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本文从温病营分证的辨治要点出发,就营分证邪热初传入营、营分热炽和营邪欲陷入血三个阶段的特点和治疗法则,以及发热、斑疹、口渴等症状和神志改变、舌象变等方面加以探。认为只有在临证时充分认识温病营分证的为发展的动态趋势,明辨营热、阴伤、血瘀等病理因素的轻重方次,才能于治疗中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湿温辨治一得姚立玉,葛文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消化研究室(北京100091)主题词湿温/中医药疗法湿温是感受湿热邪气而发生的外感热病。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初起以发热,头身重痛,恶寒,胸痞脘闷,不渴饮,面色白,舌苔腻,脉濡缓为主证。其...  相似文献   

3.
治疗温病营血分证应注重补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古今医家临床经验及笔者动物实验研究认为:气虚是营血分证一个重要病理变化;治疗营血分证应注重补气,补气应贯穿营血分证治疗之始终;补气当与营血分证其他治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湿温之为病 ,证候繁多 ,变化复杂 ,加之失治误治 ,变证迭起 ,如不仔细辨别 ,极易误诊。今录笔者临证所遇不同类型之湿温病变证治验 2则 ,仅供临床参考 ,请同道斧正。案 1:李某 ,男 ,2 8岁 ,于 1996年 8月中旬 ,因夜晚露宿 ,遂晨起形寒发热 ,头痛且重 ,继则有汗不解 ,胸闷脘痞不饥 ,身重肢倦。他医投以银翘桑菊之属 ,致患者身热不扬 ,蕴热不退 ,朝轻暮重 ,脘痞呕恶 ,欲发白。更医复投苍术、羌活、细辛、桂枝、厚朴、半夏等一派辛温燥烈之品 ,并伍以西药A .P .C .发汗之剂 ,以致懊烦躁 ,夜寐不安 ,脘痞 ,便秘。迁延半月有余 ,是日突然下…  相似文献   

5.
6.
温病闭症是以高热、神昏、舌謇、肢厥为主要证候表现的危急重证 ,其来势凶猛 ,病情险恶 ,病死率高 ,尤其是当热毒深入营血分时 ,病情更加严重 ,此时若治不得法或者治疗不及时 ,便可造成闭厥不返 ,很快内闭外脱或脱证而危及生命。笔者不揣浅陋 ,拟对其产生的病机关键及其救治进行初步探讨 ,以为抛砖引玉 ,纰缪之处 ,望同道斧正。1 温病营血分闭证的病机关键自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以来 ,不少医家对温病闭证的病因病机都十分重视。多认为它的发生是感邪太过或热炽营伤 ,正虚邪陷 ;或热毒、湿热、痰瘀闭阻包络 ,扰乱神明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高脂肪、高热量及高蛋白的食品已成为很多人餐桌上的美食,久而久之就造成很多人发福、肥胖。中医认为:胖者多湿瘦者多火,常言说:"湿气聚集,百病上门",故治疗湿证已成为现临床上一大课题,多年来,该研究者结合临床医疗工作经验,对湿证进行了细致的分型及总结。  相似文献   

8.
阳痿的中医治疗等内容 ,特邀知名中医男科专家陈子华主任医师撰写。陈子华主任医师长期致力于中医男科的临床研究 ,曾荣膺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金奖。现任教育部国家新药开发及中药制药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治脂肪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病因病机脂肪肝属于中医“积证”,正如《内经》所说:“肝之积,曰肥气。”故也称之为肥气病。中医学认为,所谓肥气就是脂肥积蓄阻滞之邪气,它是脂肪肝的直接致病因素。肥气病是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食而不运,脂膏留积于肝,从而导致肝功能失调,疏泄不利的一系列病症。具体有以下几点:(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喜食油腻肥甘或酒酪之品,胃纳过盛,超过运化能力,以致肥脂湿浊内停,积于肝内,肥气积盛,酿成此病。(2)气郁湿阻: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外感湿浊或湿邪内蕴,气郁湿阻,以致正常肥脂之气转运欠畅,遂积成形而发病。(3)瘀血内阻:外伤或久病瘀血内停,…  相似文献   

10.
湿证论治     
湿为长夏主气,许多疾病的发生与湿有着密切的关系,湿在祖国医学病因病机学中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医历来对湿邪致病极为重视,并有独特的治疗方法。现阐述如下: 自然界之湿,四季皆有,然长夏适值夏末秋初气温高而多雨,热气熏蒸,气候潮湿,故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之季节。《内经》认为湿是“六气”之一,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构成万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故有“天雨时行,湿气乃用……其象长夏”的记载。反之就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故又说“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湿胜则濡泻,甚则水闭肘肿”,“因于湿,首如裹”等等,湿是自然六气之一,又是致病因素,还是病理和证候的一个归类代表。 湿邪大致分为内温与外湿两种。外湿是指自然界  相似文献   

11.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应用中医理论,模拟临床病因,建立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复合因素(中药造模因素+饮食、气候因素+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结果:该模型从症状体征、生化、药物反证等方面,均证明近似于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临床表现。结论: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12.
王清任诊治血瘀证经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清任(1768~1831),清代著名医家,河北玉田人,代表作<医林改错>.其书中化裁出一些重在补气行血、活血化瘀的方剂,发展了化瘀和益气的治疗原则并相互结合运用,丰富了中医治疗学的内容,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现就其诊治血瘀证经验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热入血室证临床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产后发热案 陈某某,女,28岁,第一胎足月顺产.产后第六天感受外邪,体温高达39.5℃,下腹部胀满,恶露无臭气,经静滴抗生素治疗3天,仍发热,T 39℃,口苦恶心,胸闷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数.此属产后血室空虚,邪热乘虚入侵所致.  相似文献   

14.
清热化湿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活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疗效、病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6.7%,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治未病”是从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范,通过对中医典籍中有关“预防学”内容阐述,提出:适四时之变化,精神修养,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卫生等方面,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归纳了养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探讨肿瘤患者化疗后神经毒性按血痹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痰瘀互结理论基础渊流探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痰瘀互结理论源流的探析,了解各个时期痰瘀互结理论及临证治疗的进展,认为痰瘀互结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痰瘀互结又是其他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气滞、阳虚、脾虚与痰瘀的形成直接相关,其临床表现虚实夹杂,因此在痰瘀同治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病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无偿献血推行300mL血液采集的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登平  张香兰 《医学综述》2008,14(4):612-614
目前,国内各级血站在推行无偿献血的过程中大多以采集200mL和400mL两个规格为主,青海省血液中心在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间每次采集献血员300mL血液,并对300mL血液采集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推广意义进行探讨分析,认为300mL血液采集合理合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尤其在初次献血者中。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评话     
①将阳明的“喜忘”作为“喜妄”,首先从文字的角度,“喜”用作动词,“妄”为副词,动词修饰副词,于理不通。其次阳明蓄血与太阳蓄血不同,一个在小肠与手少阴心相表里,直接影响到心神,故有狂妄;一个在大肠与手太阴肺相表里,间接影响及气血,故有健忘。②阳明蓄血“喜忘”,一则气血并于下,心肺气血虚,不能上奉于脑,脑失所养;二则阳明蓄血在下,肠道传导失司,糟粕停滞,酿生浊毒,浊毒上扰清窍,气血逆乱,脑神受扰,使记忆失常;三则阳明邪热与素有瘀血互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养,皆可导致神明不清,最终导致“善忘”。③所谓阳明蓄血,是肠道本有瘀血,与阳明邪热相合,而形成“喜忘”的蓄血证;而阳明瘀血是在阳明病的过程中,热盛伤血,血分津液被耗,而形成瘀血。蓄血与瘀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瘀血不一定能成为蓄血,但蓄血则一定是由血行瘀滞所导致。一般而言瘀血在经。蓄血在腑。蓄血有形可证,诸如下血、黑便等;瘀血惟像可辨,诸如舌暗,脉涩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探讨血热、瘀血与银屑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认为血瘀是其病理转化的主轴,瘀热互结贯穿银屑病的整个过程;通过分析《伤寒论》中瘀热互结代表方桃核承气汤,认为本病的治疗应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并举,同时酌加少量辛温药物,一方面有助于散瘀,另一方面可防诸药苦寒过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