎并用沙袋加压止血6h。介入治疗后均行ECG、BP监护72h。有拔管反应者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及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怀疑有心衰时听诊肺部有无水泡音、测量中心静脉压等。于拔管时心率减低(慢率反应)者给阿托品、多巴胺治疗。出现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抽液;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者立即行再次冠脉介入治疗冠脉内溶栓治疗、搭桥术等治疗。血容量不足者补足血容量等治疗。结果:发现1752例中212例出现拔管综合征。其中131于拔管时心率减低,71例心率加快(快率反应)。乙组总拔鞘综合征和慢率反应率明显低于甲组(P〈0.01);但两组的快率反应率相似(P〉0.05)。用阿托品后,慢率反应组的91%恢复,8例用多巴胺后有4例恢复,另外4例有心包积液,抽出积液后恢复。81例快率反应组,血容量不足者占70%,出血者占5%,心衰者占16%,急性冠脉综合征占9%。经积极处理后,95.7的患者恢复。另外2例行CABG成功,4例心肌梗塞和3例死亡。结论: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综合征发生率为12%,其中有心率快型和心率慢型两种反应类型。慢率反应者可通过拔管前局部麻醉预防、或用阿托品治疗;快率反应者70%系血容量不足、16%心衰、5%出血和9%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关。大多数通过纠正血容量和心衰而恢复,仅少数人发生严重并发症。提示经积极处理后,98.6%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心肌损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154的表达水平,并与C反应蛋白(CRP)、心肌损伤指标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探讨CD154与患者炎症状态、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①32例2010年4—10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SLE患者,男2例,女30例。②给予心脏彩超测定左房前后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前后径(LVDd)、左心室重量指数(LY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检查,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CK—MB、肌钙蛋白(cTnI),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CD154的表达水平。③根据心脏彩超、心电图检查、CK—MBII、肌钙蛋白结果,将有心肌损伤指标阳性的患者分为A组(20例),心肌损伤指标阴性的患者分为B组(12例);2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④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Spearman相关法,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个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A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154的表达水平为(29.1±10.8)%、CRP为(68.4±12.2)mg/L均明显高于B组(11.9±8.2)%、(36.9±11.5)meCL,P〈0.01;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154的表达(5.9±2.2)%显著低于A、B组,P〈0.01。②A组CK-MBⅡ为(9.7±3.6n)ng/ml、cTnI为(0.43±0.21)n加nl、IVST为(11.8±3.2)mm、LVMI为(110.51±18.64)g/m^2显著高于B组CK—MBⅡ为(2.3±0.8)ng/ml、cTnI为(0.22±0.09)ng/ml、IVST(9.6±1.1)mm、LVMI(90.78±9.53)g/m2(P〈0.01);A组LVDd(50.3±6.6)mm、LAD(32.4±5.4)mm、亦高于B组LVDd(46.4±3.1)mm、LAD(28.2±4.6)mm(P〈0.05);A组LVEF(56.2±14.8)%显著低于B组LVEF(64.7±10.3)%(P〈0.01)。③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154的表达水平与CRP、CK—MBII、cTnI、LVDd、LVIMI、IVST、LAD呈正相关[γ=0.343,γ=0.315,γ=0.437,γ=0.364,γ=0.448(均P〈0.01);γ=0.266,γ=0.216(均P〈0.05)];与LVEF呈负相关(γ=-0.346,P〈0.01)。结论SLE合并心肌损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154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心肌损伤患者,并与炎症、心肌损伤明显相关,提示CD154在SLE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可能会成为SLE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指标,进一步研究可能会为SLE心肌损伤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0-02~2011-08间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I直接PCI患者共36例,术中术后均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为研究组。以2009-02~2010-01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I并接受直接PCI的患者共48例,未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即刻靶血管血流TIME分级情况心电ST段回落情况和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以及术后1周的射血分数。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血流TIME3级明显增加,ST段完全回落比例增加,术后心功能改善,术后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减少。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降低血栓负荷,增加心肌的有效灌注,而且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诊PCI术后患者N-proBNP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84例,按ACS治疗分为6组:PCI且UA组;非PCI且UA组;PCI且NSTEMI组;非PCI且STEMI组;PCI且STEMI组;非PCI且STEMI组.依次测量入院时、入院后24 h、7 d的N-proBNP水平.结果:STEMI组和NSTEMI组血浆N-proBNP水平高于UA组.无论是否行PCI术,患者入院后24 h的N-proBNP显著增高;7 d时N-pro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下降.行PCI者入院后24 h和7 d的N-proBNP水平与同时期未行PCI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90 d内发生猝死、有症状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第7 d N-proBNP水平,与未发生心脏相应事件的患者的N-proBNP水平相比有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N-proBNP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ACS类型相关,PCI介入治疗可以使血浆中N-proBNP水平下降,N-proBNP可作为判断ACS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搜集本院2009年1~8月116例因ACS入院并行急诊PCI术的患者资料,根据入院24 h首次RDW中位数(12.8%)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RDW≥12.8%和RDW<12.8%组,观察其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内发生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差别.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ACS患者116例,在校正血红蛋白含量(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影响后,RDW升高仍是行急诊PCI术的ACS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RDW值对行急诊PCI术的ACS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RDW较高患者,其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