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和血吸虫病性肝硬化的纯化纤维蛋白原进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单体聚集力(FMP)和唾液酸(SA)含量的测定。结果70%的肝炎后肝硬化病人,53%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DF),而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无一例异常。SA含量三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均无差异。FMP试验对鉴别肝炎后肝硬化和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和血吸虫病性纤维蛋白质进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单体聚集力(FMP)和唾液酸(SA)含量的测定。结果70%的肝炎后肝硬化病人,53%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异常纤维蛋白质血症(DF),而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无一例异常。SA含量三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均无差异。FMP试验对鉴别肝炎后肝硬化和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肝病多种凝血机制障碍中,对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延长的原因了解得最少,因为大部分肝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虽然某些患者由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浆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加,但是相对来说并不常见。自1969年从1例肝癌伴凝血障碍的患者体内发现存在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dysfibrinogenaemia,DF)以来.逐渐认识到肝病时TT延长主要原因是纤维蛋白原功能异常,即获得性DF所致。DF的病理生理纤维蛋白原是肝细胞合成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即凝血因子Ⅰ,为凝血过程第三阶段中凝血酶作用的底物,Fbg经凝血酶的水解作用释放出HPA与FPB后,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经F的作用而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从  相似文献   

5.
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是指血中纤维蛋白原较正常人减少,它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并发的一种病理过程。纤维蛋白原减少对诊断DIC有重要意义,但新生儿时期可产生非DIC性继发性止凝血异常。国内有关该病的报道较少,本文结合文献就其病因及治疗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具不同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48例正常人、104例肝硬化患者、243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61例肝癌无肝硬化患者的FBG,分析四组间血浆FBG水平的差异;并分析FBG水平与是否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分级、原发灶大小、肝内血管癌栓形成情况、肝癌分期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正常对照组、肝癌合并肝硬化组、肝癌无肝硬化组的血浆FBG水平依次升高;肝功能分级越差、原发灶越大、肝内血管癌栓越多、肝癌分期越晚的患者血浆FBG水平越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具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特点,肝癌有无肝硬化背景与患者血浆FBG水平相关,血浆FBG水平可能成为肝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预测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53例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发析,将这些PLC患者在住院期间病历(包括护理病历)所记录的精神病变、肝痛、癌热、纳差、乏力、腹胀、腹泻、黄疸、出血、死亡率以及症状发生、加剧的时间等临床症状均按昼夜节律定时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发现,PLC死亡数以上半夜最高,精神症状、肝痛、出血等临床症状也多出现上半夜,肝痛、癌热、纳差、乏力等症状多出现于下午,表明临床症状与时间有一定的节律,结合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时间节律、病理节律及药物的节律进行时间护理,即可减少癌症的并发症以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脉点滴降纤酶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对40例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白原浓度进行检测并对比。结果:静点该药前后血 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的意义。结论:降纤酶确实能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对脑梗死的抗栓治疗有肯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为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抗凝血酶(AT)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ysmex CS2000 i全自动血凝仪对130例PHC患者及11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D-D、Fbg和AT分别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浆D-D水平及Fbg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浆AT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D、Fbg与AT联合检测可以客观地评价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凝血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ongenital dysfibrinogenemia,CD)是由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编码基因缺陷导致Fg分子结构与功能异常的遗传性疾病.该病可表现为无症状、出血、血栓或出血与血栓并存,其多样化的临床表现给其治疗带来困难.我国由于实验室检测Fg方法单一,易导致CD误诊或漏诊;近几年来,通过应用两种方法测定Fg活性及其抗原浓度,CD患者不断被发现并报道,医务工作者对该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对其研究也深入到基因水平.但是,目前尚缺乏CD治疗的专家共识,为提高医务工作者对CD治疗的认识,本文将从CD的Fg结构特性、Fg基因突变引起的功能异常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一个二聚体,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单体构成,每个单体由三个不同的亚单位多肽组成,分别称为Aα、Bβ、和γ链,它们通过二硫键连接在一起。作为止血血栓和伤口处纤维蛋白基质的主要成分,Fbg发挥多种功能,其功能  相似文献   

13.
56例心肌梗塞(MI)患者临床对照研究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MI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g)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Fg是MI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鱼油(含EPA和DHA,4.7g/d)对34例MI患者的8周治疗具有明显的降Fg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与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11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B组非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硬化19例、继发性肝癌17、肝良性肿瘤14例)50例。分别采用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obas e601全自动分析仪对两组患者血清标本进行PIVKA-Ⅱ、甲胎蛋白(AFP)异质体浓度检测。比较分析两组PIVKA-Ⅱ与AFP作为肝癌标志物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性的差异。结果:A组PIVKA-Ⅱ与AFP浓度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AFP敏感性66.5%,特异性90.2%;PIVKA-Ⅱ敏感性79.3%,特异性91.4%,PIVKA-Ⅱ优于AFP。同时采用PIVKA-Ⅱ与AFP的联合监测价值优于单独监测。结论:PIVKA-Ⅱ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标志物诊断,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优于AFP,可将其作为原发性肝癌血清标志物。同时通过与AFP的联合检测,对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与疗效判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22-25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对血液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60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纤维蛋白原2~4 g静脉滴注,q72h,直至纤维蛋白原水平≥2 g/L停止输注。对照组予输注同等体积的血浆治疗,(15~20)mL/kg,q72h。分别于治疗前(D0)、D3、D6、D14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评估出血情况,继续随访1周,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 (1)输注前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出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输注后D3、D6、D14治疗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出血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维持纤维蛋白原水平>1.5 g/L,患者出血风险减少,可能获益更多。(3)输注后治疗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充纤维蛋白原能有效提高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纤维蛋白水平,改善出血情况,减少住院时间,但不能降低病死率,且维持纤维蛋白原水平>1.5 g/L可能使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脉象特征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的脉象特征及脉象在肝癌患辨证分型中的参考价值。方法:应用ZM-ⅢB型脉象仪,对原发性肝癌患进行脉象检测,总结原发性肝癌患的一般脉象特点,并分析4种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脉象变化规律。结果:所测的147例肝癌患中,弦脉、滑脉、弦滑脉占90%以上;肝郁脾虚型患主波高度(H1)显高于肝胆湿热型和肝肾阴虚型患,肝郁脾虚型患弹性系数(H3/H1)明显低于肝胆湿热型患,肝胆湿热型患阻力系数(H4/H1)明显低于其他3型患。结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脉象以弦脉、滑脉、弦滑脉兼见为主;脉象参数与脉图的变化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血清铜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在AFP阴性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张文海,董雨亭(第三临床学院外科,第一临床学院外科)关键词血清铜,血浆纤维蛋白原,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简称PHC)的早期诊断对其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我国以AFP普查PHC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  相似文献   

18.
19.
作者检测原发性肝癌11例及胆囊结石症16例外周静脉血的血液流变特性,初步观察结果表明,手术后的血液粘度明显高于术前(P<0.01),肝癌患者的增高较胆囊结石患者更为明显(P<0.01)。其原因可能与手术创伤及术中、术后过多输入库存血、血浆和白蛋白等高渗溶液有关。血液稀释疗法可以缓解术后血液的粘度状态,维持血细胞比容在0.30~0.35,能改善微循环,保持组织供氧不变。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较系统地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舌下络脉变化特征,并从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其形成的机理。[方法]使用多谱勒彩超对其舌深动静脉及肝门脉系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并从舌局部微循环、舌体局部血管和门脉系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角度探讨肝癌异常舌下络脉的形成机理。[结果]对80例肝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与舌深部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显示,其宽度和分级主要与舌深动脉的阻力指数及博动指数变化相关;异常舌下络脉与门静脉系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显示,络脉宽度异常与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异常有关,分级程度也与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异常有关。[结论]原发性肝癌与异常舌下络脉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