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转化生长因子β1诊断肝癌和肝癌监测转移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肝癌发生过程中TGFβ1及基因动态表达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FA)喂饲雄性SD鼠诱发肝细胞癌变,以病理学方法、巢式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和ELISA,观察肝细胞形态学、TGFβ1 mRNA、TGFβ1胞内定位、肝组织及外周血TGFβ1的动态变化与临床价值。结果SD鼠在喂饲2-FAA后,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到肝癌形成。肝和血TGFβ1:正常组分别为(1.97±0.28)ng/mg和(5.98±1.76)ng/ml,变性组分别为(2.56±0、31)ng/mg和(9、41±0.37)ng/ml,癌前组分别为(3.88±0.11)ng/mg和(12.89±0、69)ng/ml,癌变组分别为(6、74±1.41)ng/mg和(16.74±2.19)ng/ml。癌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细胞变性组和癌前病变组。癌变过程中TGFβ1阳性表达呈胞内分布,肝和外周血中TGFβ1呈显著正相关。肝癌患者血浆TGFβ1诊断肝癌的阳性率为89、5%,在血AFP〈400μg/L肝癌患者中,TGFβ1阳性率为93.3%,与AFP联合检查诊断肝癌阳性率达94.7%。肝癌组织TGFβ1 mRNA呈强阳性表达,伴有肝外转移患者外周血TGFβ1 mRNA检出率为100.0%。结论TGFβ1参与肝细胞癌变过程,TGFβ1及TGFβ1 mRNA过表达有助于肝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肝癌特异性AFP亚组分联合AFP-mRNA对肝癌诊断与鉴别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基因及肝癌特异性AFP亚组份(AFP-L3)在肝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从肝病患者外周血中制备总RNA,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AFP基因。用小扁豆凝集素亲和层析法分离血清中AFP-L3,放射免疫法测定AFP及AFP-L3。结果 在肝癌和肝硬化病人中AFP-L3阳性率分别为91.7%(110/120)和18%(9/50),AFP-mRNA阳性率分别为56.7%(68/120)和16%(8/50),两者总阳性率分别为95%(114/120)和26%(13/50)。正常对照组AFP-L3及AFP-mRNA均为阴性。肝癌病人AFP-L3%及AFP-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及正常对照组(P〈0.01)。AFP-L3及AFP-mRNA与肿瘤大小、数目等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是否转移及有无复发等明显相关(P〈0.05)。结论 外周血AFP-L3及AFP-mRNA检测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有助于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肝外转移或术后复发监测。  相似文献   

3.
联合治疗复发性肝癌血液循环性肝癌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联合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及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术(EPI)治疗复发性肝癌周围静脉血液循环性肝癌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巢式RT-PCR检测19例复发性肝癌患者而血液循环性肝癌细胞,并经TACE及PEI联合治疗观察其血液循环性肝癌细胞的变化。结果:血液循环性肝癌细胞表达阳性的7例复发性肝癌患者(36.8%),经TACE及PEI联合治疗后其血液循环性肝癌细胞均转有阴性(100%,,0.01).结论:联合TACE及PEI治疗复发性肝癌可有效地杀灭血液中播散的循环性肝癌细胞,可预防肝癌再复发和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华蟾素肝动脉灌注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华蟾素肝动脉栓塞和灌注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晚期不宜手术的原发性肝癌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左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先以华蟾素肝动脉灌注及与碘油混合作肝动脉栓塞后,于左锁骨下埋植导管药盒,连续肝动脉灌注华蟾素15天,对照组采用常规右腹股沟动脉穿刺插管肝动脉栓塞化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8例,稳定(NC)7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PR)70.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4%,33.6和25.7%。大部分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明显肝功能急性损伤,部分病例肝功能较前改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CA、HA、LN、PCⅢ和Ⅳ-C均有所降低。对照组CR5例,PR18例,NC6例,PD1例,总有效率76.1%;1、2、3年生存率42.6%、24.5%和17.9%。结论:华蟾素肝动脉灌注,在抗肿瘤的同时具有改善肝功能,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使生存质量得到提高,生存期延长,尤适宜晚期肝癌肝功能不良患者,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HBvDNA阳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HBVDNA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2例被随机分为拉米夫定联合’rACE治疗组32例和TACE治疗30例,观察两组HBvDNA水平、实体瘤应答和1年生存率。结果联合组治疗前HBvDNA水平为(6.3±2.1)×10copies/ml,治疗1年为(7.1±1.5)×103copies/ml,对照组治疗前HBVDNA水平为(6.5±1.9)×10copies/ml,治疗1年为(7.1±1.7)×10’copies/ml(P〈0.05);联合组1年生存率为59.4%,对照组为43.3%(P〈0.05);联合组患者部分缓解、稳定和恶化率分别为43.8%、34.4%和21.9%,对照组则分别为40.O%、30.0%和30.0%(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TAcE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及CT或B超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化疗药物、乙酸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3例中晚期肝癌分为两组,18例单纯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15例采用综合治疗(TACE+瘤体内注射化疗药物及乙酸)。结果综合治疗组肿瘤缩小率、AFP下降率分别为86.6%、83.3%,而单纯TACE组分别为55.6%及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2、3、4年生存率综合治疗组分别为96.7%、86.6%、51.3%、33.3%,而单纯治疗组分别为66.7%、444%、167%、0%,两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ACE+瘤内注射化疗药物及乙酸综合治疗是提高中晚期厚发性肝癌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HBV基因变异、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及肿瘤抑制基因P16蛋白失活的情况。方法运用基因芯片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对114份我院住院患者血清中HBVDNA(前C区1814、1896、BCP区1762、1764位)进行分析,流式细胞荧光染色检测患者外周血WBC中P16蛋白,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IFN-γ、IL-4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41份)、乙型肝炎肝硬化组(37份)、肝癌组(36份)血清中的HBV总突变率为58.5%、75.6%和88.8%,肝组织中肝硬化、肝癌分别为75.0%和100%;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组患者外周血WBC中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3.09±8.08)%、(30.54±10.61)%和(16.29±6.86)%,正常人为(76.57±6.07)%;肝癌患者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1=8.83、t'2=6.59、t'3=9.84,P〈0.05);肝癌患者IFN-γ、IL-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t'1=6.67、t'2=3.82,P〈0.05)。结论肝癌患者中HBV基因变异普遍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外周血WBC中P16蛋白表达明显低。  相似文献   

8.
应用LAK/IL-2单纯或与经肝动脉插管化疗药物灌注或栓塞治疗(TACE)结合,分别通过肿瘤供血动脉,外周静脉或浆膜输注等多种途径,治疗肝癌16例,B组,C组均为Ⅱ期与Ⅲ期病例,结合TACE治疗有效率达64.3%(9/14);而A组2例Ⅰ期小肝部病例,单纯予以肝动脉插管输注LAK/IL-2等治疗无效。提示这种过继免疫治疗不宜单独使用,而在TACE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开始恢复阶段,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项措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肝癌合并门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138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62例)单纯行TACE;B组(76例)行TACE结合3DCRT。大体肿瘤靶区(GTV)只包括癌栓,不包括原发灶,使90%等剂量曲线覆盖PTV,照射总量40~65Gy,单次照射剂量2~4Gy。结果A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20.3%、3.9%,平均生存期7.2个月,有效率(CR+PR)为16.1%(10/62);B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40.6%、22.3%,平均生存期15.5个月,总有效率为42.11%(32/76),P〈0.05。结论TACE联合3DCRT能明显提高合并门脉癌栓的肝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疗效,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法本院近2年实施经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的原发性肝癌425例,其中合并动-静脉瘘38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分别对动-静脉瘘以无水乙醇或无水乙醇+明胶海绵颗粒、对肿瘤病灶以无水乙醇+碘油(1:1)或碘油+2~3种化疗药物实施栓塞。观察术后的临床表现,并随访复发率与生存率。结果42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动脉-门静脉瘘38例(8.9%),其中,高流量型21例(55%),低流量型17例(45%),同时伴有肝动脉-肝静脉瘘8例(21%)。38例均成功实施动-静脉瘘及肿瘤病灶的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术,其中,35例经过2~3次治疗。术后肝功能好转23例(61%);腹水消失13例(34%),腹水明显减少20例(53%);6个月生存率84%(32例),1年生存率61%(23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术治疗肝癌伴动-静脉瘘,能缓解其导致的门静脉高压及其严重后果,疗效肯定,并且为同期实施的肿瘤病灶栓塞治疗奠定了基础,该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组织中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选取经病理诊断的28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为实验组,22例非肝癌肝病患者肝组织和25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作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幽门螺杆菌相关功能基因空泡毒素基因(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16S rRNA的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确认,并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较。结果28例HCC标本中有17例检出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阳性率为60.7%;25例胃癌标本有18例检出螺杆菌16S rRNA,阳性率为72.0%;其他肝病组未扩增出16S rRNA基因。16Sr RNA PCR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实为幽门螺杆菌。序列测定表明,肝癌和胃癌组织中的螺杆菌16S rRNA序列与幽门螺杆菌序列有97.8%的同源性。肝癌组相关功能基因有3例cagA基因阳性,胃癌组有2例cagA基因阳性,均未扩增出VacA基因。提示,幽门螺杆菌菌株的基因型多为Ⅱ型,而少数为Ⅰ型。结论HCC患者肝组织中存在螺杆菌感染且感染率较高。螺杆菌感染与HCC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960-1991年896例原发性肝癌作肝切除术。其中局部切除552例(61.6%),左外叶切除114例(12.7%),左半肝切除157例(17.5%),左三叶切除19例(2.1%),右半肝切除50例(5.6%),右三叶切除4例(0.4%)。手术死亡率为4.6%,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6.9%,55.5%,45.5%,34.4%;其中345例小肝癌则分别为88.8%,73.9%,62.7%,48.6%;135例术后生存年以上,其中40例生存10年以上。对进一步降低手术死亡率和提高远期疗效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超选择性TACE术,治疗组(19例)给予ATRA 60mg,As2O3注射液10mg;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1000mg,顺铂50-70mg,阿霉素40-50mg,丝裂霉素8~16mg),经导管向供血动脉内注入碘油-化疗药物乳化剂,随后用明胶海绵(GS)或聚乙烯醇(PVA)微球栓塞该动脉。2组均每4周1个疗程,共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19例中,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9例,无变化(SD)3例,恶化(PD)1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73.7%,甲胎蛋白(AFP)下降率为80.0%,肿瘤缩小率为84.2%,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对照组21例中,CR3例,PR5例;SD6例,PD5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38.1%,AFP下降率为47.1%,肿瘤缩小率为57.1%,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2组中度以上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0.5%和38.1%。[结论]ATRA联合As2O3行TAC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ALD)的临床特点及非侵入性方法诊断ALD的依据.方法将16例每日饮酒精量>40g,持续10a以上的肝病患者(重度饮酒组)与22例不或偶尔少量饮酒的肝病患者(对照组)的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HV)、ALT,AST/ALT,r-谷氨酰转肽酶(TGT)、碱性磷酸酶(ALP)、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清蛋白(Alb)、是否合并黄疸、腹水、脂肪肝、肝硬变及肝癌等12项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重度饮酒组HV阳性者4例(25.0%),对照组22例HV全部阳性(100%),对照组全部为病毒性肝损害病例.重度饮酒组ASL/ALT>1者13例(81.2%)r-GT为374U/L±170U/L,合并肝癌者2例(HV都阳性);对照组这3项指标分别为10例(45.5%),116U/L±U/L及10例(45.5%)(P<0.05).重度饮酒组合并脂肪肝者4例(25.0%),多于对照组1例(4.5%),但统计学未见显著差异其他7项临床指标两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每日饮酒精量>40g,持续10a以上,AST/ALT>1,r-GT明显升高、合并脂肪肝及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阴性(部分患者可合并病毒性肝炎)有助于ALD的诊断.酒精性肝损害肝癌的发生率比病毒性肝损害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中外合资蓝波公司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的肝癌检测试剂盒(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法)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生产的甲胎蛋白放射免疫测定盒,检测原发性肝癌43例,判断标准根据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制定的标准判定,其中男36例,女7例,年龄23岁~75岁,平均51.6岁.对照组:肝硬变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19岁~72岁,平均45.1岁;良性胃疾病(经内镜证实胃溃疡36例,慢性胃炎21例)57例,男41例,女16例,年龄17岁~76岁,平均45.3岁.统计学处理.X2检验结果测定值根据试剂盒的推荐值确立.血清α-L岩藻糖苷酶以>200nkat/L为阳性,≤200nkat/L为阴性;甲胎蛋白以>400ng/mL为阳性,<400ng/mL为阴性,结果阳性检出率,原发性肝癌组:血清α-L岩藻糖苷酶65.1%,甲胎蛋白62.6%;肝硬变组:血清α-L岩藻糖苷酶15.2%,甲胎蛋白全部阴性;良性胃疾病级:血清α-L岩藻糖苷酶3.5%,甲胎蛋白阴性.原发性肝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血清α-L岩藻糖苷酶与甲胎蛋白的阳性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原发性肝癌中,甲胎蛋白≥400ng/mL组的α-L岩藻糖苷酶阳性率为55.6%(15/27)  相似文献   

16.
陈刚  朱西琪  邱少敏 《山东医药》2008,48(46):88-89
6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B组单用TACE治疗,每隔4周重复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A组总有效率为31.03%(9/29);甲胎蛋白(AFP)异常率为20.68%(6/29);B组总有效率为22.58%(7/31),AFP异常率为41.93%(13/31)。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AFP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肝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TACE联合PE1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好且术后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7,(2):137-141
微导管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黎军强等(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537100);《放射学实践》,2006,21(6):611-613[目的:探讨微导管在原发性肝癌化疗性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微导管对2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供血动脉超选择化疗栓塞术。结果:本组29例共行化疗性栓塞41次,术后血清AFP下降大干50%者24例(82.8%),肿瘤缩小〉50%者6例(20.7%),肿瘤缩小在25%-50%者16例(55.2%),其余患者肿瘤体积无明显变化。术后肝功能损害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治疗肝癌操作简单、方便,超选择成功率高,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动脉大剂量化疗药栓塞治疗老年人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30例,经肝动脉插管灌注顺铂100-160mg,阿霉素30-60mg,丝裂霉素6-20mg,其中21例用40%碘化油栓塞,共治疗72次,与同期59岁以下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进行比较。疗效:老年组无完全缓解者,部分缓解14例(46.7%),好转10例(33.3%),病情稳定6例(20.0%);对照组分别占3.3%,50.0%,36.7%,10.0%。两组之间的疗效,生存期和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与心电图(ECG)在冠心病(CAD)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8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同时采用半定量方法分析患者左心室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其中13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结果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与ECG阳性率分别为42.9%、53.6%,两者阳性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E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3/3,特异性为3/10,阳性预测值为3/10,阴性预测值为3/3,准确度为6/13。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3/3,特异性为8/10,阳性预测值为3/5,阴性预测值为8/8,准确度为11/13。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和ECG与CAG阳性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99mTc—MIBI心肌灌注层显像与心电图是安全、无创伤、方便及费用低的检查方法,临床联合应用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36例脾虚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自拟健脾消瘫方治疗。结果表明:乏力、纳差、腹胀、肝癌、便糖等常见症状有效率为83.3%~91.6%。5例子治疗后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B超、CT等检查,分别于5个月~3年3个月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消失,并稳定4个月~3年而复发。3例血清甲胎蛋白于治疗后2个月~1年转阴.定量由>400μg/L逐步下降至正常。治疗后半年、1年、3年、5年以上生存率分别为91.7%(33/36)、55.6%(20/36)、13.9%(5/36)、8.3%(3/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