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寄生虫感染中,中性粒细胞对寄生虫的杀伤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中性粒细胞对宿主组织造成的免疫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2.
本综述了寄生虫感染中,中性粒细胞对寄生虫的杀伤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中性粒细胞对宿主组织造成的免疫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恶性肿瘤放化疗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对潜在严重感染可能及危险分层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前瞻性入组2016-07~2017-10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抗肿瘤治疗期间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90例。参照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0年版),将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各45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CT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PCT显著增高[7. 06(0. 40~100. 00) ng/ml vs 1. 16(0. 08~5. 25) ng/ml,P=0. 020]; PCT 1. 32 ng/ml为临界值诊断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高危组的敏感度为71. 8%,特异度为77. 5%,曲线下面积为0. 778(95%CI:0. 676~0. 880,P 0. 001)。结论血清PCT检测是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感染危险度评估的有效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5.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中性粒细胞胞内染色质与颗粒蛋白结合后释放至胞外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研究表明,原虫和蠕虫等寄生虫感染可诱导NET形成,并在抗寄生虫的免疫防御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NET在常见原虫和蠕虫感染中的形成机制及其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寄生虫病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高龄感染患者死亡率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的191例高龄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30 d是否死亡将其分为死亡组(A组)和未死亡组(B组);研究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P)90%、临床相关指标、合并症与30 d死亡率的关系。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单因素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多因素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白细胞(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NP90%患者比例、脓毒症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乳酸、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评分(SOFA)、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比例较B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患者30 d死亡率与NP90%(r=0.223)、APACHEⅡ评分(r=0.156)、SOFA评分(r=0.316)、血乳酸(r=0.453)、hs-CRP(r=0.656)、PCT(r=0.121)、脓毒症(r=0.286)、机械通气(r=0.461)、留置导尿比例(r=0.112)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P90%、血乳酸、hs-CRP、PCT、脓毒血症是影响30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感染患者NP90%提示其30 d死亡的危险性升高,且比白细胞计数更能敏感反映感染的程度及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最低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退热时间与抗生素应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皮疹3例,对照组出现皮疹4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卡氏体力状况(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KP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药物副作用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马华 《山东医药》2009,49(19):98-98
粒细胞缺乏期指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导致的白细胞总数重度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的一段时期,此期病死率极高。近年来我们共收治145例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期患者,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均顺利度过该期,现介绍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9.
中性粒细胞与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研究深入和发展,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关系密切。现在有人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由细胞因子介导的低度炎症性疾病,其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明显增高。炎症反应是多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共同参与的结果。白细胞作为炎症反应的主导者与组织损伤的参与者,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中性粒细胞作为白细胞的主要成分,在炎症反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对糖尿病与中性粒细胞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性粒细胞不依氧的杀菌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骨髓移植早期感染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2例骨髓移植患者采用层流室隔离、无菌护理、肠道净化、移植激活骨髓并联用IL-2和G-CSF等防治感染措施。结果表明:层流室空气细菌数接近零,但要完全消除体表细菌特别是鼻咽部G+菌十分困难。白细胞下降时间延迟,粒缺期明显缩短。仍发生3例早期和2例可疑的感染,多为呼吸道G+菌感染,但程度轻,预后好。光霉菌、病毒感染。综合防治骨髓移植早期感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及其防治:310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岩  路筝  李兆申  董元航  张文俊  潘雪 《胃肠病学》2006,11(10):594-597
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继发感染是导致SAP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但目前尚缺少SAP继发感染的大宗病例报道。目的:总结SAP继发感染的发生和防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6年1月长海医院310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作继发真菌/细菌感染的菌谱调查,详细记录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和治疗结果。结果:共96例(31.0%)SAP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平均感染发生时间为发病后21.31天±9.72天。感染菌谱中真菌87株,其中念珠菌62株(71.3%),毛霉菌17株(19.5%),酵母菌7株(8.0%),念珠菌中常见的菌种依次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继发细菌感染的部位多位于腹腔。结论:SAP继发真菌感染以念珠菌感染为主,继发细菌感染则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细菌感染预防性用药首选喹诺酮类加甲硝唑,如感染严重则加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亚胺培南。可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疑为真菌感染者应采取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6.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洁 《胃肠病学》2007,12(9):575-578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主要发生在儿童期,儿童期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与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并可能与成年后胃癌的发生相关。H.pylori感染还可导致儿童缺铁性贫血。H.pylori感染主要经“口-口”或“粪-口”以及“胃-口”途径从人到人传播,社会经济因素对H.pylori感染的影响是主要的。胃镜活检胃黏膜细菌学检查是诊断H.pylori现症感染的“金标准”,粪抗原的测定和^13C-尿素呼气试验可用于诊断和评价疗效。质子泵抑制剂(PPI)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是目前最佳治疗方案,抗生素耐药的不断增加给治疗带来了困难.儿童H.pylori感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17.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联合应用G—CSF和IL—2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联合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重组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AML22例,并以单用联合化疗方案的18例为对照组,进行疗效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81.8%,对照组72.2%(P>0.05)。到1996年10月,治疗组缓解或4~48个月,中数缓解期19.6个月,生存期6~51个月,中数生存期23个月;对照组中数缓解期13.5个月(4~32个月),中数生存期14.6个月(5~36个月)。治疗组缓解期和生存期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历史回顾对照法将4290例母婴同室新生儿分为两组,2007年1—10月的2300例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为常规护理组,2008年1-10月出生的新生儿2290例采用早期护理于预方法为早期护理干预组,早期护理干预组用0.5%碘伏作脐部皮肤消毒,加强产房沫浴室监护,对产妇、家属进行脐部护理知识宣教和指导。常规护理组产房沐浴室人员与病区护士一起轮班、接产、洗婴,用75%乙醇脐部皮肤消毒。结果早期干预护理组2290例中感染8例,常规护理组2300例中感染42例,两组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6,P〈0.01)。结论加强产房、新生儿沐浴室消毒隔离的监测,脐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能有效减少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  相似文献   

20.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Rotavirus Infection in Childr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otavirus infe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severe diarrhea disease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orldwide and continues to have a major global impact on childhoo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No antiviral therapy is available. Treatment of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 is limited to rehydration therapy. Recently, therapies, such as probiotics, have been developed as adjuncts to rehydration therapy. Two effective rotavirus vaccines are available and recommended for routine immunization of all infants. These vaccine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rotavirus vaccines are implemented, studies that assess health impact, indirect benefits, and strain change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rotavirus vaccine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rotavirus vaccination has led to dramatic drops in severe rotavirus-related hospitalizations and has reduced emergency room visits. Herd immunity has also been noted after routine rotavirus immunization. There have been no significant strain shifts or escape mutants noted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rotavirus vacc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