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与遗传因素相关,具有复杂的多基因控制的特点,尤其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I类基因及其产物在AITD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不同人种的;研究表明,HLA-II类基因位点存在于AITD发病相关的易感基因和保护基因,二者共同作用影响AITD的发生,HLA-II类基因的多态性决定HLA-II类分子的多样性,本文拟就HLA-II类基因及其抗原分子结构,功能以及AITD的易感基因和保护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Th1/Th2的平衡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raves病(GD)和桥本甲状腺炎(HT)均为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二者的自身免疫过程是不同的,但又有类似之处,从而在某些临床方面不易完全区分。而辅助性T细胞(Th)1/Th2的平均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间的自身调节和相互调节在AITD的发生、发展和病程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在GD和HT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上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Th1/Th2的平衡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aves病(GD)和桥本甲状腺炎(HT)均为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二者的自身免疫过程是不同的,但又有类似之处,从而在某些临床方面不易完全区分。而辅助性T细胞(Th)1/Th2的平衡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间的自我调节和相互调节在AITD的发生、发展和病程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在GD和HT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上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多腺体综合征(APS)Ⅲ型、1型糖尿病(T1DM)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与HLA-DQ基因的相关性。方法以APSⅢ型(15例)、T1DM(29例)及AITD(40例)为研究对象,27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从外周血中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DQA1、DQB1的第二外显子区,通过测序对HLA-DQA1*0301、*0501、*0103和DQB1*0201、*0601进行基因分型,分析HLA与APSⅢ型、T1DM及AITD的相关性。结果DQA1*0301在APSⅢ型、T1DM、AITD中的频率(分别为73.3%、62.1%、5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9.6%)(P均<0.05)。DQA1*0501在APSⅢ型、T1DM中的频率(分别为60.0%、55.2%)明显高于对照组(22.2%)(P均<0.05)。DQB1*0601在T1DM中的频率(10.3%)明显低于对照组(33.3%)(P<0.05)。DQB1*0201在T1DM中的频率(44.8%)明显高于对照组(18.5%)(P<0.05),DQA1*0103在APSⅢ型、T1DM、AITD中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APSⅢ型与T1DM者的遗传背景有相同之处。DQA1*0301同时也是AITD的易感基因。DQB1*0201在T1DM患儿频率增高,DQB1*0601在T1DM患儿频率最低,提示前者为青少年T1DM的易感基因,后者可能为T1DM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甲状腺病(AITD)儿童血清、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4、IL-6水平变化及在AIT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弥散性毒性甲状腺肿(GD)和20例桥本甲状腺炎(HT)患儿及30例对照组患儿分别检测血清IFN-γ、TNF-α、IL-4、IL-6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D患儿血清IL-4、6水平明显升高,IFN-γ/IL-4、TNF-α/IL-6值均明显下降(Pa<0.05);HT患儿(GD)IFN-γ、TNF-α水平、IFN-γ/IL-4、TNF-α/IL-6均显著升高(Pa<0.05),GD较HT患儿明显升高(P<0.05),IFN-γ水平HT较GD患儿显著升高(P<0.05)。HT组IFN-γ、TNF-α阳性表达明显高于IL-4、6,而GD组IL-4、6明显高于IFN-γ、TNF-α。结论GD患儿以分泌IL-4、6的Th2浸润为主,而HT患儿则以分泌IFN-γ、TNF-α的Th1浸润为主。儿童AITD的发病与Th1/Th2失衡及其分泌的Th1/Th2细胞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地中海贫血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宁 《中国小儿血液》1999,4(3):102-103
住院地贫患儿42例检测Coombs试验,直接阳性,抗C3阳性24例(A组),直接,间接试验均阴性18例(B组)。比较两组合并感染率,输血率,末次输血间隔〈6m时间,结果A组合并感染率高于B组,A组输血间隔时间较B组短,两组输血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结核病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中国北方汉族儿童结核病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基因的关联,以探讨结核发病的免疫遗传机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方法,测定原发性肺结核20例,结核性胸膜炎28例,粟粒型肺结核19例,结核性脑膜炎36例和91例正常对照组的MHC-DRB1,EQA1,DB1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8.
临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靠免疫抑制剂,但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引起迟发性的功能异常、感染、肿瘤等不良反应,因此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和抑制免疫应答是最有效的方法 .树突状细胞(DC)是迄今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一方面,DC作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触发和调节固有性及获得性免疫反应,启动免疫应答;另一方面,DC通过多种机制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无能,且在免疫耐受中展示出极强的可塑性,在机体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核因子(NF)-κB是细胞内的一种核转录因子,树突状细胞内的NF-κB对其自身的调节包括DC的发育、成熟、抗原提呈、刺激T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功能等方面,这些调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将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Guo R  Zou P  Song YP  Ma J  Lu HZ  Cao YL  Tong YJ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925-928
目的 针对同种异体细胞移植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 (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 ,MHC Ⅱ ,人类中亦称HLA Ⅱ )类抗原介导 ,而MHCⅡ类分子转录激活因子 (MHCclassⅡtransactivator ,CⅡTA)对MHCⅡ分子的表达起严格且专一性的调控作用 ,拟通过抗CⅡTA锤头状核酶 (ribozyme,Rz)抑制细胞表面MHCⅡ分子的表达。 方法 设计并合成针对人类CⅡTA基因第 134、2 18、4 6 4位点的一组核酶 ,分别命名为Rz134、Rz2 18、Rz4 6 4。通过体外制备和活性鉴定 ,筛选出活性较高的核酶———Rz4 6 4。将Rz4 6 4克隆到含有核糖体内进入位点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载体 (internalribosomeentrysite enhancedgreenfluorescentprotein ,pIRES2 EGFP) ,简称为 pRz4 6 4 ,并稳定转染Jukart细胞株 (pRz4 6 4 J) ,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典的MHCⅡ (HLA DR、DP、DQ)抗原表达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CⅡTAmRNA水平。结果 pRz4 6 4 J与无关核酶组比较 ,HLA DR、DP、DQ抗原诱导型表达分别降低了 73 2 7%、88 93%、5 8 82 % ;同时CⅡTA的诱导性mRNA含量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抗CⅡTA锤头状核酶可抑制CⅡ ATmRNA的表达 ,从而阻止其调控的相应基因———MHCⅡ分子的表达 ,为进一步探讨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甲状腺癌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8年行甲状腺切除术并经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的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伴发与不伴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甲状腺癌患儿的年龄、性别、结节大小、淋巴结转移、侵袭状态等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68例甲状腺癌患儿中,31例(45.6%)伴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与37例未伴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患儿相比,伴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儿中女性比例更高、年龄更大、结节直径更小、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更高、生存时间更短,无病生存比例低、复发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密切,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儿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1.
自身免疫多腺体综合征(APS)是指由自身免疫引起的以多内分泌腺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共分3型,1型糖尿病(T1DM)并自身免疫甲状腺病(AITD)为APSⅢ型最常见的类型。白细胞抗原(HLA)是T1DM和AITD的主要遗传因素之一,现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APS、T1DM和AITD基因型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自身抗体检测在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抗核抗体(ANA)、ANA荧光分型、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检测在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 对住院患儿中ANA、抗ENA,或抗ds-DNA抗体至少1项阳性者共135例进行总结,分别计算其阳性预测值(PV)。结果 ANA阳性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PV=0.36,ANA荧光强度与PV成正比,ANA荧光分型中细颗粒型对于SLE有较高的PV;抗ENA抗体和抗ds-DNA抗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PV高于ANA。结论 ANA荧光强度,抗ENA抗体和抗ds-DNA抗体阳性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与IgG的Fc段结合的Fcγ受体(FcγR)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中起重要作用。人类的FcγRⅡ包括兴奋性的FcγRⅡA和FcγRⅡC,以及抑制性的FcγRⅡB。大量研究表明,FcγRⅡ的表达和基因多态性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密切相关,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而针对FcγR的靶向治疗将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技术对儿童危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用PE治疗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12例危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体重10~35 kg,平均(26.25±6.85) kg,每次置换量50~70 ml/kg,每日或隔日1次,共置换3~5次.检测PE治疗前后血生化、自身抗体及临床症状、体征等变化.结果 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在第1次PE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减轻,血清补体升高,ANA和抗ds-DNA抗体滴度下降;3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神志改善,于PE治疗后第5天血小板恢复正常;4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均未发生呼吸衰竭,于PE疗程结束后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PE治疗前后血电解质和CO2CP保持稳定.1例溶血尿毒综合征和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死于肺出血,余10例好转出院,有效率83%.结论 PE联合其他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危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的生存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目前已知多种遗传基因影响该病的易感性,其中主要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区域基因。HLA区域基因分为三类,对Ⅰ类区域基因(A.B、C位点)的研究较早,近年主要集中在对Ⅱ类区域基因的研究。该区域基因包括DRB位点及DQ、DP、DO、DM等基因位点,其中对DRB、DQ位点的研究较多。Ⅲ类区域基因主要为补体成分C2、C4、BF又肿瘤坏死因子、热休克蛋白70等基因位点,它们与SLE相关性研究的报道也较多见。除此而外,HLA区域以外的基因尚有 Fas基因、 bcl-2基因、 P53基因及 c-myc基因,这些基因均通过影响细胞凋亡而影响SLE的发病。本文对上述基因与SLE的疾病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自身抗体表达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9月住院的初诊IT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299例ITP患儿,男171例、女128例,中位年龄2.7(1.0~4.6)岁。完成自身抗体谱检测的296例ITP患儿中,自身抗体谱表达阳性114例(38.5%),其中抗核抗体阳性101例(88.6%),抗SSA/RO 52 KD抗体阳性59例(51.8%),抗SSA/RO 60 KD抗体阳性52例(45.6%)。299例ITP患儿中205例治愈。与治愈组相比,未治愈组年龄≥1岁,抗核抗体、抗SSA/RO 52 KD抗体、抗SSA/RO 60 KD抗体阳性以及出血评分≥3分的比例较高,前驱感染和单用丙种球蛋白的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岁,抗核抗体阳性,出血评分≥3分是影响IT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有前驱感染史是影响ITP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ITP患儿自身抗体谱抗体表达常见。年龄、前驱感染史、抗核抗体及出血...  相似文献   

17.
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因其富含Ig,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能起到多环节、多靶点的治疗作用,且效果显著,近30 a来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已被推荐为治疗川崎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疾病的一线药物,也应用于所有严重或难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大剂量使用,总量达2 g/kg,在难治性病例中甚至有每月维持治疗的方案.但费用昂贵,有一定不良反应,需注意其投入疗效比.  相似文献   

18.
Li CR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6):425-427
根据遗传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将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和复杂性状(complex traits)疾病.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属单基因遗传病,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其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X连锁遗传(XL)等.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JRA)、川崎病(KD)]和过敏性疾病属复杂性状疾病;它们是由许多相关基因加和作用形成的.复杂性状性疾病目前已成为生命科学中普遍关注的前沿,阐明复杂性状疾病的发病机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明确疾病的主要易感基因,这需要在人类基因组中找寻一种数目多、分布广泛且相对稳定的遗传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正是代表了这样的一种标记;二是寻找影响这些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epigenetic)修饰因子(如DNA甲基化).因此,本文仅在简单介绍一般免疫性疾病遗传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临床基础研究资料,重点讨论表观遗传修饰及SNPs与免疫系统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介素21(IL-21)是IL-2家族中的新成员,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和自然杀伤(NKT)细胞合成和分泌。白细胞介素21受体(IL-21R)主要表达在T、B及NK细胞上。IL-21与其受体结合后主要通过激活JAKs-STATs信号通路,调节T、B及NK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发挥生物学功能。作为新型的免疫调节因子,IL-21及其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节IL-21和IL-21R的表达水平或应用阻断剂阻断它们的信号传导通路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