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草果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从草果中萃取挥发油,并用GC-MS在线计算机信息检索分析技术,对解析釜Ⅰ、解析釜Ⅱ中的挥发油分别进行成分分析,得到81个峰和110个峰,分别鉴定出65种和93种成分。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2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当归挥发油的比较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李桂生  马成俊  刘志峰  刘珂 《中草药》2001,32(7):579-583
目的 考察当归挥发油的不同提取方法。方法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及水蒸气蒸馏法。结果 两者的成分及(Z)-藁本内酯的含量基本一致,而超临界CO2萃取所得当归油的收率约为水蒸气蒸馏收率的2倍。结论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是当归挥发油较好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草豆蔻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FE-CO2)技术从草豆蔻中萃取出挥发油,并用GC-MS在线计算机信息检索分析技术,对解析釜Ⅰ、解析釜Ⅱ中的挥发油分别进行成分分析,得到95个峰和126个峰.分别鉴定出81种和120种成分.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砂仁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利用超临界CO2流体(SFE~CO2)萃取技术从砂仁中萃取挥发油,并用GC-MS技术对解析釜Ⅰ、解析釜Ⅱ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分别得到30个峰和88个峰,鉴定出24种和71种成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技木从沙枣花中提取挥发油的得率,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比较超临界CO2萃取及水蒸气蒸馏两种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水蒸气蒸馏法中药材蒸馏时间对提取挥发油的影响最大;而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为10L/h。结论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超临界CO2萃取法具有耗时少、效率高和对提取后物料破坏较小等优点,适合于批量生产,便于制剂的后续提取工艺制备。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2萃取月季花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瞿万云  余爱农  叶锐 《中药材》2006,29(5):488-490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超临界CO2萃取月季花挥发油的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萃取温度、压力、CO2流量等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对月季花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得到了超临界CO2萃取月季花挥发油的最佳实验条件:萃取压力30 MPa,温度45℃,CO2流量40 kg/h和萃取时间80 min,挥发油提取率为1.98%。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率为0.12%。超临界CO2萃取的收率高,萃取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白豆蔻挥发油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啼挥发油,用气相色南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解析釜1、解析釜2的挥发油分别进行分析,得到209个和181个峰,鉴定了其中133种的142种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超临界CO2萃取白术挥发油的最佳工艺并研究其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GC-MS分析萃取物中挥发油成分.结果以萃取物得率为指标结合省时经济的原则评价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0℃,流量25~30L·h-1条件下萃取90min,得率为5.93%.其产物GC-MS分析共分离出49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38个成分,油中以苍术酮(Atractylon)含量最高.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超临界CO2萃取白术挥发油收率高,耗时短,萃取温度低,且无溶剂残留,特别适用于热敏性、易氧化、易分解物质的提取,其萃取物中白术挥发油主成分与文献报道相似但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CO2萃取白芷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祖金  雷华平  葛发欢 《中药材》2005,28(8):661-662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分离白芷挥发油.利用气相-质谱联机技术分析超临界CO2萃取的白芷挥发油,共分离出73个组分,对其中的41个进行了鉴定.超临界CO2萃取白芷挥发油,操作温度低,可大量保存对热不稳定及易氧化的挥发性成分,产品外观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当归中的挥发油的工艺。方法用正交试验等方法,研究药材粒度、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及解析分离条件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挥发油的影响。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原料粒度40目,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Mpa,萃取时间2h,CO2流量20L/h,分离釜I压力8Mpa,分离釜I温度50℃;分离釜Ⅱ压力6Mpa,分离釜Ⅱ温度50℃。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具有较高的提取率,该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满山红中黄酮类物质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超临界CO2萃取满山红中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考察最佳萃取工艺条件,并测定萃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结果最佳工艺条件是:原料粒度65目,萃取压力28MPa,萃取温度为45%,夹带剂用量1.5ml/g。结论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满山红中黄酮类物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金银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不加夹带剂(SFE法)和加入夹带剂CO2超临界萃取(SFE C法)金银花所得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金银花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SFE法提取的金银花挥发油八十余种成分鉴定出23种成分,SFE C法提取的金银花挥发油一百余种成分鉴定出22种成分,其中它们有6种成分相同。结论不加夹带剂和加入夹带剂后所得挥发油在成分和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国产番泻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国产番泻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番泻叶中挥发油,通过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21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66.996%。主要成分为法尼基丙酮(16.322%),植物醇(13.022%),角鲨烯(6.864%),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6.672%),丹皮酚(5.995%)。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国产番泻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拳卷地钱挥发油的CO2超临界流体萃取及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拳卷地钱中挥发油 CO2超临界萃取的最佳条件,并对萃取物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正交试验法,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对中药拳卷地钱中挥发油萃取条件进行优化选择,并与系统溶剂萃取制备方法作比较,对萃取产物进行 GC-MS和 HPLC分析.结果中药拳卷地钱中挥发油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釜压力 15M Pa,萃取温度 50 ℃,改性剂乙醇加入量 30 mL,萃取时间 2 h,动态流量 10 L/h,以乙醇作为吸收液.通过 GC-MS分析,共计分离出 23个峰,鉴定了其中 19种物质,占总组分的 82.61%.结论与传统的溶剂萃取法相比较,该方法具有耗时短,提取完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黄淑艳  朱艳华 《中药材》1995,18(7):352-354
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采用恒温加速试验方法,对满山红在贮藏过程中挥发油散失动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其散失规律符合一级反应,预测得到,在室温(25℃)下,满山红中挥发油半衰期为76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半边旗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半边旗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登用技术(GC-MS)分析鉴定。结果:从半边旗挥发油中分离了35种化学成分,鉴定了其中的30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35%。结论:半边旗的主要化学成分是:3-甲氧基-1,2-丙二醇,3-己烯-1-醇,1-正己醇.4-羟基-2-丁酮,3-甲基-1-戊醇,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半边旗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满山红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解析并比较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满山红油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对完全分离的色谱峰定性,用化学计量学HELP方法解析重叠峰。以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 结果 :共鉴定85种成分,其中共有成分32种。15个样品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4类。6个满山红油中未检出杜鹃酮。 结论 :GC-MS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满山红油,可获得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皮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黄皮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了44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1.81%。结论:主要成分为β-水芹烯(9.56%)、石竹烯(14.29%)(、S)-1-甲基-4-(5-甲基-1-亚甲基-4-己烯基)-环己烯(12.35%)、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二环[3.1.1]庚-2-烯(22.25%)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